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书屋

有时间看看书,打打字挺好的。
个人资料
夏维东2015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上古迷思: 三皇五帝到夏商》之一百三十八

(2016-04-05 20:06:54) 下一个

十二 无言的结局

 

历史上著名的改朝换代的战役“牧野之战”就这样闹剧一样匆匆忙忙地结束了,没有战术,没有谋略,只有卑鄙的出卖。墨子说“纣无待武之备,故杀。”,说得还算到位,相比夏桀之于成汤,帝辛对突然出现在牧野的周军确实“无备”,但最致命的是自己人的倒戈,那种情况下,换作谁都束手无策,只有死路一条。相对而言庄子说的完全不在点子上:“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庄子对汤、武的评判无疑是正确的,这两位“圣王”都不是善茬,但武王得胜绝非“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事实上帝辛比他强多了,只不过他的“阴谋”得逞,仅此而已。

《逸周书·世俘》记载了战场的惨烈,仅商军死亡人数就达十八万人!十八万人的血足以血流成河,足以“漂杵”,竹木结构的杵才能漂得起来。杵又叫杖,长一丈二寸,夏朝的杵木柄,头部由四片锋利的竹板合在一起,叫“积竹”;商周的杵基本是类似的竹木结构,少数的杵头部可能升级成青铜矛,但数量有限,因为那时的青铜主要用于礼器和酒气,很少的一部分用于制作兵器,只有当官的才能拥有青铜兵器,用于生产工具的就更少了,这解释了为什么发现的商城遗址仍然只是土围子,比夏朝的土围子大一些而已。 

《逸周书》里还说伟大的周军生擒三十三万俘虏,加上阵亡的人数有五十一万人,这个数字比“七十万”要靠谱些,但恐怕还是太多了,考虑到这是周人为武王歌功颂德,水分大些很正常,即便减半,哪怕再减半仍是一场大捷,甭管大捷是否光彩,姬发赚翻了,而帝辛连内裤都输掉了。

圣人孟子对“血流漂杵”之说非常不以为然,但他反对的理由不是基于考证,而是其满腔热情洋溢的道德情操,他用山东话说:怎么可能发生血流漂杵酱紫的惨剧呢?武王是个大善人,怎么可能率众杀人呢?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我感觉就算孟子看到了监控录像他也会矢口否认的,坚称那录像是PS合成的。

贵为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因为“漂杵”的技术故障,被孟子鄙视,他老人家冷笑道:《武成》吗?大概只有两三根竹简上说的是真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两、三策而已”),“书”指的便是《尚书》。孟子的文章乍一看雄辩滔滔,超级自信,但基本上属于自说自话,只管说理,至于论据,凡是有违其论点的一律是假的,不予采信。他就是这么霸道,谁让他是圣人呢?

《尚书》被亚圣挤兑成这样,冠军圣人孔子情何以堪?孔子对于某些“反动”的史实,羞答答地或删或掖,孟子不屑于那么干,大无畏地说:那些都是假的,你们都别信,听俺的就好。此外孟子有一招和孔子相反的技术强项,孔子删减资料,他增加“资料”,比如那句名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一口咬定是孔子说的,孔子的学生谁都没有记录这句话,我只能理解成孔子是在一百多年后把这八个字单传给孟子的。

孟子“不信书”的说法让王充很受不了,他在《论衡•卷七•语增虚篇》不点名地批评孟子说:“牧野之战,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与汉秦一实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实也。”,周取商代之,就跟汉灭秦一样,都付出了血漫千里的血腥代价,为了美化武王说什么“兵不血刃”,属于虚假广告。

王充在同卷书写了一个好玩的插曲,说姜大神写了本书,名叫《阴谋》(瞧这名儿起的,真是邪气四溢!),给小朋友吃朱砂(“食小儿丹”),教小孩子喊口号”商朝要完蛋了!”(“教云‘亡殷’”),姜大神确实够阴的,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小孩吃朱砂?吃了朱砂声音响亮吗?朱砂就是水银的原矿石,是炼丹的主要材料,有毒呀,那些孩子真可怜。当然姜大神并不知道朱砂会导致汞中毒,因为朱砂自古以来便是一味中药,据说百分之十的中药都含有朱砂成份,现在朱砂严禁内服。不过就算知道朱砂有毒,那些孩子照样还得吃,假如姜太公认为朱砂可以提高音量的话,和江山相比,孩子算个什么?大不了算是花朵吧,供装饰之用而已。不过姜太公如果以为商朝是给口号喊垮的,他未免太高看自己了,他的“阴谋”没那么管用,微子才是真正的”阴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