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阿姆斯特丹古城后的第二天,孩子们规划了骑单车郊游。从丹城交通中心站出发,我们乘火车往西北方向约20分钟下车。在当地没有找到出租自行车店铺,临时决定以步代车去桑斯安斯 (Zaanse Schans)的桑丹 (Zaandam) 村看风车。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堂•吉诃德骑士大战风车的图画和故事。故事渐渐淡去了,但那风车的画面却在印刻在脑层深处。再后来,风车和“荷兰”被粘成了一张“明信片”的封面:海边上田园上的大风车。巧极了,昨天在老城的一个古董店里,我就找到了一张50年代的明信片,明信片上的图画好似我记忆中的:风车、母女仨、和村庄。
当我们走到桑丹河域, 踏上一座白色大桥时,突然斜前方水面上的一幅水彩画面让我们欢呼起来。一群风车坊错落有致的坐落在河岸上,背景是淡蓝的天,前景是淡蓝的水,而红的绿的和白的是风车帆叶的颜色,那帆叶正在慢慢的旋转着。荷兰!此时我梦中的 “荷兰”仿佛从脚下的土地上鲜活地跳出来了。
风车(Windmills)在17-18世纪曾是荷兰的主体工业。刚开始风车只是用来排水以植田种谷物,后来又派用它碾谷、搾油、锯木条、造纸、制作颜料等。在风车工业最繁荣时期,荷兰土地上的万架风车形成了一道壮观的田园风景。那时桑丹河岸边就有一千多架风车,其中六百多架风车曾同时为来自殴州各地的原材料加工运作,而丹城的运河和此地的桑丹河就成了贸易的白金水路。随着19世纪的蒸汽机工业兴起,风车被慢慢取代了。今天的桑丹河区域还保留了13只古老的风车,其中7只在桑丹村,村里的2只风车还在生产植物和矿物颜料运出桑丹河。桑丹村的房屋、田地,风车坊被维持着过去的纯仆风格,离村里不远的风车博物馆里的图片和文字详细介绍了风车历史、模型及其工作原理。因为我们在展览馆逗留时间长了一些,我们没能赶上风车工作坊参观时间。实在是被那童话般的田园景色吸引着,让人难以离去,第三天上午我们又去了桑丹村。这次,我们终于进入了风车工作坊,爬上坊楼的顶台。我们惊喜的看着风车帆叶从身边缓缓运转着,小心翼翼的很快的手触下那片帆叶,看着秒针估计着风车转速… 在此,我们也领略了桑丹河的微风细浪以及身后的锦绣田园-居高临下的视野给了我们一幅更美丽的画面。退回到作坊间,静静地观看着连接顶台上风车的垂直臂是怎样驱动着600公斤重的石磨压碎木材而转换成粉状顔料。美妙的风车,能工巧匠的荷兰人!
在回城之前,我们在桑丹村的旅游纪念品店选了只小木鞋和明信片。记住了,小木鞋是不能送人的哟,否则是有“给人穿小鞋”之嫌。我们离开了小村,走过了白桥,桑丹河水静静的流着,天空还是水洗一般,明浄淡蓝。 但此时,我记忆中的“荷兰”画页己瑰丽斑斓,线条丰富:运河、风车、郁金香,田园,穿木鞋的母女仨 …
桑丹河岸上的风车群
在风车博物馆参观风车模型,了解风车对荷兰的农业和工业的贡献。佳佳留下了一幅铅笔画作为留言。
风车博物馆内的风车模型:18世纪的荷兰农村的缩影。
坐火车去乡下。锈迹斑斑的火车站台仿佛是一段老时光的隧道。
去桑丹村路上的建筑,象积木一样,有趣有新意。
颜料风车 (The Cat) 还在生产颜料, 它是现在世界上 留下唯一的18世纪的还在运行的风车。
桑丹河岸的风车
小桥流水人家
桑丹村锦绣田园
桑丹村的老房子
(淘来的) 荷兰65年前的明信片:风车前的戴着小白帽穿着木鞋的母女仨 - 18世纪版
风车前的姐弟仨 - 现代版
在桑丹河边来一份饮料,再静静的看一眼:白桥河水风车。
我挥一挥手说再见,但还是带走了“一片云":荷兰农人的木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