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coppertown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上海的一天 -(下)上海的早晨

(2016-07-19 20:08:42) 下一个

早上五点钟多一点,手机上闹钟唤醒了我。起床、打开窗帘,向外望去,左方的浦东高楼呈现的是一个漂亮的剪影,而右方的弧形的滨江大道后的建筑似乎正迎着朝阳醒来,流光溢彩。我匆匆洗涮收拾了一下,背上双肩包挎着相机出了旅馆,五分钟后就来到了浦江公园。滨江大道上己有年青人中年人外国人在跑步,一群奶奶妈妈级的人在舞剑舞蹈,但是没有扩音,还有一些象我一样的旅游者在游戈找角度拍摄江滨老建筑和浦东新高楼。我穿过中山东路来到历史建筑楼群的长道上,这里几乎没有什么人,我沿着步道慢慢的走过一幢一幢大楼,时而读着门牌号码及历史牌文,驻足欣赏着有图案装饰的铸铁铁门,时而轻触着厚宽的花岗岩石墙面,仰着脖子向大楼的顶层看过去。我有些恍惚,我是在纽约的下城区,DC的博物馆区,芝加哥的水城,还是波士顿的灯塔坡?

 
图1 外滩的早晨,月牙形滨江大道及新、老建筑
 
图2 滨江公园里晨练的人们
 
记得八十年代中期,这里还是冷冷清清,虽然这些楼房仍然置立在这里,但让人觉得是一种 “人去楼空” 的无奈和“明日黄花”的无助,唯一有些映象的是海关大楼的钟楼的钟声和浦江边的和平饭店绿色尖顶。
 
据说80年代末上海就开始大兴土木,许多新的高层建筑在这些老建筑物的后面如雨后春笋般唰唰的竖起来了。幸运的是这些老建筑没有被折掉,而且在九十年代初被立案保护起来,随后按照原来的设计得到修复或改造。现在我们看到这些有规模且风格协调的古典建筑,如 “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再现当年的风彩。
 
除了这些建筑有精美的装饰和异域风情的景观外,它们更直观的构勒了近现代上海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历史史实。我尤其感兴趣这些建筑里面曾经怎样的点滴。带着这些老建筑的照片回北美后,我调出张张照片,辩出门牌号码或者去网上按图索翼找到号码,然后从网上的数据库里又翻出它的来龙去脉, 读它的前世今生的故事,故事真多呀,篇篇精彩。不过,我很想读读乔争月著的 《上海外滩建筑地图》故事集,其网上的书目录显示每一个建筑都有一个故事,或恩爱情仇或风花雪月或春风得意或黯然离去。下次一定托人从国内给我带一本这本书回来,慢慢读来。
 
图3 《上海外滩建筑地图》目录一览
 
上海在开埠之前,只是一个泥滩水泾的县城,县府就在现外滩南边的豫园老城区,而当时邻近最闻名的城市是苏州和扬州。1843年,上海指定为清朝的对外的五个通商港口之一,即上海开埠。自此,上海升为江苏省下的上海道 ,当时的道台(长官)相当清朝的四品官员(现在的局长职位?)。因西人不断东来,小小的上海道肩负着"国家"的职能,有土地管理"部"(会丈局)、外交"部"(洋务局)、司法"部"(会审公廨)、公安"部"(巡防保甲局)、海岸警卫"部"(船捐捕盗局)、 刑"部"(改过局) 等办事机构,真可谓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直到1927年上海才脱离江苏成为民国政府的直辖市 - 上海市,此时上海己是东方的巴黎,“十里洋场” 繁华都市,远东的 “华尔街”,冒险者的乐园,泥滩成“金滩” 。
 
 
图4  精致厚重的铁门
 
一个世纪(1845-1937)的营建,在这条仅有2公里长的(浦)江(苏州)河的弧岸上排列了约有五十幢风格各异的建筑,包括英式、法式、西班牙式、希腊式、芝加哥派、巴洛克风格,洋洋大观。1937年以后,因为兵革满道的战乱,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停滞,1949年后的一系列政治动荡,外滩基本就不再新建了。1949年前,这些高楼大厦的大部分的功能是用来做银行及洋行商务,还有少量的是宗教和文化活动。西人的经济和文化渗透及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冲突、交流、再融合,开启了特别的上海的“海洋派” 文化,或者说上海一直在西方文明/方式和中国传统的两种文化中渐行渐长的。上海,相比南京、杭州等周边城市,又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移民城市,从开埠时的西人移民 (上海租界)到后来周边地区的移民 - 遂渐来到上海或开业或谋生,移民新鲜血液的输入,促进了新城的建设和繁荣。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保持了近代上海的繁荣。这些建筑能仍然屹立或保留到现在,甚至逃过文化大革命一劫(由于被军管),堪称少有的幸运。因为这些世纪建筑的存在,我们才能见识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彼此交汇,才能理解这个城市的“海派”文化,我想大概这就是上海的魅力所在吧。
 
图5 情人花墙
 
图6 世纪佳缘
 
兴趣如我一样的游客,为了见识或重温这段历史,“费寝忘食” 了约二个小时,看完了中山东一路的万国建筑群的大部分建筑,拍了一些照片以作记录。我对其中的二幢建筑 有点 “情有独种”,下面让我叙叙这些 “城南旧事”。
 
外滩天文台又叫外滩信号塔,是外滩的著名建筑之一。上海开埠后,外国商船进出浦江港口繁忙。为此,法租界的徐家汇观象台在1984年在此始建了一个信号台,兼有报时和气象预报两个功能。当时信号台只是一根竖起木质旗杆,根据风速风向挂出不同颜色的旗帜以示货轮船只。旗杆顶端还挂着一只大黑铁球,到了正午,落下铁球给远处的船员报告时间。1927年,信号台又被重建升级到如今的规模和风格,旗杆换成了160英尺高的塔结构,约15层楼高,是当时远东地区最高的建筑。在始建期的没有电台的情况下,徐家汇观象台的神职人员通过观象而确定时间,而当天的气象和时间的信息又是由徐家汇的神职人员每天骑单车或坐马车送到外滩信号台。徐家汇观象台就是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人士马相伯在此始建中国的第一所私立学院,震旦大学,它也是今天的上海天文台的前身。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位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天文系毕业生去上海天文台报道,出了上海十六铺码头坐上黄包车,被送到了外滩天文台。这位国之骄子只能啼笑皆非,而黄包车师傅则信誓旦旦:这就是外滩上的天文台。我本人曾也"移民"上海,在徐家汇观象台旧址生活了数年。但是如果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大概只会指向西而不是东 (呵呵)。
 
图7 外滩信号台建筑 (网络图片)
 
图8 信号台在外滩的相对位置
 
上海和平饭店分别坐入了外滩19号(南楼)和外滩20号(北楼)。外滩19号楼建于1854年,是外滩建筑群中较早的多层建筑。它是开始的中央饭店易主到汇中饭店再到如今的和平饭店。1911年12月29日,同盟会在外滩汇中饭店,召开了欢迎孙中山大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传来了南京选举的结果,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外滩前面的中山(东)路(中山环路的一部分)就是民国政府为纪念民国纪元事件在1927年而命名的。(注:解放前这里是租界,中山东路是后来才有的)。
 
图9  和平饭店南楼(左)和北楼(右)
 
 
 
外滩20号又称沙逊大厦 (Sassoon House),建于1929年。沙逊大厦建成后,五至九层是华懋饭店,其中 5-7楼层装修了九国特色套房,德国式、印度式、西班牙式,日本式,法国式、意大利式、美国式,中国式和英国式。这些九国特色套房仍保留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沙逊家族是个富可敌国,但也乐善好施的姓氏。二战期间的 2万多欧州犹太人逃避纳粹迫害,来到世界上唯一不需要护照的上海,暂栖在上海虹口的犹太区,也即"上海隔都"。沙逊为上海隔都的犹太难民提供了大量必需的援助,包括房屋、食物、医药、建学校等。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文革结束,和平饭店曾是上海的八大饭店之一 (上海大厦,和平饭店,锦江饭店, 华侨饭店,  国际饭店, 东湖宾馆, 海鸥饭店, 衡山宾馆 ?), 由上海警备区管理。父母曾三番五次的轮流来上海治病,有时一住就是半年,下一年又要来上海复查。有一年,大概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母亲带我来上海看望住院的父亲,正直新年元旦快到之时,所以我们一家三口被按住在和平饭店南楼。过了几天又来到北楼参加庆祝活动,其中活动之一是“为毛主席吃长寿面“。 我幼不记事,这些梗概都是母亲在我这次从上海回来后提起的。是啊,如果我早知我曾在这个大厦还在比较"原生态"的时候住过,或许这次来上海就选住了和平饭店,那么对这次重访旧地是否更多了一层新意呢?
 
 
看完外滩 “万国建筑" 群(见照片连接),又顺道去看了苏州河南岸的外滩源十几座历史建筑(见照片连接),那里是闹市里的一片静园,自是另一个小世界。当我又转到外白渡桥边时,太阳在苏州河上反光燿眼,桥上的行人五颜六色嘻嘻嚷嚷,一看钟已是早上九点半以后了,哇,已经出门近4个小时了,该回去了。过了桥到了桥的北堍,扑面而来的左手边是上海大厦,右手边是俄罗斯领馆,而对面就是 “上海早晨” ,浦东饭店的早餐部。嗯,就在这里来一碗豆浆油条吧。
 
图10 桥上看风景,看百年铁桥风景
 
图11 浦东饭店一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coppertow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外世:过奬了,下次再努力。谢谢。
外面的世界 回复 悄悄话 你镜头下上海很美,天气很给力!
coppertow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太太的花园:谢谢临帖和阅读。是的,对这些建筑有感情,是因为花了心思和时间在这些建筑以后才有的。历史就象一条河流,如果溯源而上,就会发现今天的我们都是来自那源处,自然对过去的事和物也有了一种切身的体会。
taitaidehuayuan 回复 悄悄话 这篇文章我读了2遍,楼主对上海的老建筑充满了感情,因为老公曾经在那里学习工作了10年,我也多次光顾这座美丽的城市,对很多老建筑也很熟悉,跟着你回顾。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