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談談我的外食經歷吧!
年過四旬, 我不再能像以往一樣從頭到尾享受食物的美味, 食過半飽, 胃口就已淡匿, 吃飯對我來說充及量只是完成一項任務, 汲取身體所需的養份罷了,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 吃飯更重要的目的是人際關係的維繫與培養, 我主要會跟幾種人吃飯, 分別是自己, 太太, 家人, 親戚, 及教會弟兄姐妹。
前一陣子在找到現在的全職工作前, 除了忙兼職工作外, 也忙於完成神學課程, 偶爾我喜歡自己到食肆吃飯, 主要不喜歡家裡母親固定的吃飯時間, 更覺得能在功課完成一個段落, 因應身體的需要, 自由地在想吃東西的時間裡吃飯是一件快事, 不僅能享受寧靜及自我感覺, 也讓家人不需要為我要吃什麼而煩心, 至於吃什麼, 以清靜簡約為原則, 或麵或飯, 不一而足。
另一個重要的吃飯的人物, 當然是我的太太, 她來自東北, 不具有典型北方人的體格, 不過性格倒是很北方, 有話直說, 從不隱瞞, 他讓我發現我性格的怯懦與封閉, 在她的指正中, 我在拒絕與接納中認識及改變自我, 我們常常為去那個餐館吃飯發愁, 有時選擇多了, 選擇也難了, 吃飯所聊的話題, 主要是信仰與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人事物及對他們的看法, 我並沒有在完成的神學院的課程當中成為很好的辯手, 往往在與她辨論的過程中看到她對信仰的堅定態度, 及對照出自己遊移的與自以為是的原型, 那就是說, 吃飯不一定都是愉快的, 有時還是痛楚的。
跟家人吃飯, 我們再次把焦點放在小朋友身上, 在過去的數十年間, 在大人之間, 我們太熟悉那些是可以碰觸的話題, 那些不是, 我們已經放棄在話語中改變對方的意圖,為了避免節外生枝, 吃飯往往是以開心與團圓為目的, 小孩成了我們共通的話題, 也避免了一些尷尬的尋常問候。其實我想愛他們多一點, 希望他們能得著我得著的永恆盼望及生命尋索的經驗, 或許是羞澀讓我難以表達, 或許是我還沒找到一個輕鬆的方式來表達一些嚴肅的話題, 又或許是我還不夠堅定。
跟親戚吃飯基本上跟家人同一個模式, 只是更加表面, 更加粗淺, 更少見面。
與教會弟兄姐妹吃飯, 成了家常便飯, 一群已經建立革命情感的人, 一同查經,禱告,唱詩及主日敬拜不知道有多少個日子, 往往有相同的話題及掙扎, 在入世卻不屬世的處世態度中, 在物質與精神的拔河裡, 我們隱約地看到了彼此的真我, 偶爾也會形式及教條主義, 最後總能回歸樸實與真誠, 不是靠著我們, 而是聖經的話語。
請大家也說說你們都跟誰吃飯, 有那些趣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