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正文

新加坡现代建筑图文介绍

(2015-10-17 04:27:49) 下一个
新加坡眼
 
在新加坡旅行的一个月时间里,我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到处奔波看建筑的路上,新加坡的现代建筑无论从造型、材料、功能、智能化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建筑学子参观考察的一个典范。so,抛开那些游人如织的景点,跟着vika一起走一遍这些摩登新建筑吧。(由于相机不带广角,部分图片来自百度,希望图片原作者别介意哈,另外所有建筑都可以通过谷歌地图搜索到具体的地址,非常容易,此处就不另提供详细地址了)

 

从到达的第二天起我就罗列出了一份建筑名单,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它们上面,逐个走访,逐个感受,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很充实很开心的。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现代化国家里,除了本土的像WOHA这样的明星建筑事务所之外,也有很多国际大师的建筑作品,坡县就想一个时髦建筑的试验田,各种风格的新建筑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但其独有的热带建筑特征以及对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探寻还是极具标志性,对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以下就是我走访之后整理出的一份资料,篇幅有限,所以精选了几个比较出彩的,按照建筑功能属性大概的划分了一下,热爱建筑的你要是下次去了坡县,一定要挑选几处参观一下!

 

(由于是在旅行,而不是在坡县生活工作,所以提供的信息并不是完全正确,有出入的地方还希望大家谅解。)

 

▍教育类建筑

 

1、SOTA新加坡艺术学院(WOHA)

 

点评:第一眼看到SOTA的时候,还真的被惊艳到了。爬满绿植的外墙在街道上特别的显眼,一层整个被架空,无论你是不是学校的学生都可以从这里走过,或者可以坐在它面向广场的主入口大台阶上享受午餐。它绝对颠覆了你对于学校的认识,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入口空间,它属于这座城市,属于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SOTA由三座6层高的建筑组成,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通道以舒适和互动为主,可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也让他们有空间观活察各建筑所进行的动。二层以上均为学生的学习空间,中央为一个大型的挑高中庭,学生可以在里面看书,讨论,以及展示作品,形成一个舒适的交流场所。

绿色外墙充当了室内环境的过滤器,阻挡外界的眩光和灰尘,保持室内的凉爽。立面上,建筑师铺设了分层网格,屏幕和连接建筑的多层水槽,为藤蔓植物的生长创造了环境。预制的种植器装在廊道外墙,便于植物的接触和生长。

 

2、拉萨尔艺术学院 Lasalle College of Arts(新加坡RSP08创意设计)

 

点评:这所学校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所学校,以至于我在里面流连了三个小时之久(很小的学校),它的设计意念受火山熔岩流、水晶峡谷和冰封湖泊等地质现象的启发,我觉得挺形象的,建筑群希望勾勒出“艺术峡谷”的景象,内部有机“主动”立面与外部黑色实体“被动”立面共存。大中小三种不同模块的窗户表达了由内嵌花岗岩板的黑色铝板构成的外立面,层次很丰富。整个建筑给人非常舒服的感觉,功能划分清晰,与城市的关系也处理的很好。

 

3、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国际环保建筑设计奖)

 


点评:这个建筑估计不用我多介绍大家都很熟悉了,算是一个生态建筑的代表吧,不过南洋理工还是蛮远的,下了地铁还要换乘学校的公交进去。建筑位于校园核心,周围都是树,环境很好,造型上也像是一个绿肺,内部立面采用高性能隔热玻璃幕,很纯粹,学生们可以惬意的享受建筑围合成的室外空间。我还特意爬上了绿坡顶看了一眼,嘻嘻。

 

4、新加坡管理大学

 

点评:逛街的时候无意间看见这个建筑群,它连接了城市中两大重要艺术馆,并形成了通往福康宁公园的通道,起先以为是一个没有开业的商场,后来再一次经过仔细看了一下名字才知道是一所大学。这种直接建造在城市中心的开放性大学在国内还是比较罕见的,场地特性注定了其景观设计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中央花园、开放的建筑地坪以及屋顶花园形成了景观的三个层次,突出了软质景观连接边缘。原有的树木都得到了保留,广阔的雨林植物加强了人们对于花园城这些早期绿地的记忆。建筑外立面的每个窗台都点缀有精致的绿色植物,减少玻璃窗热负荷的同时更将建筑与景观和谐相融。

 

 

▍住宅类建筑

 

1、新加坡最高祖屋Pinnacle Duxton(2010年世界建筑节庆大奖及2010新国总统设计奖)

 

点评:达士岭祖屋是我在新加坡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同样学建筑的朋友推荐的,它是新加坡首个超过50层楼高的公共房屋,有七座住宅大楼,共1848个单位;连系各大楼的高空天桥,也同时提供独特的娱乐和社区活动空间。

达士岭组屋的主要特点是在于高密度住宅的公共空间塑造,连接七座组屋的空中花园,让公众既可利用来休闲,又可鸟瞰市区景色。评审在讲评达士岭的得奖原因时说,这个作品把公共空间移至20楼以上,展现了如何在高密度城市进行规划的新思维。

关于立体式的住区街道场所感塑造,个人感觉达士岭中的空中花园,虽然是公共空间,但是场所依然较为空旷,界面比较单一,缺乏亲切感。

 

2、纽顿轩豪宅Newton Suites(WOHA设计,获得了高层绿色住宅奖)

 

点评:豪宅离我的住处不远,每天都会路过,惊叹于其丰富且现代的立面处理和垂直植物利用,但不成想到它的过那么多奖。这个高层公寓的Newton Suite项目有36层高的塔楼包括118个公寓。某天总算鼓起勇气尾随一位女业主进了小区内部转悠了一圈,最后还是以被印度保安赶出结尾,但是整个建筑的细节,比例和空间都做的很到位,建筑和景观无缝相接,大尺度的空中花园悬挑也奠定了其豪宅地位。

 

3、翠城新景The Interlace(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简称OMA)前合伙人奥雷•舍人设计)

 

点评:某天和友人走南部山脊的时候,突然远远的望见了这座厉害的建筑像积木一样随意堆叠在一片绿色里,凭着直觉嗅出了一定是明星建筑师才有资本这样搞(屌丝设计院待久了。。。)一问友人果然是库哈斯做的住宅,然后马上决定去膜拜一下。

由于新加坡是热带地区,再不用考虑朝向的前提下,建筑的摆放形态就可以自由发挥了。建筑的叠加形成了数个庭院,交织的空间变成了空中花园等垂直院落,整个尺度感和给人的视觉冲击还是有点吓人的。下次你们去走南部山脊的时候可以留出一点时间去参观一下啦。

 

4、新加坡天空住宅(摩西·萨夫迪)

 

点评:做景观设计的朋友蘑菇正好在做碧山公园的项目,于是想去看看,地铁碧山站出来之后走着走着就看见了一座巨大的楼在施工,两片板楼中间用连廊连着,建筑往上就像梯田一样层层退台,颇有几分空中花园的意思,回来后查了查原来是摩西做的空中住宅,资料是这么说的:“建筑整体是多孔和开放式结构,可以吸收更多的阳光,让空气自由流动,连接建筑的通道被设计成花园,让人们最大限度地享受社区的优质环境。该建筑相比传统住宅建筑,材料更加细腻,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和人性化,并且可以交叉通风,使空气流动达到最大化,以适应新加坡的热带气候。在地面上,有一个下沉式停车场,一个游泳池,和一个户外活动室,建筑72%的面积都被绿色覆盖,让居民最大限度地与大自然接触。”不知道现在建成没有,下次去坡县一定要再去瞧瞧。

 

 

▍文化类建筑

 

1、国家博物馆增建项目

 

点评:这个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地方,一处是进入时的主入口立面还是保留了原先的欧式样貌,参观完从一个表皮纯现代造型的出口出来时,就像走过了几个时代;二十新旧建筑结合部位的中庭设计,此处成了游客最集中的休息场所,很好的进行了建筑功能与风格的转换。

随着时间的推移,博物馆建筑的功能也在逐渐的增加,在原先单纯展示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体验,参与的项目,让游客可以更好的了解博物馆,新加坡国立博物馆在古典西洋建筑中嵌入极简玻璃盒子,赋予了建筑以新的生命。

 

2、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设计,高层绿建筑得奖作品)

 

点评:不得不说,新加坡建筑由于气候关系,高层建筑的转换空间留设植栽层的做法很普遍,国立图书馆算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而且往往这些区域非常受读者的欢迎,是一个天然的讨论区和休息区。

 

3、Church St. Mary of the Angels圣玛利亚教堂(WOHA事务所)

 

点评:这个教堂还是有点难找的,门小小的,在一个缓坡上,要上几级台阶才能到入口,一进小门,眼前偌大的庭院层层递进,豁然开朗,所以整个布局就是有意思并且有些小心思的。由于场地局限,教堂建筑只有一个面是开向游客的,于是就索性把这个立面用大玻璃幕墙整个打开,最极致的模糊了建筑与场地的界限。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是把临终是的功能结合场地安排在了庭院地下空间,不仅远离正常的礼拜区域,并且很好的隐藏在了绿化之中。

 

4、碧山社区图书馆(2009年度芝加哥文艺协会和欧洲建筑艺术与城市研究中心联合颁发的国际建筑设计奖)

 

点评:碧山社区图书馆就在碧山地铁站附近,抢眼的外形我相信你一眼就找到了。我到的时候正好是中午午饭时间,却被新加坡民众的学习热情着实吓了一大跳,几乎所有的位置都被占据,很多都是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利用午休时间充电。图书馆的两大特点其一就是彩色的盒子装饰出的主立面,每个悬挑的盒子都是一个阅读和讨论空间,并且都已经被孩子们占领了;另外一个特点是集中在建筑一侧的交通空间,四层通高并且也有彩色盒子悬挑出来,形成一个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非常有趣。

 

5、阿西法哈清真寺(2008国际建筑奖)

 

点评:“清真寺”三个字就会让人本能的联想到一些特有的元素,但是阿尔法哈清真寺却很独特。整个建筑布置向心感非常强烈,中间是一个近乎圆形的礼拜堂,周围是一栋辅楼,辅楼沿街一侧是直的,而围绕礼拜堂一侧的走廊则是曲线贴合的,走廊面西,还采用了彩色金属片的形式围合,使得光影斑驳。清真寺不大,位置也不是太好找,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时间充裕,那就过来逛逛吧。另外,新加坡还有阿尔伊斯拉清真寺(Singapore Al isla mosqu)和由ONG&ONG Pte Ltd设计的阿尔安萨清真寺(Singapore Al-Ansar Mosqu)也都值得去参观!

 

 

▍商业类建筑

 

1、Iluma商场(WOHA事务所设计,SIA-GETZ亚洲新锐建筑奖)

 

点评:商场的线性体块与曲线形雕塑造型体块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座商城的特点在于亮眼的外立面设计,于是我也就特意跑到了屋顶平台去近距离窥探了其幕墙节点设计,远看闪亮闪亮的外立面近看就显得没那么精致了,但是作为一个新锐商业综合体,Iluma商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整个建筑都会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振奋人心。

 

2、Vivo City怡丰城(日本伊东丰雄设计)

 

点评:去vivo city特别方便,地铁港湾城站出来之后就能通往其二层。怡丰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大!是真的大,给人一种走不完的错觉。沿海一侧的建筑立面是白色流线型的,既像海浪又像风帆,估计也是伊东丰雄想表现的那种流动的效果吧。

 

3、乌节路ION Orchard Shopping Mall

 

点评:ION Orchard Shopping Mal不用我说,它也几乎成了新加坡的地标了,特别是入口空间,真实的站在它的底下还是很能感受到它的震撼的。IONOrchard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场地的历史背景,设计师将其比喻为一枚掉落在果园里的种子,并在这里生根发芽。入口处如波浪般起伏的天棚,由几根形似树干的立柱支撑,而由玻璃和金属框架构成的错综复杂的模块状天棚表面,则来自于树冠纹理的启发。

 

 

▍景观类建筑

 

1、螺旋桥(澳洲Cox Rayner+新加坡61 Pte 2009联合设计,获2010世界建筑节大奖)

 


点评:这个是一定不会担心错过的景点,因为螺旋线人行桥位于新加坡河上游地段,连接新加坡城市既有CBD和新的滨海地区。设计概念是将桥体弯曲,形成一个拱形,目的是为了使桥身流畅地连接河道两侧的人行大道。设计还能使桥体在中心位置与另一个桥体的人行道相连。桥体轻盈精致,呈现出双重螺旋线结构。这种形式形成一个由玻璃板面和穿孔钢铁定义的盖顶结构。结构的形式高效,同时生成一种沿途的移动感。推荐晚上去欣赏亮灯的桥,很美。

 

2、亚历山大及亨德申波浪拱桥与森林步道(新加坡LOOK+CPG设计 )

 

点评:亨德申波浪桥也是新加坡最高的人行天桥,是徒步南部山脊一定会经过的一座桥,波浪桥全长274米,最高点离开路面36米,约等于12层楼高的组屋。桥身犹如后浪推前浪,有4个波峰和3个波谷,八米宽的桥身就在波峰浪谷之间穿过。拱起的波峰也是遮篷,遮篷下有长凳让游人休憩,从这里眺望城市非常漂亮。桥身从花柏山向直落布兰雅山攀升,两端落差20公尺。全桥采取无障碍设计,没有梯级,设有扶手,桥面防滑,方便老人及坐轮椅者。

 

3、景观堤坝(全球环境工程卓越奖)

 

点评:景观堤坝也是走覆土建筑路线的,和南洋理工的艺术设计楼是一个概念。主楼屋顶铺上了环迴 180 度的草皮,从高处俯瞰,滨海堤坝的外形好像一个绿色的旋涡,所以光是从造型意向来看确实是个成功的建筑,但是要说新意的话,只能just so so了。

 

4、碧山公园(新加坡Dreiseitl事务所 获2012世界建筑节大奖)

 

点评:当时好友蘑菇的设计所正在做碧山公园二期的设计,于是也就特意前往仔细观摩了一番,不得不说,要是靠两条腿绕着公园走一圈确实需要很多体力,但是公园的场景设置,植被种类,特别是儿童游乐的设施和空间还是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公园周围的河道和运河等最初是为缓解洪涝灾害而建的。经改建后即能服务大众,又对周围生态环境有益,还能增加加冷河的容量,有利于当地生物多样性发展和生态保护,同时将混凝土河道与河流本身更完美的结合。

 

5、园艺游客中心(新加坡MKPL事务所 获2008国际建筑奖)

 

点评:这座建筑的体量很小,却把展览、培训、多功能设施和一座小餐厅都包含了进去,我去的时候正好在举行一场婚礼,此处被植被覆盖,又可以眺望绵延的远山,确实是浪漫婚礼的最佳选择。建筑是钢结构加轻质屋顶,整座建筑大胆的采用了黑色的调子,将建筑隐退为背景,以此突显景观和公园。

 

 

▍交通类建筑

 

1、BRAS BASAH 地铁车站(WOHA事務所)

 

点评:第一次经过Bras Basah地铁站的时候,竟然完全没发现地铁站在哪里,而是只看见了正对新加坡美术馆的前广场上这一小片精致的景观,于是马上用相机拍了下来。直到那天准备去考察这个地铁站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此地下工程位于新加坡历史保护区中心,因此需要在设计时尽量不破坏此地区的景观,而这与利用地面视觉景观来为“地铁族”增加短途旅行的体验成了一对非常棘手的矛盾。设计师用了非常简单的设计策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涵水玻璃天窗作为地铁站屋顶的同时,也被设计成景观元素。设计努力为在区域行政中心上班的“地铁族”和参观者创造欢乐的气氛,把它看作映景的水幕还是沉没的天窗,随欣赏者的心情。地铁站与博物馆位于同一轴线,形成的大片空地成为了通向博物馆、大教堂和新加坡管理大学图书馆的市民广场区。

 

2、樟宜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楼(美国SOM设计)

 

点评:这个当然不用特意去参观,上下飞机的时候只需要花一点时间转悠转悠就行,相比建筑设计,整个机场的景观更胜一筹。整个机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其景观设计曾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协会ASLA2009年设计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