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刑”是墨、劓、刖、宫、大辟,舜即位第三年指示皋陶研发出来,据说它被画在树皮上,比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还要早三百多年。
墨,即刺青,现在很多爱美爱得不行的人士喜欢在身上“墨”。作为刑法的“墨” 又称黥,则是在脸上刺字或图,再染上黑色染料,质量极好,一辈子都不褪色。林冲被招安时,脸上字迹犹存,弄得他很没面子。拳王泰森脸上的“墨”迹面积很大,他给自己施以如此严重的“墨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热爱中国文化可以有别的途径,不需要自虐。
劓(念意),鼻子旁边一把刀,意思很明白:割鼻子。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割了一个人的鼻子,那个人是秦孝公的叔叔赢虔。
刖,斩去左、右脚或双脚,又称膑,不过膑是指去掉膝盖骨,膝盖骨有半月板,比较符合刖的字形。商鞅当年在秦国砍掉很多人的脚,谁在路边倒灰烬,都会招致刖刑。孙膑之所以被称“膑”,就是因为他的膝盖骨给他同学庞涓挖掉了。刖刑在战国时代深受各国君主喜欢,导致假脚生意异常火爆,尤以MADE IN齐国的假肢做工精良、物美价廉著称,假肢为齐国创造了不少“外汇”收入。
宫刑,所有中国人都知道是指什么,仅次于肉体死刑大辟,它是精神上的死刑,它还有别的名字,叫腐刑、淫刑和蚕室刑,所有的太监都是宫刑练成的,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为了谋生自己要求被宫。司马迁因为李陵直言获罪于汉武帝,被处宫刑,司马迁痛不欲生,在给友人的书信里写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是完成《史记》的信念支撑他活下去。我们都应该向太史公致以崇高的敬意!
大辟,即死刑,死法多样,分为戮、烹、醢(念海,把人剁成肉酱,还加上盐)、烙(把人当烙饼,活活烙死)、车裂(戏文里称之为五马分尸)、枭首、弃市、绞刑、凌迟等。商鞅的结局很惨,车裂而死,冲在声讨商鞅队伍最前面的那个人没有鼻子。商鞅执法过于严苛,得罪人太多,“作法自毙”指的就是他。现代社会的大辟简单化了,枪毙。穆斯林国家处决犯人爱用绞刑和石刑(用石头砸死),萨达姆就是被绞刑处决的。有些恐怖组织还是钟情于古典大辟,比如IS喜欢用刀砍头(枭首),处决人质。
这五种刑法一直被沿用至清末,起码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五刑很重,所以舜指示有些犯人可以酌情改判成流放,于是对应“五刑”又有“五流”,根据罪的轻重,流放地点远近迥异,最远的流放地称为“三居”,不是说牢房有三居室(想得美!),而是指“四夷之外、九州之外、中国之外”,反正是有多远滚多远,去了就休想回来。不过我对“三居”的操作有疑问,押送犯人的差役怎么办?他们就在“三居室”定居了?
皋陶大法官政绩斐然,所有的坏人都觉得混不下去了,就像子夏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意思是坏人一个个都跑到别的地方祸害去了。为表扬皋陶对于社会治安的贡献,大禹后来封皋陶于皋(即现在的安徽六安,六安又称皋城),皋陶姓由此而来,衍生出皋、陶二姓。不知道怎么回事,皋陶成为李姓的始祖,唐玄宗后来追封皋陶为“大唐德明皇帝”。皋陶未必稀罕这个荣誉称号,他被儒家尊为“上古四圣”之一,与尧舜禹并列,活了106岁,在禹崩之前去世。
舜确实知人善用,禹、弃、契和皋陶在各自岗位上都发光发热,接着舜又任用倕代替共工任工师管理工匠,有趣的是,工师这个职称有了新名字,就是以穿越人共工的名字命名。看来共工威望很高,都被流放到密云水库了,其名居然还成了官职的“注册商标”。共工不是唯一的“注册商标”,后面还有,尧的天文官羲和,后来成了夏朝的天文官的代称,王莽登基后推行上古礼制,其天文官就叫“羲和”。
舜任命伯益为虞官,相当于林业部部长,主管草木鸟兽,有史料说伯益是皋陶的儿子,不过查无实据;任命伯夷为礼官,主管祭祀大典,相当周代的五官之一司士;委任夔为乐官,夔在音乐上极有天分,和帝喾有得一拼,击打石制的乐器就能让野兽载歌载舞,他若鼓瑟吹箫抚琴弹吉他和钢琴,该是何等盛况!那时的音乐可不是现在的流行乐那么简单,担负着伦理和谐、与神灵交通的作用,如果你瞎唱什么“江南STYLE”可能会被割去舌头,割舌在五刑之外,但历史上很多人被割去舌头,禁声与阿谀其实也是舌割的症状。
舜委任龙为言官,相当于后世的御史大夫,负责纳言颁令。又令十二牧收集整理天下对天子品行的议论,这看上去与龙的职分有重叠,但十二牧是十二大诸侯,他们代表“国际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