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母亲的湖州(三)完

(2025-07-03 09:16:28) 下一个

原创作者:周柯江

前言: 周柯江的回忆录。周博士是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1982年就学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俗称新三届的大学生。经周教授同意转载。

母亲的湖州(三)

       从菱湖回到杭州,受风寒病了一周,康复后和太太一起去我母亲的养老院,带上了湖州买的糕点粽子之类。我和母亲聊天,讲到到了菱湖把车子停在菱湖中学边上时,母亲接口道:“菱湖中学是我的母校,我在那里读的初中。”
       母亲5岁从祖籍老家绍兴到湖州袁家汇镇-我外公外婆工作生活的地方,她乘着手摇船靠近码头时,摆着小手向来迎接她的大姐兴奋地喊道:“大姐唉,我有巧果哒!”巧果是一种零食,用掺糖的面片先剪成花式,再煎炸而成。(我旅游时如果发现有巧果卖,总要带点给我母亲。)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兵占领了袁家汇,绑了几个中国汉子,日军把老百姓集中起来开会,通过汉奸问:“这些人是不是支那兵?”老百姓一声不敢响,只是罢手表示不是;汉奸又问:“要不要死啦死啦?”老百姓更是手摆个不停。母亲躲在大人们的身后吓得不轻。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到处抓民夫为他们摇船(那时水路是主要交通),有个店家被抓差,他假装不会摇橹,没把橹头上的套索套在身上,摇摇晃晃地扑通一声掉进湖蚨漾(现在称和孚漾)里,他拼命喊着“救命!”,其实他会游泳,岸上的老百姓也假装生气,骂国军草菅人命。母亲说:“我就是在兵荒马乱中陆陆续续读点书,不断地辍学,又不断地插班。所以我从泉生小学毕业时,比班里的同学要大一二岁。”袁家汇没有中学 ,小学毕业后母亲就到了菱湖读初中,那时我外公正在菱湖工作,受聘于一家烟草公司做刨烟师傅。
       母亲读了一年初中,她的大弟弟(我的二娘舅)也要读初中,外公掏不出二个人的学费。母亲已经准备辍学,暑假里在工地上打碎石,再卖给建筑公司,一天能挣一角钱。临到二年级开学前,外公开家庭会议,母亲不识字的二姐倔强地对外公喊道:“妹妹喜欢读书,你就让她读嘛!没钱我可以资助一些。”外公犹豫半天,开口道:“我不能让人家说我重男轻女,那就二个人一起上学,学费我去想办法。”
       读初中时,我母亲有个要好的女同学钱国蓉,钱的家境比较好,冬天母亲没有垫被,睡觉时就挤进钱的被窝里;到了夏天,就不能二个人挤在一起睡觉,母亲没有蚊帐,夜里常常被蚊子咬醒,伤心地哭。(湖州的蚊子可厉害了,我幼年时经历过。)钱国蓉时常把家里带来的菜分一半给母亲,这样母亲在食堂里只要买份饭就可以了。一次钱把黄豆烧肉丝分给母亲,母亲又把其中的肉丝挑出来给了二娘舅,二娘舅吃着肉丝皱起眉头:“怎么有一股黄豆味?”二娘舅是外公最宝贝的儿子,他是不吃黄豆的。看着二舅皱着眉头,母亲只好实情相告。母亲伙食费没有了,乘着中午跑到外公工作的地方,站在外公身旁,一声不响地看着外公工作,外公工作许久,停下来休息,问:“你又没有饭菜票了噢?”,“嗯”,母亲发出像蚊子一样的声音,外公从口袋里摸出伍角钱:“呶,拿去。”母亲接过钱紧紧地攥在手里,大步跑回学校。
       初中毕业后,菱湖中学正好开办高中,不用升学考试就能上,但母亲实在负担不起学费。袁家汇镇政府正好招收有文化的人,母亲却谢绝了热心人的推荐。1956年8月母亲收到了杭州化工学校(一所部属中专)的录取通知。
       1999年,在母亲毕业40年的聚会上,她班里有个同学说要送给每个人一个礼物:那是1956年8月某日《浙江日报》第四版的复印件(可惜一时找不到这张复印件了。),上面有当年全省中专录取的学生名单。我看到这张报纸,突然想起我岳父母也是这年录取的中专生,先是在这张报纸上找到了我岳父的名字,又找到了我岳母的名字,三个人录取在三所不同的学校,但三所学校都在杭州文一街上。中专不需要交学费,还有人民助学金拿,对于贫穷学生是一条出路。我岳母出生大户人家,而且工作过,怎么会也读中专呢?这是另一个故事:《戚家的兴衰》。(全文完)

晨雾迷橙色
弥漫覆涧沟
孤舟停镜面
渔父立船头
远曙淹青黛
浮云显隐鸥
天涯人寄处
幽怨念湖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helen_xu111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周教授谢谢你的留言。周教授说:“路过教堂真是在排练歌颂党的歌,里面张灯结彩,我一下明白了:圣诞节快要到了。我外公说的“不能让人说我重男轻女”,是我妈妈告诉我的,我妈妈对儿子女儿也是“一碗水端平”。“
helen_xu111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谢谢留言。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外公说不重男轻女,做到了,那个年代的进步思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