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青杨
山东一财政局局长,在女儿上高中,继女上初中的时候,安排两人进地税局“工作“,并且领了10年工资、补助,甚至还有住房公积金。地税局领导拒绝让俩孩子吃空饷时,他就让下属缓发、减发经费导致地税局仨月开不出工资,并以此为要挟,直到对方同意给她的两个女儿发工资为止。(法制晚报4月15日)
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要挟或产易,让亲属吃空饷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吃空饷”并非最近才有的现象。早在1999年,媒体就报道仅33万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宁夏同心县,吃财政饭者1.1万人,超编2800多人有拿工资不上班的“挂职干部”,也有仅十岁的“娃娃干部”、“书包干部”,甚至有四五岁的“学龄前儿童干部”。而据媒体报道,2012年完成清理工作的四川、重庆、湖南等7省份,清理出“吃空饷”者7万多人,按照每人年均消耗5000元至2万元计算,一年吃掉3.5亿元至14亿元财政资金。虽然,多年来“吃空饷”现象一直为社会所诟病,但其仍然犹如割韭菜,割了一茬又很快冒出一茬。
吃空饷”一说源于旧军队,一个师,一个团,编制是实际只有一半,或者更少,可照样领全额军饷,多余的就进了当官的腰包,于是乎,“吃空饷”就成了当官的一条发财之道。“光拿钱不做事”对许多人来说,简直无异于天方夜谭。然而,这种不劳而获的事情,却真实地存在于一些党政及事业单位中。
那么,到底是哪些人在“吃空响”?第一种人是与所在单位的利益密切相关,比如曾有报道一位县人事局长的儿子还在小学读书,就是“公家人”了,每月领着公务员的工资。第二种因领导干部年轻化的后续安排,也使不少人可以“吃空饷”。比如,某单位的头头,“一刀切”切下去了,他还有4年退休,结果这4年他在另一座城市工作和生活,却拿着在职正处级的工资福利。大多数退到“二线”的干部都在搞自己的“自留地”,除非单位有重要事必须到场。即白享工资福利,爱上哪上哪,只别呆单位碍眼。这就是吃空饷一族主力军,甚至他们还可利用在体制内的影响力、人脉关系会在社会及企业捞去更多的财富,退而不休。
一大批体制内中基层干部,因50岁上下的尴尬年龄段,升迁年龄超限,留职阻挡后来者,退休不到年龄。于是让他们退居二线去。冒领的方法主要是在编不在岗、死亡不注销、调出不下编、留职不停薪、虚报工资表、冒领养老金。没有背景和关系的人是吃不到空饷的,无论是女商人王辉吃15年空饷后,摇身一变升任副县长,还是某县县委书记女儿5年吃空饷10万元,其背后往往存在着利益黑幕。
吃空饷现象屡禁不绝,究其因,处罚太轻、没有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违法成本低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在查处领导干部子女“吃空饷”时,往往都是以违纪问题来处理,而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如,2012年1月,原山西省静乐县县委书记杨存虎因安排其女“吃空饷”连续5年累计10余万元,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职。大凡有本事吃空饷者,多半是各单位头头脑脑的近亲属,不将吃空饷者的“局长爸爸”’或“书记妈妈”先清理下台,而光清理公子,如何能“断根”?
为何轻轻处理吃空饷者?著名学者李成言认为,问题出在纪检部门对事件的定性上。通常,纪检部门认为官员通过一个名单“吃空饷”,不是直接贪污,不构成犯罪。同时,“吃空饷”现象太多,纪检部门可能形成法不责众、从轻处理的思维。但清除腐败,不仅仅是挑出一个烂苹果,更应该检查放置苹果的筐子。吃空饷屡屡发生,既要严惩责任人,也应该反思这些人为何能够轻易吃上空饷,是不是预算和监督的制度出了问题。
不工作可以照样拿工资,不知其他国家有没有?如果只警告一个人,其他人就逃过了惩罚。如果对于“吃空饷”事件的处理仅停留在“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这一层面,则“吃空饷”的悲剧势必会再次“上演”。真正遏制吃空饷的泛滥,不能靠运动式的清理,而应该让司法责任的追究到位。正如毛寿龙教授所说的,骗取公共福利者的司法责任一天不被司法确认,吃空饷的“骗局”就一天不会根绝。
点评;我国党政干部体制源于“苏联模式”,同样冗官冗费,有人说可通过增税为养干部增加财源(不是西方的劫富济贫,却经常打着国际惯例旗号行骗),如新开遗产税、房地产税等。就像某总理说的:如果不养冗官庸吏对社会不稳定,稳的是自家王朝的定,吃亏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出于“维稳”考虑难以下手,成改革 “老大难”利益固化的藩篱难以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