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迦耶的聖地遺跡和朝聖者
地球上佛教最重要的聖地~菩提迦耶的摩訶菩提寺。據考證,摩訶菩提寺最早是於公元前三世紀由篤信佛法的阿育王所建造,到了公元四世紀錫蘭國王王弟來到印度朝聖,在此地受到冷落,於是錫蘭國王主動重新修建摩訶菩提寺。到了西元十三世紀時回教大軍橫掃印度,佛教徒因避回教徒之摧殘,遂將摩訶菩提寺的大塔掩埋,形成一處土丘,湮沒數百年,直至一八八一年始由英國考古學者亞歷山大 · 康寧漢(Alexander Cunningham)率領的考古隊挖掘出,成為最重要的佛陀聖地之一。
中國古代高僧法顯和玄奘先後記載了菩提伽耶的歷史,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2002年被列為世界遺產。走進摩訶菩提寺,數座尖聳的高塔林立,正中央的大塔被稱為大覺塔、大覺寺、大菩提寺、摩訶菩提僧伽耶。這個金字形的佛塔,是延續二世紀的佛塔造型而來,特徵便是在佛塔頂部有層層循上漸小的傘蓋。佛塔入口正面雕刻裝飾著古代佛塔前門坊的造型,門坊柱上雕刻有獅子作獅吼狀,代表著佛陀法音宣流,威震十方。
摩訶菩提寺大小佛塔林立,可以看的出來以前曾經是寺院,現在則是古代遺跡。經過重新修建,物換星移,兩千多年前阿育王來此朝聖,一千多年前唐玄奘來此朝聖,現在則是輪到我了!!
摩訶菩提寺中心處是一處凹地,遊客可以由四周一眼看盡整座寺院,除此之外遊客也可以沿著摩訶菩提寺繞一圈行走,十分鐘的時間既可以走完了,走道周圍不時有朝聖者鋪陳鮮花。
摩訶菩提寺入口階梯
平面坊中有圓形龕供奉著佛像,這圓形龕呈直線形的排列,從底朝上而漸小,使佛塔在整體視覺效果上頗具均衡的美感。佛塔四面的浮雕,是由馬蹄形類似的拱門式樣所組成。這圖案是用來代表早期佛教的僧院,它是取材於早期佛教建築的入門或石窟洞口的結構形狀。
壁龕下有俯蓮式的蓮瓣裝飾,最下邊的基台有呈對稱的孔雀浮雕,孔雀代表著高貴與清淨,每小壁龕間有小石柱分割其間。佛殿入口兩側塑有二尊非常優美的佛像,左側一尊呈無畏印的佛像,佛像衣著薄如輕紗是特色之一,表現笈多王朝時期的藝術風格。
摩訶菩提寺大門佛像
虔誠的信眾,緩緩地進入摩訶菩提寺內部,獻上袈裟供佛。
摩訶菩提寺大殿,充滿著靈氣,不時有朝聖者主動獻上鮮花或者替佛披上袈裟。
大殿上釋迦牟尼佛像
摩訶菩提寺外,到了下午時間擺滿了鮮花與水果供品,對於佛教徒來說,這是在供養諸天神佛,每一位虔誠的佛教徒都會獻上自己的心意,禮敬諸佛菩薩。
佛陀成道菩提樹下
菩提樹位於摩訶菩提寺後方,樹高達十二公尺,為傳法之故,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嘗以此樹分枝移植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原本的菩提樹早已毀壞,現今的菩提樹是由獅子國斯里蘭卡移枝回金剛座旁,就是我們眼前見到這棵菩提樹。
許多人在菩提樹下打坐,師父端坐於前方講法,能在千年前佛陀踏足之處端坐,實在太殊勝了。
遠道而來的佛教徒,正在菩提樹金剛座前讀誦經文。佛陀已經涅槃數千年,對於後世的影響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佛陀足印大石,一共有兩塊石頭,上方有佛陀的足跡腳印,腳印十分巨大,據說是阿育王時期所製作,但已經無法考證了,從歷史的角度看應當是後世刻上去的。許多朝聖者在此做完早課或供佛後,都會將鮮花擺在足印之上。
單腳足印
雙腳足印。每年寺方管理單位會將足跡拓印,讓朝聖者請購回去。
菩提樹下金剛寶座旁,圍繞著許多朝聖者,從摩訶菩提樹大門進入,可以右繞佛塔。根據經典記載,繞塔有無量功德,《一切如來秘密舍利陀羅尼經》云:「乃至應墮阿鼻地獄者,若於此塔一禮拜、轉繞,彼等皆能得以解脫。」來到佛教最重要的聖地,無論如何都要繞塔七圈!!
朝著金剛寶座頂禮的朝聖者
菩提迦耶金剛寶座
所謂金剛座是一塊長約2公尺,寬1公尺半,高90公分的紅砂岩石板,根據考據是阿育王放置於此處,代表佛陀曾在此處冥想靜坐成道之處。經典記載,佛陀經歷六年苦行之後,行至此地,於畢缽羅樹下之金剛座上結跏趺坐,證悟十二因緣、四諦法等,而得正覺,故畢缽羅樹又稱菩提樹,即'覺樹'之意。現存金剛寶座的位置為阿育王時期所留下,是重要的佛教歷史文物,現在則被安座於摩訶菩提寺後方。
菩提樹下,金剛寶座,佛陀成道之處。這裡也是佛教的起源,佛教的一切由佛陀在此悟道而開始。
面對著佛塔靜坐冥想的僧人,在這裡打坐非常的舒服。
拿著大麥克風作晚課的師父
朝著佛塔頂禮的朝聖者
來自台灣的佛學基金會,虔誠的於摩訶菩提寺前作晚課。
帶著白袈裟繞塔的朝聖者,白布上方有鮮花與物品,隨著隊伍一起繞著摩訶菩提寺。袈裟在一般人心中的印象是佛教出家人所穿的衣服,在佛教經典裡提到袈裟的意義,是為求解脫之人所穿法服,因而有著「善哉解脫服」之稱。它更有著自利、利他的種種功德,所以也叫做福田衣。帶著福田衣繞著摩訶菩提寺佛陀成道處供佛,對佛教徒來說是再殊勝不過的禮敬了。
摩訶菩提寺外,絡繹不絕的朝聖者。
摩訶菩提寺大塔
伴隨我走過印度、西藏、中國四大名山、日本高野山聖地的鳳眼菩提念珠
佛陀成道七週聖地
摩訶菩提寺旁有七週聖地,分別有告示牌介紹,標示了佛陀成道後所在的七處地點,這些地點有的並非佛陀當年打坐經行的實際位置,但透過這些七處告示牌的引導,讓無數的朝聖者更能夠了解佛陀成道的事蹟。
第一周聖地:菩提樹、金剛台。佛陀成道後,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體會悟道的快樂。
第二周聖地:佛陀在一精舍前,連續7天目不轉睛地註視著所悟道的菩提樹,以報答菩提樹恩惠。
第三周聖地:佛陀在菩提樹的北方來回走7天,所走之地湧現蓮花,成為蓮花步道。據悉,步行是動中修行,有身動心不動之意,另外,還可體會活在當下的意義。
第四周聖地:佛陀在此禪坐7天探索更高深的法意,禪坐時,佛陀身放藍、黃、紅、白、橙五色光芒,爾後佛教也以此五色為佛教旗幟。
第五周聖地:佛陀在Banyan樹下對一婆羅教徒表示:人的尊貴與否並非決定於出生,而在於行為。據了解,當時印度實行種性制度,人們出生即決定其階級的尊貴與低下,然而佛陀主張人人平等,可藉由修行改變自己,此主張在當時算是異言。
第六周聖地:佛陀在菩提樹南方的一池畔禪坐,突然間狂風暴雨,佛陀不為所動,龍王現身以自己的頭、身體為佛陀擋避風雨。
第七周聖地:佛陀在Rajayatang樹下禪坐結束時,兩位緬甸商人經過,將路上充飢的米糕和蜂蜜獻給佛陀。佛陀為他們說法後,成為最早皈依佛陀的俗家弟子。據說,後來佛陀給他們數根頭髮,兩位弟子帶回國後造塔參拜,目前髮舍利還存放在緬甸的大金塔。
摩訶菩提寺旁各式各樣的佛塔
看著喇嘛們端坐在台上修法,每年12-1月達賴喇嘛與大寶法王都會來到菩提迦耶舉行法會及說法。為什麼選這個季節呢?因為達賴喇嘛所住地在於印度西北方的達蘭薩拉,冬天較冷,這個季節來到菩提迦耶剛好可以過冬,也可以進行傳法。
老外正在做大禮拜。什麼是大禮拜呢?大禮拜原為西藏佛教的特殊禮拜方式,又稱磕長頭。四加行中之大禮拜,即是將這種特殊禮拜方式融入儀軌中的一種修行方法。
有一位修行藏傳佛教的師父跟我說,他以前身體很虛弱,做完大禮拜之後全身會通氣,身體健康了!
摩訶菩提寺旁有專用大禮拜的場地,只要付上些許銀兩就可以在此租用設施禮拜。
夜幕低垂的摩訶菩提寺
漫步摩訶菩提寺,觀賞種種遺跡。
象徵佛陀打坐悟道第六週聖地,真鄰陀龍王池。根據記載,正確地址應為更南方兩公里處,眼前這水池是象徵。
阿育王石柱遺跡,矗立在此兩千多年,見證佛教的傳奇歷史,來到菩提迦耶聖地若有時間,圍繞在大塔旁靜坐冥想,讓心靈更為透徹放鬆,是絕佳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