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书屋

有时间看看书,打打字挺好的。
个人资料
夏维东2015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上古迷思: 三皇五帝到夏商》之一百三十三

(2016-03-25 17:46:15) 下一个

        姬发从秋天等到冬天,派出去的探子回来报告的消息与密信完全吻合,姬发这才发出行军令。大军出发前,姬发举行了盛大的杀俘祭祀,这叫”有事于上帝”。被帝辛废除的残忍的人牲,在周朝再次兴起,周朝并以此作为攻击帝辛的四大借口之一,谴责帝辛不敬上苍,所以帝辛活该被上天抛弃。还别说,帝辛的失败,多少还真的跟他不肯杀俘有关。

        上次在孟津有八百诸侯跟随姬发,那么在鲜原来了多少诸侯?谁都猜不到,我也没想到:只来了八个!你没看错,是只有八个,不是八十,更不是八百,而且这八个全是方国,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少数民族部落。这是《竹书》上说的:“冬十有二月,周师有事于上帝。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从周师伐殷(伐殷至邢丘,更名邢丘曰怀)”, 看来孟津撤军的后遗症极其严重极大地影响了众诸侯的“长跑”积极性。《周本纪》也特别提了这八个方国,而且姬发在《牧誓》里把他们当做压箱底的宝贝在牧野宣言中隆重推出,言下之意有他们相助定能所向披靡,天知道他是否在自我安慰。

       姬发挺逗的,从鲜原经过刑丘,他居然还有兴致改地名,把刑丘改为“怀”。刑丘里有个“刑”字,让姬发感到不吉利,他本来就很紧张,经不起任何形式的刺激,既然地名让他不爽,那就玩玩文字游戏,把地名改了,很霸气,还透着股机灵,只动动嘴,就能把不吉利消弭于无形,从而带来心理安慰。这一招未庄的阿Q也会。

       姬发的文字游戏远不止改地名,他还发表了一篇收入《尚书》,题为《太誓》(或《泰誓》)的讲话,这篇讲话很短,主要是谴责帝辛的四条罪项:一、听信妇人之言;二、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这第二条好像是从大禹儿子讨伐有扈氏时说的“威侮五行,弃绝三正”学来的,武王起码得说明一下灵感来自《甘誓》,以示学术端正);三、疏远同祖兄弟(祖指祖父母,即所谓“王父母”);四、废弃先祖雅乐,而以“十八摸”之类的音乐取悦妇人(“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帝辛的罪行里,没有酒池肉林,没有炮烙酷刑,也没有提及帝辛在解剖学上的示范教学,比如挖心脏、锯大腿、破孕妇肚子等等。姬发为什么不提呢?因为他的想象力有限,比后世的儒生们差远了,真是“后生可畏”啊!

       这四宗罪里一和四看起来好像可以合在一起,其实不然。第一条罪状里的妇人指的是宫外的女官;第四里的妇人则是指以妲己为首的嫔妃,等到给商朝做小结时我再详谈。 数落完万恶的商纣王,姬发接着说的话大家肯定都猜得到,那便是替天行道(“行天罚”)。《太誓》里的最后十个字颇堪玩味“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用大白话说就是”大伙儿要奋勇作战啊,不能有第二次,更不能有第三次!”。姬发完全是有感而发,一年或是两年前的“第一次”,他就是在同样的地方“闪了腰”,害得他和姜大神连觉都睡不好,他再也不要看到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于是他下令队伍“向前,向前,向前!”。

        据《尸子》说:“武王伐纣,鱼辛谏曰:岁在北方不北征”,颇为耐人寻味。如果从周原直接进攻殷商,那是南征而不是北伐,鱼辛当时为什么不进言姬发不宜出兵?无论南征或是北伐,征伐的对象都是帝辛,没有区别。这暗示了姬发率军南下时,一定用的是别的借口,就像上次打着祭奠文王的旗号一样,随军而来的鱼辛并不知道要开战。

       等周军从盟津向朝歌进军时,鱼辛才意识到真要打仗了,他的谏言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他认为武王兵力不足以撼动帝辛;二、他不知道姬发收到密信。他能在武王面前说得上话,说明他是重臣,但武王没有告诉他实情。他当然不能说了,否则《太誓》、《牧誓》还怎么说得出口?!基于此,姬发拒谏鱼辛。

        总而言之,英明神武的周武王一甩孟津观兵的窝囊相,果断地下令全军全速前进,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吕氏春秋·贵因》说:“武王至鲔水(即孟津附近),天雨雪,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日:‘卒病,请休之。’”,我相信军师肯定不包括首席军师姜大神,因为他和姬发最清楚,什么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过这次机会,就等着被“北征”吧。那些生病的士兵,不知道会被怎么处理,背着他们急行军显然不太可能;就地解散更不可能,如此机密的军事行动万一走漏了风声怎么办?姬发不可能冒这个险。那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了,病了,那就去死。

      周武王带了多少军队?《史记·周本纪》说:“武王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这比成汤伐桀的军队人数多了很多,成汤当时的嫡系部队不过万把人而已。这句话里疑点很多,虎贲是禁卫军,一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格斗高手,还得通过“政审”才行,怎么可能有多达三千人的配备?清朝的禁卫军才1770人而已!虎贲作为禁卫军的代名词,直到唐代才废止。《尚书·牧誓》序里说“虎贲三百人”是靠谱的,而且和三百乘兵车吻合,即每辆战车配备一名虎贲士兵督阵。

        《孟子·尽心下》里给虎贲军人数乘以十,不知道理由是什么,这么大的阵仗,明显是要营造“血流漂杵”的恐怖现场。可孟老先生明明坚决否认“血流漂杵”,因为他认为“德配于天”的周武王只要一出现在战场,敌人就会被感动得受不了,主动放下兵器,热烈盈眶地投降,根本不可能有流血事件发生,战场成了士兵们的战地大联欢。按孟老先生的期待与逻辑,虎贲三百人都是在添乱,何况三千人?孟圣人难道转眼就忘了他自己的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