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书屋

有时间看看书,打打字挺好的。
个人资料
夏维东2015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上古迷思: 三皇五帝到夏商》之一百二十四

(2016-03-05 12:41:49) 下一个

  继经营镐京之后,姬昌又有大手笔,在语义学上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十七年,周作辟雍”,”辟雍”这个古怪的词是什么意思?雍有闭塞之意,辟雍便有启蒙的意思,也即国立大学。辟雍这个制度和它的名称一致被延用至清朝,国子监内就有辟雍。《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五经通义》:”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姬昌的”辟雍”跟大学毫不相干,那只是他狩猎的行宫而已,园林式建筑,是西周時期的圆形建筑物,风景秀美,四面环水(这是”雍”的另外一个意思)。夏商周的很多建筑都呈圆形,连监狱都是圆形,谓之”圜土”。姬昌死后,到他儿子周公旦辅政他孙子周平王时,”辟雍”才进化为学院,换句话说,姬昌贡献了”辟雍”这个名词,如此而已。

姬昌的统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三十九年,大夫辛甲出奔周”。辛甲是我们的老熟人了,擅长篆刻。他提了七十五条意见而一条都未被采用的新闻应该就是在当时爆料的,爆料者可能是辛甲自己,更有可能是”周办”给加了码—也许辛甲不过提了五条意见。我就是觉得辛甲不可能提了那么多意见,假设每条意见仅仅十个字,那也多达七百五十字!这是个什么概念?现存商代最长的青铜铭文仅有四十多字,西周最长的铭文不到四百字。

反正姬昌觉得辛甲能在龟甲上刻那么多字,一定是个文化人,于是便委任他太史一职,负责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后汉书·光武纪》曰:”史官之长也。”,辛甲在西周算是专业对口了。辛甲仅仅是统战成果的开始,后来的殷臣投奔”解放区”的越来越大,其中不乏大鱼:”三仁”中有”两仁”投奔西周。姬昌打仗不如他老子,不过他的策反技术确实很强,堪比蓝翔挖掘机,而且愣是把商朝挖塌方了。
  《竹书》云:”四十年,周作灵台”,姬昌的花样真不少,灵台又是什么?上海豫园有个”三穗堂”,里面悬挂着的一块匾额,上书”灵台经始”,那四个子是《诗经·大雅·灵台》的第一句,指的就是姬昌开始建造灵台。姬昌不但建了台,还有池塘,谓之灵沼。其实就是姬昌征用百姓建了一个御花园,里面有亭台楼榭池塘,园中有鸟兽鱼鳖,这是孟子说的:”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孟子这番话对魏惠王说的,当时魏惠王站在池塘边兴致盎然地观赏池塘边的飞禽走兽,见亚圣来,有点不好意思,怕圣人笑话他不务正业,赶忙自我解嘲:”贤德的人也像俺酱紫喜欢这些东东吗?”(”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的回答和煦如三月的春风,温暖着魏惠王的心房,如果你情商低,不知道如何讨领导喜欢,那么学着点,孟子如是说:”正是贤者才能享受其中乐趣,不贤的人有这一切也不会欣赏。”(”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言下之意不言自明,然后齐哩喀嚓、呜哩哇啦讲起周文王建灵台、灵沼的往事。在圣人眼里,周文王做啥都是真真极好的,纣王无论做啥都真真极不好。

汉儒郑玄把姬昌的御花园诠释得神乎其神:”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灵台成了玄之又玄的”观妖台”!历史学家陈子展《诗经直解》说:”据孔疏,此灵台似是以观天文之雏型天文台,非以观四时施化之时台(气象台),亦非以观鸟兽鱼鳖之囿台(囿中看台)也。” “孔疏”指的是唐初孔颖达作《左传正义》来解释晋朝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不知道孔颖达的根据是什么,同样也不清楚为什么陈先生同意孔先生的见解。郑玄的观点太玄幻了,拿它当真的话,就可以直接把《封神演义》当历史看。孔颖达的见解也差强人意,豫园的匾额”灵台经始”是恰当的,因为灵台和豫园的用途一样,只是供玩乐而已,这一点连孟子都承认,郑玄和孔颖达瞎忽悠什么?!

姬昌能建御花园,纣王为什么不能建鹿台?这个孟子有话说,但说得很含蓄:”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姬昌的御花园开放给民众吗?那么御花园就成了公园,果真如此姬昌的灵台、灵沼确实值得表扬。

孟子偏偏又不好意思明确地说姬昌的御花园和人民资源共享,”古之人与民偕乐”是个含糊其辞的说法,”古之人”指的是古代帝王,没说姬昌。黄帝的国家动物园倒是开放的,因为那动物园太大了,没法不开放。蚂蚁大如羊,蚯蚓粗如虹,那个园子该有多大才行?虽然对于孟子来说,姬昌也算古人,但既然拿灵台、灵沼做样板,那就有话直说好吗?事实上,我认为灵台不可能开放给老百姓,如果郑玄的”观妖台”之说成立的话—那么神圣的地方只有王族和祭司才能出入,郑玄无意中摆了孟子一道。郑玄也是,你那么博学,怎么不看看亚圣语录才开口呢?难道你是成心的嘛?

鹿台之于纣王是标杆性建筑,如同夏桀之倾宫,不过这都是汉代以后给炒起来的。《殷本纪》里对鹿台仅一笔带过,鹿台应该不至于奢华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否则周武王在讨纣檄文里一定不会放过。周武王不屑提鹿台(司马迁更不屑),虽然他肯定知道鹿台是什么样子,他的探子多的是,搞清鹿台状况再容易不过。商周之后,就再也没人知道鹿台是什么样子了,不过到了汉代,突然跳出一个人来把鹿台一通”描写”,那人就是无所不知的刘向先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