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世人皆知。尽管他以失败告终,却更令人深感悲壮而扼腕叹息。那首诀别之曲: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成为千古绝唱。激励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前赴后继,慷慨赴死。
记得第一次知道历史上有荆轲这样一个人物,还是小时候看一本歌颂秦始皇的连环画,连环画中的荆轲面目可憎,言行猥琐,是个跳梁小丑式的反动角色,妄图刺杀秦始皇,阻挠统一天下,简直就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直到长大以后,接触了许多文学、影视作品,荆轲的原来形象才比较客观、真实地展现在眼前。但还是被众口一词的说法所误导,认为荆轲出使秦国的目的就是刺杀秦始皇。但是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并非正确。
实际上荆轲出使秦国的首要任务是去绑架秦始皇,而非行刺,刺杀只是在绑架失败后的后续手段。即,绑架不成,就地杀死。这还是观看了一期[老沈一说]节目得到的结论。但并不同意老沈关于秦舞阳的解释。老沈认为,刺秦时秦舞阳只是个十二岁的孩子,荆轲带着一个孩子进见秦王,是为了不被注意。而实际上,史书记载中并未说明当时秦舞阳的年龄,只是说他十二岁杀人时眼神极其可怕。[战国策: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估计刺秦时秦舞阳的年纪约在十六七岁,正是血气方刚,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这个十二岁就杀人的小伙子本应是个担当刺杀重任的狠角色,请注意,在燕国两位使者里,秦舞阳手里捧着燕国督亢地图,那把涂有剧毒的徐夫人匕首就藏在地图里。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秦舞阳的任务是用匕首刺杀秦始皇,而手捧装有樊於期人头匣子的荆轲,只是一个帮手。这就很矛盾了,燕太子费了那么大周折,花了那么大精力、财力、时间,才使得荆轲同意去刺杀秦始皇,却只让他担任一个帮手,实在令人费解。但反过来想,如果荆轲的使命是去绑架秦始皇,这样的安排就顺理成章了,荆轲趁着秦始皇看到地图中的匕首时惊呆的瞬间(这时的秦始皇注意力一定在献图人身上),跳过去抱住他,秦舞阳拿起匕首逼住他(而不是杀他),这才是整套行动计划的初衷,也才能符合荆轲是整个绑架行动主角的说法。
关于这种推论是有事实根据的,请看[战国策]的记载: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这一段文字描写燕太子丹眼见秦军步步近逼的紧迫形势下,荆轲迟迟不肯动身,便怀疑荆轲反悔,于是对荆轲说:荆先生如果不想去,我就派秦舞阳去完成使命。荆轲一听就发怒了,呵斥太子丹说:“今日去往(秦国)却不能回来复命的人,那是匹夫。现在要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预测的强大秦国,我之所以迟迟不动身的原因,是在等待我的一个朋友一同前往。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于是出发了。从中不难看出,荆轲本意是要返回燕国,而不是一去不返。如果是行刺秦始皇,无论成功与否,都不可能活着回来,只有劫持秦始皇作为人质,才能有返回的可能。
请看另一段记载: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这段描写荆轲知道计划不能成功,靠着柱子笑,叉开两条腿坐在地上,对秦始皇骂道:“计划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生擒你,逼迫你立下契约,来报答太子啊。”读到这里,可以看到荆轲临死前的最后遗言,非常明确地说出了此行目的,是来绑架秦始皇的。
荆轲是个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人,当秦舞阳被秦始皇威严气势吓尿的时候,荆轲却能从容镇定地作出合理解释,并从秦舞阳瑟瑟发抖的手中拿过地图,不得不独自去完成两个人才能完成的绑架计划,这样一来,难度一下子就增加了很多。如果行动目的只是去刺杀秦始皇,也许过程会简单得多。要知道那把徐夫人匕首所涂剧毒,只要划破一点血丝,就会立刻要命,太子丹用活人做过多次试验,这一点毋庸置疑。后来荆轲受了重伤,眼看绑架已不可能,才投出匕首作最后一击,可惜没有命中秦始皇。
绑架秦始皇的计划可以说是非常周密,就连具体细节也考虑得非常周到,只可惜秦舞阳关键时刻出了问题,致使功亏一篑。如果太子丹耐心等待荆轲的朋友到来,再出使秦国,也许历史就真的会被改写。但也许等不到那位朋友到来,燕国就已经不存在了。
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那么多也许。
关于这段史实的记载,[史记]中的描写与[战国策]几乎相同。研究历史首先要从正史出发,才能真正了解历史,解读历史留下的疑团。
至於秦舞陽這种咖 多了去了 爭風吃醋 飛車走馬 神勇的很 上刑場時一灘爛泥 不少見----- 哈!如果秦始皇当年有阁下这觉悟,说不定早灭六国三年。多谢评论!
至於秦舞陽這种咖 多了去了 爭風吃醋 飛車走馬 神勇的很 上刑場時一灘爛泥 不少見
至于秦灭,原因很多。跟诚信没啥关心。----- 表面看是这样。但一个残暴贪婪的人,往往没有诚信。有的只是贪得无厌和唯利是图。
至于秦灭,原因很多。跟诚信没啥关心。
我觉的张艺谋在“英雄”里的推测比较靠谱。荆轲原本是要杀秦王,但是见了秦王以后,出于某种原因,他犹豫了,转而希望能和秦王订立一个契约,结果造成了行动的完全失败。
这个失败和秦舞阳关系不大,主要是荆轲掉了链子。
如果太子不催促,让荆轲等到他自己的帮手,也没准就能成功呢,秦舞阳显然没有帮到荆轲
----- 出处见于蓝田荆轲墓志铭。也见于史记译文。关于秦始皇以国士之礼葬荆轲的说法,感觉还是很有可能的,于是采纳。
-----多谢您的精彩点评!
回复 '狸猫的爸' 的评论 : 谢谢留评。首先要说的一点,就是,荆轲刺秦绝非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事。被正史记载的事基本不会有误,只是事件的细节上略有不同。当时搜身是肯定搜过的,但没有仔细搜查地图,可见匕首藏匿得很隐蔽。此事发生之后,秦始皇惊恐了很多天,许多人因失职之罪被处死。秦始皇也很佩服荆轲,认为他是个很有胆识和谋略的刺客,并厚葬了他。只是本文没有提及这些而已。
我记得是秦皇将荆轲乱刃分尸,不知你这厚葬出于何典?
回复 '可怜无数山' 的评论 : 每个时代都有奸诈之人,流氓国家。但总的来说,古人还是敬鬼神,守承诺的,因为敬鬼神,才害怕遭报应,才不敢过分胡来。尽管之中一些诸如宋襄公式的被今人视为“傻子”的国君,但若往深层想一想,正是这些所谓的傻才反衬出那些奸诈之徒。
说的是秦国不守信用,契约如纸,你扯远了:)。宋襄公也不只是今人视为傻子的,历史上他正是被宋国人耻笑和嘲讽,羞愤而死。
回复 '可怜无数山' 的评论 : 欢迎来访!谢谢留评。
想那燕太子丹也没有其他好办法能阻止虎狼秦军吞并燕国,也只好实施绑架计划,逼迫秦王立下契约。请不要以今人的观念去思考古人。那时的人,还是比较守约的,即使毁约,也要找一个适当的借口。算不算取义,也要从不同立场去看,对于燕太子以及被灭的几国来说,荆轲应该算是取义吧。
也不要拿自己的想象去想古人:)战国策评论秦国,自谬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就是从来都契约免疫。看看秦国戏弄可怜的楚怀王。
想那燕太子丹也没有其他好办法能阻止虎狼秦军吞并燕国,也只好实施绑架计划,逼迫秦王立下契约。请不要以今人的观念去思考古人。那时的人,还是比较守约的,即使毁约,也要找一个适当的借口。算不算取义,也要从不同立场去看,对于燕太子以及被灭的几国来说,荆轲应该算是取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