正文

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新解读3

(2015-11-05 05:17:13) 下一个
引子(一)中国古代的黄金
中国古代的黄金是多是少?看你相信什么了。你要是信实物呢,那么从三代到二汉,古墓里没多少金器。春秋之前尤少,且多为小饰物,耳环什么的。同样的耳环,有金制的,也有铜制的,杂放在一起。说明一,黄金不多,不然不会用铜,二,金,铜等贵,不然不会将二者同放一处,让死者带走。你要是相信史书呢,中国古代大大地有金。光西汉皇帝历次赏赐黄金总计达90万斤,大概237吨。[1]王莽收全国之金,亡国时史书载明了尚有六,七十万斤,160多吨的样子。
那么好,东西呢?哪儿去了?各路神仙都在瞎猜。有说佛像镀金用去的,有说埋下去挖不出来的。这些也就是一听而已,当不得真。佛像镀上去的,到了乱世可以刮下来,埋得下去,自然挖得出来。有多少古墓是没有被盗过的?再说事急埋下去,被挖出来的青铜礼器有多少?三,五十公斤的黄金有被挖到过吗?一次都没听说过。既然史载有过大规模地使用黄金,那么一定会有文物出土。不然这个史载就不能相信。例子现成有。战国时楚国拿黄金做过制式货币,称爰金,史书上记的分明。实物历代都有出土,还出土了铸币的范。史书实物二相对应,清清爽爽。那么战国西汉动不动千斤万斤的,可有一样出土?1954年广州汉墓里出过一件‘马蹄金’铜身包金。这个恐怕就是史书里说的‘金’。
误解是从源头开始的。三代时的古人到底分的清,分不清各种不同金属间的区别?这又是个难回答的问题。按理应该清楚。至少,铜,锡,铅应该分的清,不然何以调节它们不同的比例得到不同强度的青铜呢?周礼还是考工记里不是说得清清楚楚的吗?当然要是周礼是战国晚期,西汉年间人写的,那也就不奇怪了。到了那时,古人已经能将各种金属分清楚了。说文里各种金属各有名称。但是至少在春秋以前,古人以‘金’统称各种金属。如果分得清楚,那就各自命名好了,何必用‘金’含糊之。这一含糊就造成了后人的困扰。西周铭文上的‘赐金’毫无疑问是青铜。因为铜锡矿总是共生的,熔点又低。人类对铜的第一印象就是青铜。天然纯铜不多见,见到了也未必会认为是和青铜一样的东西。可到了战国,‘金’字未必就是青铜了。那时古人已经有了合金铜冶炼技术,能将锌,镍等金属加入铜中,那么铜色则随着纯度有赤,有黄,有白。所以古书上会有赤金,黄金,白金的说法。你要是认为这就是纯铜,黄金,白银,你最好再三思一下。
中国历来是个小农经济的国家,自给自足。历史上我国大一统的思想意识早在周代就有了,政治实践以郡县制为其高级形式在秦出现。但是中国的经济从来没有统一过。虽然货币有过模模糊糊的统一,全国从来没有形成过统一的市场,统一的物价。这里有生产方式的原因,有生产力的原因,也有地理的原因。自给自足,画地为牢的农业经济中会出现几个例外。某些时期,局部甚至全国会出现繁荣的商品经济。比如战国中期一直到西汉中后期这三百年。这个时期商品交易相当活跃,大宗物资,土地,房屋频繁交易。这就带来了一个疑问。古人是怎么来支付的?


[1]1956年西安汉城出土铜锭,上刻百三十斤,重量为68.5斤,则汉斤1斤=今斤0.5269,半斤略多一点。263.46克。汉一两=16.46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歡顏展卷林中坐' 的评论 : 对。不是黄金。
歡顏展卷林中坐 回复 悄悄话 古書説的「金」可能指銅。兩者相似。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才说墓里面不出黄金,海昏侯的墓里除了76公斤黄金。呵呵,不过到此为止,只有这一家,情况也特殊些。中国自古黄金不用作货币,除了楚国。一般用作聘礼,祭祀。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陕西博物馆里看到过金饼 少数民族部落之间送礼用的礼物,
古代商品经济不多,礼尚往来不一定要等价交换
405 回复 悄悄话 没想过这个问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