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书屋

有时间看看书,打打字挺好的。
个人资料
夏维东2015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上古迷思: 三皇五帝到夏商》之一百四十

(2016-04-11 19:46:09) 下一个

在殷商人的眼里,帝辛是个什么样的帝王?他是个“残义损善”的昏君、暴君吗?《诗经·商颂·玄鸟》:“武王靡不胜。”及《商颂·长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这位手持利斧、战无不胜的“武王”,据郭沫若在《殷契粹编》里考证,“武王”指的是受德,即帝辛,他在生前极受百姓爱戴,死后被尊为“武王”。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不清楚郭老是如何论证的,仅从《玄鸟》和《长发》两诗来看,我认为“武王”应该是指成汤。我不敢相信《诗经》里会有歌颂帝辛的诗歌,就算曾经有过也一定被孔夫子删了;更不敢相信周公、召公这兄弟俩当年下乡采风,能把歌颂帝辛的歌给采进去,那属于严重的意识形态错误,后果是“周办”所有的宣传稿都得重写。周公旦学问很大、本事很大,胆子应该没这么大。

其实受德的谥号既然是“辛”,没理由商人还给他另一个谥号“武王”,从未有任何一个帝王有两个谥号的,“纣”不算,那是周人强加的。成汤的谥号语焉不详,“成汤”这两个字很可能是误写,商人尊他为“武王”倒也在情理之中(他自己也觉得自个儿挺威武,曾御口直断“吾尚武”),就像周人尊姬发为武王一样。

郭沫若的考证应该是基于帝辛的文治武功,相比他的祖先成汤、太戊(或大戊)或武丁,他更有资格被称为“武王”。根据殷墟甲骨文及古文献,帝辛先后征服了东九夷、徐夷及淮夷 。无论是夏朝或是殷商的强盛时代,东夷和淮夷都未曾同时臣服过,更不要说加上沿海的徐夷了。少康的儿子帝杼曾以他父亲发明的革甲继承父亲的遗志,一举征服东九夷;寒浞曾打怕了淮夷,并迫使东夷中的三夷风、黄、于来宾;太戊是殷商史上唯一征服过东九夷的朝代,连打仗次数最多、被尊为“殷之大仁”的高宗武丁都没做到,虽然他在对付南蛮、鬼方卓有成效。这几个猛人没做到的伟业帝辛做到了!

帝杼当年出其不意地用新发明革甲治住了东夷,但过不了多久,东夷人也学会了革甲,双方配备相同,谁能革谁的命就变成了掷骰子游戏,所以夏朝和东夷此后便一直处于拉锯状态,谁都只能赢一时,不能赢一世。

帝辛也玩了把出其不意。当他的象军出现在东夷面前,骑马的和不骑马的东夷人全傻眼了,马更傻眼,它们何曾面对过如此怪物:体积庞大、鼻子比人的胳膊还粗!象背上还有个小房间一样的座驾,里面的射手视野开阔、居高临下地射箭或刺杀,而要想射中他们比中六合彩还难。马背上的东夷神射手一下子全都傻掉了,他们不知道自己引以为傲的技能还有什么意义,他们和他们的坐骑全都成了靶子,如果他们不想成为靶子,唯一的办法就是有多远跑多远,马毕竟有一个大象没有得本领,跑得快,尤其是在逃跑的时候。大象不会逃跑,它们的长鼻子象旌旗上的牦牛尾巴,代表进攻与胜利。《吕氏春秋·古乐》里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难缠、彪悍的东夷被帝辛的象军虐得溃不成军。

整治了东夷,帝辛的军队南下收拾淮夷和徐夷,如此一来整个东南尽在殷商掌控之中。当时帝辛的正规军大约三万人左右,相比武丁时军力已经翻倍了。现在出土的许多商代平民的墓地中都有兵器,这说明这些平民完全可能是储备军事力量,相当于民兵吧。

帝辛的战略意图很明显,首先稳定东南,所以才没有余力顾及西北战线,他指望姬昌父子做他的西北全权代理。事实上,帝辛无论武力和外交都非常成功,如果没有噩梦一般的牧野之战,可以想象帝辛接下来要干什么:整治东南一样处理西北。事实上,帝辛已经着手这么干了,在经营东南战线的同时,他已经委派《封神榜》里的飞毛腿飞廉出使北方,一旦与北方结盟,歧周就成了三明治中间的那块肉。如果这个宏图霸业成功了,中国历史上压根就不会有长达八百年的周朝。

帝辛比他的历代先王都要能干,跟夏朝的那个帅哥履癸相比,受德高的不是一点半点。帝辛的缺点也正是他太能干了,东南战线连战连捷,各类战利品以及奇珍异宝被源源不断地送往殷邑和陪都朝歌,除此以外,还有俘虏,大批的俘虏,人数远远超过商军的人数。我前面提到了帝辛的俘虏政策,此处不再赘述。帝辛的能干成了一把双刃剑,他在杀死敌人的同时,也会伤着自己,很符合辩证法。帝辛处理俘虏的方式一定让他的先人武丁很恼火,武丁处理俘虏的方式好像给希特勒学去了,直接把人当柴火给烧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