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正文

什么是论断?

(2015-12-08 05:36:41) 下一个

张弓剑

我们常常在教会里听到叫人不要论断的讲道,但论断却没有因此而终止。因为一些人一面说不要论断,一面自己却去论断,论断便无痛无痒地活着;原因之一便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叫论断,它是怎样发生的,因而一切的讲论呼吁,都只是无的放矢。

查根究底,论断是什么?《辞海·词语分册》注释:“论”,有评定、定罪的意思,如“论功行赏”、“与窃罪同论”;“断”,就是判断、推断的意思。综合来解,论断:就是推论(或推测)判断(见《现代汉语词典》)。这不是我个人的解释,而是公认的解释。再查希腊原文,论断,有审判、断定的意思,简称为“判断”。例如:“人若批评弟兄,论断弟兄,就是批评律法,论断律法;你若论断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断人的。(雅4/11)”好了,这己足够我们准确把握这个词的原意了。

好多人以为,论断仅是某种讲论,是言语的问题,因此把“论”解作议论,这都是错的。当然,论断有时是以讲论的方式来表现的,但却不是它的真正形态。“判断”,从词意来看,就知道它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的某种想法;有圣经为证:“我这自由为什么被别人的良心论断呢?(林前10/29)”这里清楚的表明,论断是以其隐蔽的意念存在人心里的。它是发生在心里而不是口里。

论断——是一个人在心里对某人某事的一种判断、审判、定罪。

1.        论断是怎么产生的?

从《自义》里面知道,自义的人在心里批评人、说人的坏话,其实就是在论断,但我们不知道,原来它就是论断,还以为是一种很正常的“自言自语”的“心理活动”。

但这种“心理活动”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它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在人难以发觉的情况下形成的,如果不解剖清楚,就不可能去对付它。

有一个女人,来到耶稣的脚前哭泣,用眼泪洗耶稣的脚,又用头发擦干。“请耶稣的法利赛人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路7/39)”这样,圣经就把论断的存在形态揭露了出来——这个法利赛人,看见耶稣这样的举动,就推测:人人都说这个人是先知,如果他真是先知,就应该知道眼前这女人是一个罪人,但耶稣却让这个不洁的人摸他(这是违反法利赛人的规矩的),说明这个人并不知道这女人是何人,也证明他并不是先知。法利赛人就从心里这样论断了耶稣:他并非是先知。

论断已经不是心思意念了,而是一个思维结构,思维方式。

我们看到、听到、(灵里)感到,掌握了一点资料,然后猜想、推测、判断的过程。

    看到:耶稣任由一个污秽的女人触摸,并不拒绝。

猜测:如果他是一个先知,就不应该如此有失体统,恐怕是因为耶稣不知道这个女人是什么人。

    推论:既然这个女人他不知道是什么人,说明他没有先知的恩赐(灵)。

    判断:证明他并不象人人所说的那样是个先知。

这就是论断的四段式:一点资料——猜测——推论——判断。论断就是这样发生的。

我小时候居住的旧式公寓里,楼上楼下邻舍谈话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有一家四口人刚搬来,他们的父亲长期出差在外,母亲是三班制的职工,大部分时间只有十多岁的两兄妹在家(一点资料)。我屡屡听到楼上的那妹妹嗲声嗲气地说话:“你不要动手动脚好不好?袜裤都给你弄坏了。”“好讨厌哦,又来我的被窝。”我听了之后吓了一跳,真不敢相信(猜测:这是对她哥哥说的)。我想他们正在做着什么丢人的事(审判),从此我认定这两兄妹缺乏家教,是不正经的,因而十分轻看他们(定罪)。后来那妹妹来串门,还捧著一只大白猫,她同那猫说话,就是这样嗲声嗲气的,这时我猛然醒悟,她那些话原来是对着她的猫说的。

简单地说,论断就是把猜测当成事实,把猜测不加证实地当作结论。

论断,就是从自以为是(自义)中产生的,总以自己的“以为”、“推测”为判断准则,以自己的看法、观点去定别人的罪。“这个人对我这么好,我觉得不是真的,肯定别有用心。”他的结论是建立在猜疑上,这就是我们常常“以为”的思维方式。

学过逻辑学的人都知道,一个正确的结论,必需建立在两个正确的前题之上,然而论断是建立在两个——眼、耳器官接受到的资料和心里的猜测——不确切的前题上,因此所得的结论应该是不确切的,这说明论断是不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反科学的。

2.    引起论断的因素

“所以,什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他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那时,各人要从神那里得著称赞。(林前4/5)”圣经为什么说我们不要论断呢?因为神最知道我们的软弱。

(1)只看到外表,看不到“人心的意念”,所以产生许多错误的看法。

有时论断是透过我们眼睛——看,得到的一些资料而产生的。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结果,有时甚至会是截然相反的。比如,有一个姊妹,很有怜悯施舍的恩赐,多多地施舍给弟兄姊妹,但有人看到的不是爱心、行道,而是认为是笼络人心、为自己积蓄势力等等。

人常常容易犯的论断,是爱猜度别人说话、做事的动机(人心的意念)。比如我们常常会这样想∶“他说这番话肯定是别有用心的,你以为我听不出来吗?”“她这么爱送东西给别人,似乎只有她才有爱心,以我看肯定动机不纯。”……

同一个耶稣,有人说他是耶利米,有人说他是以利亚,有人说他是复活的施洗约翰,有人说是其他先知,有人说是神的儿子基督,有人说是被鬼附的,是大吃大喝大逆不道的……可见人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这许多看法中只可能有一个是对的(甚至一个也没有),这说明人的看法,大多数都是错误。

如果给大家看一个茶壶,让大家说说这茶壶里有没有茶或水,有多少,是什么茶叶?你就知道,人有多少错误的看法了。茶壶装的是茶水这样简单的东西,我们尚且说不准,更何况复杂的人心,我们怎可以去随便判断别人的心思、动机呢?

因此圣经说:“不以貌取人(约 7:24)”因为根据表面一点点情况,就下结论,是荒谬的和危险的,因此耶稣也说:“你们是以外貌判断人,我却不判断人。(约 8:15)”只凭外表去判断人、去猜疑人最容易产生论断。

(2)只看到事物的局部,并不是全部,有不少“暗中的隐情”是我们不知道的,所以我们的看法不全面。

有时论断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小团体的角度看问题所致的。片面的了解导致片面的结论,爱听别人一面之辞,旁听道说的人往往最容易论断。比如:看桌子上的一个茶壶,我只能看到一面,另一面有什么装饰我看不到,甚至看不到壶嘴或把手,我心里就说:哼,这是个废物。论断就象这样,其无知无稽与此一般无二。又如:有些人看到我不再牧养教会、不再讲道、没有传福音、没有探访,而且近来又胖又白,就说我堕落了,放弃了救人灵魂的重要工作,无所事事,不知在干什么勾当。甚至说得有板有眼:我从前贪了神的钱十多万,现在正享受等等,还有更多难听的话。没错,他们看到了一部分事实,但从他们的角度怎么也看不到“暗中的隐情”——神给我的异象,要写关于从神而来的信息,而且要隐藏自己。于是论断就使我成为“领袖堕落的典型”。又比如:有一个家庭教会,他们的事工主要是国度性的:即为众教会栽培工人,这工作需要很大的智慧和隐蔽,连邻近的教会都不能知道。但邻近有些教会就会论断这个教会说:他们真无爱心,看到这么多失丧的灵魂,都不去做福音工作。周围就有很大的需要,近的不做,却穿州过省,好象旅游一样。

有时即使是亲眼看到、亲自听到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事实。最好的例证就是魔术:你亲眼看到一个女郎走进一个笼里,但一会却走出一只狮子来,笼是空的,就是说你亲眼看到一个女郎变成狮子了。这是因为我们并设有看到“暗中的隐情”,只看到事情的局部,于是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或错觉)。

(3)喜欢猜测使我们容易陷入魔鬼的网罗。

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猜测,这本来没什么错,但它却很容易被魔鬼所利用。如果我们只知道一些外表现象,而且这外表现象还不全面,那么就以这些去猜测,会有什么结果?不要论断,就是说这样的猜测判断往往是错的,平日我们常会遇到许多这样的事,足以证明我们的猜测判断是不可靠的:

古籍《列子·说符》里有个故事说:有一个樵夫,失掉了一把斧头。他疑心是邻家的儿子偷的,就很注意那个人的儿子,总觉得他走路的姿势、面部的表情、说话的声音都无处不象个偷他斧头的人。不久,樵夫把斧头找到了,原来是他自己上山砍柴时丢在山谷里忘记带回的。第二天,樵夫又碰到了邻家的儿子,再留心那人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处象是偷斧头的人了。

很奇怪,只要你去猜测,就会有一些“自言自语”、“心里说”的话语为自己提供似乎很合情合理的理由,使你相信你的猜测是对的,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呢?不就是从魔鬼挑拨性的“自言自语”来的吗?魔鬼最喜欢利用我们的猜测,它“人不知,鬼不觉”地把似是而非的“自言自语”掺合在我们的思维里,只要我们相信这些猜测就会上当。

我曾经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有一天单位开会了,但回到办公室,我发现的抽屉里不见了钱,我就想,办公室是上了锁的,大白天的,肯定是内贼;开会时我看见小王出去过一趟(一点资料),我就对小王留意观察起来,我觉得小王今天的表情有些不自在,老低着头,很可疑(猜测),后来他向处长请了假,不到中午就走了。我想:偷了钱就如坐针毡了,作贼心虚嘛(自言自语,推论),这不是明摆着吗?就是他(定罪)。但后来我不知怎么又把这些钱找到了,才知道我错怪了别人,差一点闹出很大的误会来。后来我又知道,小王那天正与女朋友闹别扭,心情不好。

这就证明了人自古至今都是这样思维的。

十九世纪一个叫史密斯的宣教士,在中国生活了多年,对中国人作过长期细致的考察,后来写了《中国人的性格》一书。我觉得此君象中国人肚里的一条虫,太了解中国人了,他的观点十分准确、精辟,我非常认同,正应了“旁观者清”这句话。他认为中国人的性格里,有多疑、相互猜忌、易于误解的特征,正和鲁迅刻划“狂人”的特征如出一辙。因此,我们中国教会,就要更加留意我们中国人的这一软弱,留意魔鬼著意从这一方面对我们的陷害。

鲁迅笔下的狂人,不只有其深刻的社会寓意。我从另一角度——纯病理去分析,却发现狂人是每个中国人的哈哈镜:  

“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何以今天也睁著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自言自语

这虽是狂人的病态心理,但却符合典型的论断特征:疑神疑鬼、捕风捉影,这是论断的共同特征。有一个姊妹,因著两个姊妹谈话的眼神,就疑心她们在讲自己,于是就同那两个姊妹闹翻了,这是中国人典型的反应,谁都会这样表现的。

论断往往使我们走入迷津,走入病态的怨恨,莫名其妙的冷漠、孤独……

狂人疑心别人都想害他、吃他,有一日“大哥说,「今天请 何 先生来,给你诊一诊。」我说“可以”。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猜测)。老头子坐著,闭了眼睛,摸了好一会,呆了好一会;便张开鬼眼睛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捷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推论)。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定罪)。”

这是鲁迅对中国人爱论断这一民族心理特征的漫画化刻画,是对论断非常深刻的剖析,切中了论断的本质。论断的表现就是胡思乱想、无是生非、自以为是。我们常常自以为聪明,以为凭著自己的观察,凭著听到的一点半点话语,就能够作出结论,这正是中了自己“聪明”的诡计。

尤其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用爱心说诚实话”的习惯,是一个倡导“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民族,所以说话喜欢拐弯抹角、口是心非,使听的人难以捉摸讲话人的用心,于是使得中国人又盛行另一句“锣鼓听声,听话听音”的俗话,常常要猜测别人说话的真正用意,就使中国人喜欢用论断来听别人的话语。

有一个姊妹,,她的工作和事奉都很忙,一个聚会点的同工体谅她的辛劳,就说:“我们这个点己经能照顾自己了,你省下心休息一段时间吧。”这个姊妹听了就很不高兴,她心里想:“这些人成长起来了,有毛有翼就不需要我开始排斥我了!” 她在心中论断他们的爱心,从此就与他们产生了隔阂。我们听人说话,不喜欢只听字面,而是喜欢乱猜人说话背后的意思,有时我们单凭别人一些表情,一些事情的蛛丝马迹,就推论出似乎很合情合理的结论来,这就正中了魔鬼的圈套。

有一个年轻的王姊妹,被神呼召,很想服事主。但家里很困难,不得不去打工维持生活。有一个老姊妹说是被神感动,要在经济上支持她。王姊妹就辞职开始事奉主,但不知过了多久之后,有一回老姊妹看到她穿著一件名牌运动衣,心里就想:“我这样好的经济条件,尚且舍不得买这么贵的名牌,你是受人接济的,居然如此浪费别人的爱心奉献。哼,以后我再不会奉献给你这样的人了。”打那以后,她就不再接济王姊妹了。她在心里定了别人的罪:爱慕虚荣、贪爱世界。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之后她终于知道,原来那套运动服是王姊妹在商场购物时抽奖抽中的奖品。

我们知道一点资料,然后去猜疑,这时魔鬼开始工作,它利用人自以为是的骄傲来推论,然后它暗中为你作出似是而非的判断,这样就陷你于论断的罪里而不自知。有一句从许多生活经验中产生出来的俗话,形容论断非常帖切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说明我们心里所猜度的,往往与真实的情形相差很远。我们也常常经历到这种事实。魔鬼正是利用人所喜欢的猜测,作为圈套让人去钻,论断的阴险就在于此。

(4)人心态不正,往往喜欢往别人的坏处去想。

从《自义》里我们知道,人看别人往往都是不好的方面,因而去猜测别人也很自然是不好的方面。

有一个人,有两次去找一个领袖,都刚巧遇到他在洗脸濑口,这时己经快到中午十点了,这个人就觉得这个领袖很懒、很不“属灵”,但他没有把这个想法讲出来,之后却不愿意多找他,也不太喜欢这个领袖了,最后竟发展到与这个领袖不和,闹矛盾。其实,首先那人不应往坏处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去想那位领袖是不是太劳累了、或者生病了呢?为什么我们不去关心一下他,问一问呢?只要问一问,就能证实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病(有没有看错)。其实这个领袖常常透支地工作,昨夜几乎在通宵赶鬼;另一次则是为弟兄处理问题,搞得很晚——神的仆人常常就是这样被“公用”着,只不过许多人不知道“暗中的隐情”罢了。

说明我们人有一个特点,看别人,看一件事,是往往喜欢从坏处去想的。

孔子有一次去陈国的半路上绝了粮,七天都颗粒未吃,只好白天睡觉。他的学生颜回讨了点米回来,要煮给孔子吃。饭刚煮熟,孔子在被窝里看到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吃了,就假装没有看见。过了一回,颜回把饭端到孔子跟前,请老师吃饭。孔子就故意试试颜回说:“我突然想起要敬拜上天,要用干净的饭来祝谢。”颜回说:“不行,刚才有煤灰掉进饭里,我觉得扔掉可惜,就把它抓起来吃了,这饭不干净。”孔子听了感叹地说:“我信任我的眼睛,但其实眼睛不足以信任;我信赖我的心,但其实心也不一定可靠。弟子们要记住:认识了解一个人、一件事真是不容易呀!”孔子所感叹的,正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弱点——我们太相信自己的眼睛、看法、想法、判断。历史公认有高尚道德的孔子尚且如此看人,更何况我们这些末世道德己经失丧的人?这段典故,是对揭示人性的丑恶有着普遍的教训意义的。

圣经把这种现象说得更清楚:“眼睛是身体的一盏明灯,如果你的眼睛是健康的,那么你的整个身体也就会充满了光明;如果你的眼睛有病,那么你的整个身体也就陷入了黑暗。如果你内心仅有的光明,实际上只是一片黑暗,那黑暗是多么漫无边际啊!(普通话本,太6/22-23)”

一个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心态的反映,如果他的心态是黑暗的,他看的东西将是一片黑暗。心态不正,说明那个人的心是同黑暗(魔鬼)已经连在一块了,他所接收到的“心理活动”是从魔鬼来的意思。

带着论断心态听道,就好象身边带着一个魔鬼,什么道也听不进去。当讲到某个问题时,就会有个声音说:“哪不是在说你(我)吗?我就知道是冲着我来的……”于是这个道就给小鸟(魔鬼)啄去了,他就听不进去了;当讲到什一当纳,就有人心里论断说:“为什么这么多的道不讲,偏讲这个道,我还不知道?因为你们就爱讲想钱的……”“为什么常常说这个,不就是因为你们贪财嘛……”他就会抵挡这个道。

我们几个领袖,先后都带过门徒,把一些热心追求的人带在身边,在团队里一同生活一同事奉,言传身教。按道理,她们会更多看到“道”是怎样行的吧?应该看到榜样吧?但万万想不到,每批门徒总有那么一个人老闹意,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把别人的优点全看成是相反的。她们认为领袖的俭朴是吝啬寒酸,当买些东西补补身体时又认为是奢侈;认为领袖的奔忙是不顾家庭,当领袖照顾家庭时,又认为他们自私;认为领袖忠心管理钱财是小气、斤斤计较,但为了提高事奉的效率和安全性,领袖用手机,她们又认为是乱花神的钱……总之,她们看到的所有优点全是假装的,所有的做法都是另有图谋的,所以,领袖如何的为人、无论做什么,她们都看不顺眼,很失望,闹着要走。后来经过交通,她们把内心的话都诚实地说出来,才发觉一个秘密,就是每看到领袖的举动时,她们内心就有一个“自言自语”的意思:“他们只不过是做给你们看的,假冒为善,哼!”“你看,他们查帐了,不就是计较我今天买东西买多了些吗?这些小气鬼!”“老爱捡别人的旧东西来用,象个乞丐,把神的仆人的身份都贬低了。”……可见这“黑暗”有多么的大呀!

如果一个人带著不正确的眼光去看事情,一定会有偏见、误会、论断积在心上,这些都是黑暗的东西。正如一个人戴著黑眼镜看东西,那么他看到的东西就是灰的。

后来我们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法利赛人从耶稣的为人、神迹中没有看到神的同在、神所差遣的儿子的见证,反而看到的是耶稣在蛊惑人心、对法利赛式的宗教体系造成危害的了;才明白为什么犹大同耶稣生活三年,居然全然看不到他的夫子的好品行,居然一点感动都没有,原来他们的心是与魔鬼是连在一起的,那么他所看到的东西当然全部相反了。

我们看东西喜欢往坏处想,原来是因为魔鬼的作为。魔鬼的作为是属“黑暗”的,是见不得光的,因而人喜欢把自己的看法埋藏在心里,于是产生论断、误会也不知道。如果你的看法有问题,就是你眼中的黑暗,如果把它埋藏在心里不说出来,就证明那些东西是属于魔鬼的,哪是多么可怕的事呀!

论断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荒诞的病态心理,为什么《狂人日记》中把论断用一个疯子的心理活动来作隐喻呢?就是因为论断实在是同疯癫有关的(即被魔鬼所利用、辖制的)。

我们看人看事有许多不同的结果,而且人往往喜欢往别人的坏处去想,那么,我们“看”——猜想的结果就有许多是错的,因此,我们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看法,更不能固执于自己的看法。

3.“论断”这种罪的性质:

《圣经》为什么严严地教我们不要论断?因为《圣经》说“不要”,一定有一种危险,对我们有害的。那它究竟是什么?其实凡神说“不要”的背后就是魔鬼说“要”,“要”就是魔鬼的意思,魔鬼的作为。

论断是从自义中产生的,是自以为是的产物。法利赛人觉得以色列百姓们很无知,拥戴一个流浪汉耶稣为圣贤,他透过一些不为人留意的细节,一眼就识破了耶稣冒充先知的马脚,他觉得自己的观察力很强,什么也逃不过他的眼睛。这是人最常见的思维方式。很多人看人、看问题,常用这种方式:“我一看就知道……”“你以为我不知道……”;很多人也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听道:“他所讲的,是为了针对我的……”。

我们以为那些“自言自语”是自己的心理活动,就接受了这些观点,岂不知道那是是魔鬼把控告别人的意思放在了我们的心里。

既然论断是从魔鬼来的,尽管它只是隐藏在心里,却能起到很大的危害破坏作用,而且它还会继续发展成为各样更大的罪,是教会混乱的一个潜伏的发源地。

除了上面从现象看它危害的严重性外,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从性质上看它的严重性。

“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呢?(雅4/12)”

(1)以神自居

每一件事都是由表面现象和“暗中的隐情”组成的。我们与别人接触,并非是全时间的(二十四小时),接触事物也非全方位的,人并不可能对别人、对事完全了解,这是人固有的局限,所以我们的猜测往往与事实有很大出入。然而,有一种东西使人自信自己的猜测便是事实,无形中便是以“全知”自居;也就是说,自以为“神”;正如我们中国人喜欢讲的:“料事如神”,自义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步,自以为可是与神同等的地步。“你是谁?”就是说,你以为你是神吗?“竟敢……”的语气是说,这么严重的罪,你“竟敢”犯?你想想,如果你冒充了国家主席,是什么的罪?何况冒充了神呢?

(2)夺取神的权柄

法利赛人只看到耶稣让女人触摸的表面现象,却并不知道耶稣内心的意念,就认为耶稣是假先知,不知不觉就定了别人的罪。

许多“人心的意念”,是没有人可以知道的,人心里有没有罪,别人是无权审判的。谁可以审判呢?连天使、魔鬼(它只能控告)都没有权审判;人既是有局限和软弱,我们只可以审判有行为表现、有证据证人的犯罪——“罪行”,但神没有把审判“人心意念”犯罪——“罪”的权交给人。只有到了天上,我们什么都知道了,我们才可以审判天使和人的“罪”;只有神有定人“罪”的权柄,人论断就是取代了神的审判,犹如在最高人民法院开庭时,起来一个人把大法官推下审判台,自己取而代之一样。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罪?在现实中,就是敢杀人放火的人也不敢犯这样的罪。

这两样都是僭妄神的罪。这里就讲明这种罪是冒充神,夺了神的权柄,这里严厉的语气,讲明这种罪是极之严重的。

论断是一种高抬自己、与神同等的罪,僭越了神的权柄,自己代替神而作出不公义的审判和错谬的定罪。在这种意义上说,我们比魔鬼、世人更胆大妄为,竟敢夺取神的权柄。

4.破坏人与人彼此相爱的关系

所有人与人的关系遭到破坏,归根结底就是由论断所产生的。

魔鬼破坏爱,并不是用炸弹,炸弹只能破坏物质的东西,不能破坏属灵的东西。而爱是属灵的东西,魔鬼就用论断来破坏,因为论断是发生在心灵的,是属灵的东西,它就能破坏爱了。

比如前一个事例中年轻的王姊妹,后来几个月都没有收到老姊妹的捐献,她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她只好退出服事。但到处都是下岗人,她再找不到工作,使生活几乎揭不开锅了。她感到被骗、被耍弄,深深地苦恼和痛心:“人真不可信,诡诈到极处。”她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人心或多或少都有黑暗、不公义之处,因而会看错,但又因自义,过于相信自己是对的,就偏袒自己的看法,这样必然产生错误的结果,常常误会冤枉别人,看历史上发生的许多冤案,就可以佐证人是多么败坏;即使他很公义,但每个人都有不知道“暗中的隐情”的短处,所知有限。如果以有限的“一点资料”去猜测判断,得出来一定是糟糕的结论,以此定人的罪,一定是不公正的,看世界上有多少错案,就可以佐证人有多少软弱。所以,这些不公的论断,不公的审判与定罪给人很大的冤枉、很大的陷害!

为什么我们彼此见面时尴尴尬尬?是因为当中有论断;为什么我们弟兄姊妹表面亲热,实质貌合神离?是因为当中有论断;为什么我们相处较久较近的人,反而爱不起来?是因为当中有论断;为什么教会常常会成为伤心之地?是因为当中有论断;为什么教会有许多事工仿佛都使不上劲?是因为当中有论断;为什么教会之间不相往来?是因为当中有论断;……只要人与人的关系不正常,里面就一定伴随着论断。

《圣经》一次再次告戒人们不要论断,就证明论断危害之大。它诱使人作出与理解和饶恕相反的事,却把恨偷偷播入人们的心里,它是一种与爱对抗的势力,目的是使人们之间彼此疏远、彼此伤害、彼此争斗,破坏人际关系,从而使教会混乱崩溃,达到破坏教会实现异象和事工的目的,归结一句话就是要破坏神的旨意和救赎计划。因论断是在意念上作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就像癌细胞一样,很难查找,但却有极大的破坏力;它蚕蚀人心、蚕蚀教会肢体,明显是与神作对的撒但的势力,因此《圣经》明明警告,谁与论断势力合作,日后必要受到严厉的审判。

“所以,什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他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那时,各人要从神那里得著称赞。(林前4/5)”其实,在我们知道的一点资料之外,还有很多暗中的隐情,许多的人心及意念是我们暂时无法知道的,甚至一生都无法知道的,只有等到将来审判的时候才知道。保罗说:“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林前13/12)” 相信将来到天堂后,所有的事都揭晓时,人们会痛心地认罪: “弟兄,以前我论断你,大大得罪你了,我以为是你错的,原来是我错了!”“姊妹,以前我的论断造成了很多是非,大大地破坏了你们的教会,我还以为我在帮助你们,原来带来了这么巨大的亏损,我真后悔!”……

5.论断是所有人常犯的罪

因为自义是人皆有之,所以论断就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思;另外,因人从来没有发现这种心思有什么不对,更加不知道内心说人坏话的意思是从魔鬼而来的,就使得人们没有发现它就是圣经常常提到的论断,于是谁都这样想,这样思维了。魔鬼成功地骗过了许多人,使人毫不提防这种想法与魔鬼有某种关系。

有一个人想挂一张画。他有钉子,但没有锤子。邻居有锤子,于是他决定到邻居那儿去借锤子。就在这时候他起了疑心:要是邻居不愿意把锤子借我怎么办?昨天他对我漫不经心地打招呼也许是因为他很匆忙,但也许这种匆忙是他装出来的,其实是他对我不满。什么事不满呢?我又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是他自己在多心罢了。要是有人向我借工具,我立刻就借给他。而他为什么会不借呢?怎能拒绝帮别人这点小忙呢?而他还自以为我依赖他,仅仅因为他有一个锤子!我受够了。——于是他迅速跑过去,按门铃,邻居开门了,还没来得及说声“早安”,这个人就冲着他喊道:“留着你的锤子给自己用吧,你这个恶棍!”

这幽默所讽剌的就是我们所熟识、又常见的思维方式:“这个人最近好象很少同我打召呼,是不是我得罪了他呢?就算我得罪了他,也不应该这样的脸色呀?这个人真小气!”又或者:“最近他不大理睬我了,为什么呢?听说他最近升职了,恐怕再看不起我们这些草根阶层了,原来他是这样势利的,哼!”想到这里,就恨不得去揍他一顿。为什么我们没有发觉当我们论断别人时是非常可笑的呢?就是因为魔鬼!它用障眼法,使人不知不觉、糊里糊涂地认为,自己的猜测想象就是事实,从来没有人对这种荒谬的思维过程产生过怀疑。

从我们平常的谈话,就可以发现论断的普遍性,我们平常不是常常听到自己或别人这样谈话吗:“我想他是……”、“我敢肯定是……”、“我认为他……”、“他恐怕……”、“我看他十有八九……”、“他可能会……”,这样的说法就是那个人把自己心里的论断暴露出来了。

不错,人人都不可幸免会陷入论断的圈套里,然而魔鬼更喜欢某些人,就是那些小心眼的人,心胸狭隘的人,主观多疑的人,自以为是的人……这些人最容易陷入论断中。正如俗话所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就是说,论断最容易在所谓“小人”的心里产生。它不声不响地在你的心里教你去推测,帮你下结论,还使你觉得,什么事你都能看透,什么事都瞒不了你,你是一个心水很清的人。魔鬼是最喜欢找这种人,但无论是谁,我们都有这些弱点,都要警醒。可惜,因着自义的关系,小人并不知道自己是小人,并不承认自己是小人的。这些信息,对于他可能并不起什么作用。

6. 对付和防止论断

小时候就感觉到越长大越有烦恼,其中之一就是要面对复杂的人群。进入社会后就感叹,为什么人与人相处那么困难。现在我明白了,因为人心诡诈,你猜忌我,我猜忌你,说白了就是人心里的论断在做怪,一旦人们之间有了猜忌论断,人际关系就变得复杂难解使得彼此难以相处。而作为小孩,彼此相处比大人单纯,互不设防,就很容易快乐,我真怀念作小孩子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象小孩子一样不互相猜忌呢?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太18/3) ”如果我们都象小孩子一样不互相猜忌论断,岂不是在天国里那样快乐相爱?

真的,为了自己、为了教会、为了神的国,我们要好好对付论断了!

① 实事求是

从以上论述我们知道,人的许多看法往往是不对的,当人太相信自己的猜测,就孕育出了论断。几千年来,人们都是以一种荒谬的思维去猜想别人,从来没有质疑过这有什么不对。如果人的思维不合乎神的话,就一定会给魔鬼所利用。

“倘若你看到弟兄有什么不对,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不听教会,就看他象外邦人和税吏一样。(新译本,太18/15-17)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事情,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要随便去下结论。如果你必须去处理那件事,就得遵循《圣经》的原则去核实。因为人的估计、猜测都可能有错,或者不完全对,因此不要轻易下结论。论断是从自义来的,所以我们要先对付自己的骄傲,不要太过相信猜测的结果,猜测这环节,太容易被魔鬼利用了,所以要只相信经过检验的事实。

过去,我们以为对付论断是靠祷告的,但祷告来祷告去,却没有消除论断,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精力放在悔改上。是的,悔改才是最重要的,没有悔改的祷告是无果效的。对付论断的悔改必需是具体准确的,即要从我们的思维方式上去悔改——

过去的思维:看或听得到一些资料——猜测——推理——判断(定罪)

悔改后的思维:看或听得到一些资料——猜测——推理——面对面核实(有时要两三个人证实)——判断(定罪)。

例如以前的那个例子:看到王姊妹穿了一身名牌运动服——可能是她买的(猜测)——如果这样,她可能是一个贪慕虚荣的人(推理)——面对面单独指出她的错——结果可能是有错、或可能没有错。

当我们看到别人的错的时候,其实有两种可能:第一可能是看对了(少数时候);第二可能是看错了(多数时候)。怎样知道是他不对,还是我看错呢?就只能按照圣经这个法则去做。我们用以上的事作例子:我如果看到那个王姊妹穿著名牌的运动服,我不应该在心里自作判断,而是找一个时机,坐下来问问她,如果是她的错,我就指出她的错;如果她将衣服的来历告诉我,那么就证明了是我猜错了,误会就不会发生,魔鬼就不能欺骗我使我不接济她;这样的事就完满解决了。

所以,我们去提意见的人,一定要知道,我们所提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可能只是我的论断,可能是我看得不全面。如果我是看到一个完整的行为,又有几个见证人,那么我们就能判断他是错了、犯罪了;如果没有证人,我就不能下结论,只好等候有机会证实,因为我们一个人看的时候,可能会看错,就如“师母抽烟”的事(参看《谣言》)。另外,有时我们会对别人生命的问题提意见,比如:觉得某人很骄傲,或有贪心等等,如果你只是有一种感觉,你只能把自己的看法作为一种提醒,而不能够定罪,因为“骄傲”、“贪心”是“人心的意念”,谁也无法定罪的。除非你有足够的事实,又有两三个证人。要不然,你提完了意见,对方说不是,你就应该认为,这可能只是自己的论断,就要从自己的心中除去这看法,不要顽固坚持自己的看法。

有时论断会化妆成“圣灵的恩赐”,有一个姊妹,据说能听到圣灵的声音,说“圣灵对她说,我在暗中害她,因而她对我有一种不可化解的怨恨和隔膜,使得本来很好的关系也被破坏了。就算灵里有启示,知道谁对谁错,我们还是应该遵循《圣经》的原则,与当事人面对面核实,你要这样问:“弟兄,你最近是不是……?”如果是,你就去帮助这个弟兄;如果不是,就可能是你接收的启示是错的。因为灵里来的东西,也有可能是从魔鬼而来的,需要这样检验。(参看《自义之三》)。

不管你对别人有什么看法,都不要憋在心里,要找那人去,否则就会让魔鬼有作工的机会。就象死水不流通就会发臭、滋生细菌一样,我们对某人某事有看法而不交通,许多心思就会在心里变成论断,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怨气、并怀恨在心。

另外,我们不要顺从我们情欲胡乱去猜疑,即使对适度的猜测,也不要去相信,记住,这里可能有某种欺骗。公安人员破案,需要运用猜测、推理,但并不能就此成为证据,猜测、推理只是一种线索,为的是找到证人、证物,是为了找出事实的;所以公安人员常常要排除许多线索,才找到一条真线索,因为许多猜测、推理都是错的。任何未经核实的猜测、闲话,都不要相信。如果我们在猜测之后有核实(作证)的环节,魔鬼就欺骗不了我们,因为神识透魔鬼的诡计,所以要我们这样作。

如果我们把猜测积在心中,又不向当事人交通、核实、验证,就存放在心里,以至于这些东西浙渐便成误会、偏见、论断和控告,导致灵里阻隔,最后发生冲突,纷争……举例:假如我见到一个弟兄或姊妹,心里不痛快,老是觉得心里有一个疙瘩的话,我就知道这是魔鬼正试图利用我去实现它的诡计,我应当立刻将心中的疙瘩除去。我们最好透过与当事人交通,去证实自己的猜疑,建立一种能彼此交通、彼此了解、甚至彼此指正、彼此认罪的关系,这才是彼此相爱的真正实意。我们所看、所听的,都要调查证实清楚后才能下结论,这样就能把猜疑从心里赶出去,论断就自然没法存在了。

② 凡事相信

我们去作客时,见到主人的沙发,虽然看不到后面的脚,你会不会翻过来看看四只脚是否齐全才坐下去?如果主人递过茶杯,你刚好看不见把手,你是否心里就不高兴,认为他给你一个破杯子?不会,我们一定放心地坐在沙发里,高高兴兴接过那个茶杯。为什么?那是因为我们采取了信任的态度。我们对物较容易采取这种态度,但对人和事就常常采取猜疑的态度。

我们可以对某些人某些可疑的事保持警醒,但这些是为了我们去察看事实的,如果没有事实根据,我们不能凭猜疑去定罪。

然而教会有许多事,我们暂时是无法知道底细的,或暂时无法查证,例如教会的钱怎样使用,只能向几个监督的长老交代,而无法向人人交待的,那怎么办呢?这就要采取相信的态度了。你对国家主席拿多少工资,这个月是不是拿多了;你所交的税国家用得怎么样,航天计划是不是用多了十万,你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你无法查对,你只好对人大和政府职能部门采取相信的态度。我们在教会中,对自己所不了解、不理解的人和事,对不了解的其它教会都要采取凡事相信的态度——相信自己的神也是他们的神,会带领他们;相信神也在他们当中作工,他们与自己一样爱人灵魂;相信神会对他们判断、审判。因此就不要下结论、不要论断,只等将来神的审判。所谓凡事相信,就是在没有证据之前,我们要从好的方面去想。

如果有些事没有追究的必要,最好就让我们的心凡事相信、凡事盼望,这就是爱了。如果有一些资料是听来的,没有机会去核实,或者也没有必要去核实,那么我们就什么也不用去推论、什么也不要去判断。

其实许多误会,是因为我们之间没有理解、体谅、凡事相信的结果。如果我们了解得不够,又不肯凡事相信,只凭表面的、所知有限的资料去判断人,那么所做的必然是神的话的反面。

保罗在论到论断的事时说:“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罗14/1,4)” 有一些问题,双方各执一词,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理据时,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就是“所疑惑的事”,就不要去下判断,留待神日后去审判吧。我们要是遇到暂时不明白的事,就暂且放下,不加评论,不置可否。

现在我泡了一杯茶,让大家来猜一下,杯子里放的是什么茶叶?试试看对的可能性有多大?绝大多数肯定是错的;一个人比一杯茶要复杂多少倍?你猜对别人“心里的意念”的可能性有多大?就是说,现在你对别人的看法,对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是不言而喻的。假如到了审判的时候才知道这只不过都是论断,那就惨了。

耶稣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路6/37)”你没有事实证据就到法院告别人杀人放火,那么法院可以定你诬告的罪。你现在是否想过,将来在基督的审判台前被定罪的可怕?如果你不想让神定你的罪,你现在就该放弃在内心定别人的罪。否则,将来吃不了兜著走就惨了。

“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何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你这人哪!你论断行这样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却和别人一样,你以为能逃脱神的审判吗?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你竟任著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神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罗2/1-4)”从现在起,你每天储蓄两元,到你回天家那日,能积蓄多少钱?论断仿佛是很小的事,被许多人忽视,以至于成为我们在生活中最常犯的罪,假使你每日只犯两次论断的罪,二十年、四十年之后总共犯了多少次论断?那将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因而就知道你在神面前积蓄了多少罪,为自己积蓄了多少神的忿怒,以至招来神的震怒,在审判的日子,你才感到战兢,方晓得自己无法承受因此而带来的惩罚。现在你可能才注意到这段经文的铿锵语气,才知道论断有多么可怕、多么严厉了吧?

有鉴于此,现在我们就来著手清除论断。先从自己开始,把心中的猜疑,要么找人指出来;不能证实、或者只是小事一桩的,就无必要计较,那么就从心里清除一切猜测和判断。

如果你发现别人也有论断,你应该立刻纠正他,帮助他认识什么叫论断。

 

默想和祷告:

①     与圣灵一道搜索一下,我内心那里隐藏著论断,即使是经过掩饰了的?

②     我的判断有经过核实吗?

主耶稣啊,我对自己曾经有过的论断感到可怕和悔恨,我做过许多祢所痛恨的事,得罪了祢。主啊,我愿意脱离这种败坏的生命,我恨恶这种生命,我不要,不要——这地狱点燃的火。我喜悦祢的真理——彼此交通、彼此理解、彼此同心。我一定竭力这样做,阿们。

悔改:

 一定找些机会,将你内心对他人的看法与当事人交通一下。

 如果有些事暂时还不便或不能证实的话,你就要把你的论断奉耶稣的名赶出去,只作为没有结论的事便了。

 


和合本译文是“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而“得罪你”原文的意思是“你觉得(他)犯了罪(或犯了错)”,所以有几个新译本是翻译成“如果你的弟兄犯了罪”。施洗约翰指出希律娶兄弟的妻子的罪,并不是因为希律这样做是得罪了施洗约翰;拿单指出大卫犯了杀人奸淫的罪,并不是因为大卫这样做是得罪了拿单;耶稣指出法利赛人的罪,并不是因为这些罪直接得罪了耶稣;我们在教会牧养,我们指正、劝免、责备人的罪,并不是因为那人得罪我们。因此,“倘若你看到弟兄有什么不对”的翻译,更加符合圣经的原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