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内容请见 学掼东西-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599175818
抗日的国共之争 (10 / 14 )
目录
1、舆论战
2、七七前的中日战场
3、国共从十年对抗到合作
4、抗战全面爆发:七七和八一三
5、抗战初期的退却阶段
6、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7、正面战场
8、敌后战场
9、伪军
10、磨擦
11、抗战的战略反攻阶段
12、与日、伪接触
13、资源和代价
伪军由伪满洲国的满洲国防军、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的蒙古军、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治安军、汪伪政府的和平军、华南地区的伪军。日本把这些伪军都称为皇协军。
伪满国防军从1933年的6万多人,升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8万,再在1945年增加到15万人。组成的除步兵骑兵外还有飞行和舰艇部队,并且有登陆部队、宪兵部队和禁卫军部队,相当齐全。
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后来的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的蒙古军,布置在绥远、察哈尔、晋北地区。1936年2个军共有9个师和一些其他编制。1939年撤销1个师。1940年3个师变成警备部队。1943年3个师编为地方防卫师,还保留2个野战师。
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治安军,以及在山东、河南的伪军到1940年后增加到30多万人,其正规军编成了14个华北治安军的集团军。华东地区的汪伪和平建国军到1940年后有约25万人,编成六个方面军及4个绥靖公署。华南地区的伪军部队也有10万以上。此外,在各个地区,都有大量的地方伪军部队和其他各式各样编制的伪军军事组织。
伪军的编制总体上一直在增加,到了抗战末期,伪军总人数达到1百万左右。
伪军的来源主要是几个部分,第一个来源是投降和投靠日本的成建制的原中国军队,绝大多数是原来受国民党控制的部队。有一小部分是从八路军、新四军投向日军阵营的。起初,在后撤阶段,国民党军队中有被俘的、留在敌人后方打游击而无法坚持的部队被日军收编成为伪军。随着战争的发展,还继续有这样的事发生。在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后来的抗日联军因为部队组成成分复杂,在难于坚持的情况下,向日伪投降的人数比例也是相当大的。到了1942、1943年间,因“曲线救国”的思想侵蚀,又一次大量的国军投向日伪阵营。就连军统组织发展的包括“忠义救国军”在内的敌后游击队,也共有1.5万人投向了汪伪军,被编成了伪军2个旅。
第二个来源是出于日军占领区的许多地方武装和民间武装甚至匪寇,或丧失意志,或为了自身的生计和其他利益加入伪军。有的为了自身和所处地方的利益,与日伪合作,最终成为日伪的一部分。另外,伪军也从当地居民中招募兵员。
伪军无论在民族、宗教、政治个方面一般都不存在与当时社会的对立,与日军和日本人倒有不可改变的区别。伪军投靠日军总的来说是为了生存或者利益,伪军与日军的关系并不紧密,也不受日军的信任,只是利用而已。
伪军的战斗力总体来讲是比较弱的,但也有些部队因为是从原中国军队成建制编入伪军的,会带有原部队的战斗作风。如果原部队比较能打,成为伪军后也比较能打。而从原地方武装或者土匪、民团收编的伪军,成分比较混杂,作风纪律很难达成。加上驻地、家乡、战场交错在一起,容易形成避战、厌战心理。更重要的是总要被“替日本人打中国人”这道阴影的笼罩,比较经不起政治攻势,也比较经不起贿赂和胁迫。但是这些还是要靠军事压力为支撑。没有敌后游击战的军事打击能力,非军事手段是和很难见成效的。
在敌后游击战中,特别是相持阶段的中后期,主要的大量的作战对象是伪军。在日军的“以华制华”的策略下,日军在后方大量使用伪军,以替代部分日军,执行“治安战”,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日军进入正面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日军通常会用自己的部队来防守重要的目标,而把伪军布置在不太重要的地区、外围地区。这样一来,伪军倒成了治安战的先锋,隔在日军和敌后游击部队之间,最先跟敌后游击部队作战。所以,敌后游击战的部队,不管是国民党的还是共产党的部队,面对的主要是伪军,而不象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主要是与日军交锋。又因为伪军的战斗力大大弱于日军,游击部队本身也比较分散,难以集中起强大的力量,伪军就成了游击部队最可打击的目标。这还有另一个意图,就是在伪军先于、多于、重于日军受到打击后,会产生怨恨,这样更利于瓦解伪军的斗志,瓦解日、伪关系。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