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风城黑鹰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重温伦敦经典记忆

(2025-04-19 14:44:53) 下一个

重温伦敦经典记忆

 

2006年到2025年,时隔19年,我与领导(太太)和次领导(女儿)再次来到伦敦。从芝加哥下午出发直飞伦敦,早上6点就降落在希思罗机场, 乘出租车约一小时左右,到达在特拉法加广场临街的酒店。伦敦这座城市以它不变的魅力迎接又年长了19岁的我们。熟悉的街道、经典的地标、泰晤士河的粼粼波光将我拉回记忆的深处,19年星转斗移,物是人非,我再次用镜头捕捉那些永恒的伦敦符号,在光影间重温旧日时光,感受这座城市的脉动与新生,并看看自己摄影有无提高,至少相机的性能是远远地高于19年前了。

天公也也很作美,每天都是晴朗的天气。对比19年前圣诞节期间时阴冷薄雾笼罩的伦敦,这天气就是当今奢侈的消费了。

 

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英皇室永恒的威严

 

白金汉宫是英国君主的伦敦官方居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宫殿之一。从住处走到白金汉宫约莫十几分钟。站在维多利亚纪念碑前看着白金汉宫,宫殿的金色栅栏,着红制服骑马的卫兵都如同19年前的模样。上次看了卫兵换岗仪式,吸引了无数目光,红色制服的士兵步伐整齐,仪式感满满,这次就没专门赶11点看换岗。

 

我拍下阳光洒在纪念碑上的瞬间,远处人群中多了许多用手机记录的年轻面孔。古老的皇室传统与现代科技交织,构成伦敦独特的风景。

 

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把白金汉宫拍了几遍。昔日伊丽莎白女皇都已不在了。

在白金汉宫前方圣詹姆斯公园(St. James's Park),是伦敦最古老的皇家公园。

皇家骑兵阅兵场(Horse Guards Parade)

 

大本钟与议会大厦(Big Ben and Parliament):时间的回响

 

我起了一个早床,准备拍日出时大本钟及议会大厦。清晨的伦敦,天色微亮,城市仍带着夜的静谧。从酒店出发,脚步轻缓地沿着泰晤士河畔前行。街上行人寥寥无几,偶尔有跑步者从身边掠过。

穿过西敏桥(威斯敏斯特桥),走到南岸时,远处的大本钟(伊丽莎白塔)和议会大厦已在晨曦中显露身影,这个地方可拍到议会大厦,伊丽莎白钟楼及大本钟全家福。

天空渐渐染上一抹橘金色,阳光从地平线缓缓升起,洒在哥特式尖顶上,仿佛为它们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辉。泰晤士河上的倒影随水波荡漾,勾勒出一幅梦幻般的画面。

我站在伦敦南岸,选好了角度,举起相机,按下快门的瞬间,仿佛也将这座城市苏醒的那一刻定格下来。光线温柔,建筑庄严,世界仿佛在这一刻安静了下来。

这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伦敦最动人的模样。无论你是否爱摄影,站在这座桥上,看一场伦敦的日出,都会是一场难忘的体验。下面这是不同角度的大本钟:

 

伦敦眼(London eye):俯瞰城市的巨轮

 

伦敦眼,这座千禧年诞生的地标,已成为伦敦不可或缺的符号。19年前,伦敦眼还是城市的新面孔,我曾惊叹于它的宏伟并带着孩子们上伦敦眼转了一圈,从高处看到伦敦全景;如今,泰晤士河的河水映照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而伦敦眼也见证我们的再次到来。

20年来,伦敦眼仍稳稳矗立在泰晤士河南岸,俯瞰着整座城市。

夜幕降临时,伦敦眼的灯光点亮河面,宛如城市的明眸,其倒映在泰晤士河面格外耀眼。拍了白天与日出前缓缓转动的伦敦眼。

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伦敦的生命线

每座名城总有一条孕育城市的生命河,而泰晤士河是伦敦的灵魂,不舍昼夜奔流不息地串联起城市的历史与现在。我漫步河岸,拍下河水倒映的塔桥和现代化的滨河步道,跨越了数座横跨泰晤士河的桥梁。19年前,河边的步行道尚未如此繁华,如今,咖啡馆、街头艺人和游客让这里充满生机。从南岸望去,河对岸的金融区高楼林立,泰晤士河静静流淌,见证着伦敦的变迁。

 

伦敦桥(London Bridge)与塔桥(Tower Bridge):跨越历史的纽带

 

伦敦桥朴实无华,却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我站在桥上,拍下泰晤士河两岸的对比:一边是古老的圣保罗大教堂,一边是现代的碎片大厦。

 

不远处的塔桥依然是伦敦的骄傲,它的蓝色吊索和双塔设计在夕阳下熠熠生辉。我捕捉到桥面升起的一瞬,那一刻,传统与现代在河面上交汇,令人动容。

 

 

伦敦泰晤士河上有不少桥,这次基本都走了一遍。

 

碎片大厦(The Shard):现代伦敦的尖峰

作为伦敦的新地标,碎片大厦以其尖锐的玻璃外形刺破天际。之前还在后悔说上次在伦敦怎么忽视了这个地标,原来19年前来时,这座摩天大楼尚未存在;当时伦敦不允许建高楼。如今,它是西欧最高的建筑之一,伦敦也在与时俱进。我从泰晤士河,在桥上对岸拍下它的全貌,阳光在玻璃幕墙上折射出耀眼光芒。

 

碎片大厦建成时间是2012年,高度有310米,共95层,是英国和西欧最高的建筑, 由著名意大利建筑师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The Shard”意为“碎片”,名字来自设计灵感——像一块玻璃碎片从泰晤士河畔升起。外墙由11,000块玻璃构成,折射天空和城市,随时间与光线变幻。结构呈金字塔形,越往上越尖,顶部呈锯齿状开放,不封顶。

作为伦敦“天际线革命”的标志,它打破了伦敦以往不高于圣保罗大教堂穹顶的传统建筑限制。

 

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城市的脉动

 

我们就住特拉法加广场近街的酒店。加拉法加广场永远是伦敦的活力中心。52米高的纳尔逊纪念柱高耸,周围是喧闹的人群和街头艺人的表演。

 

特拉法加广场得名于1805年英国皇家海军在特拉法加战役(Battle of Trafalgar)中的胜利,该战役由海军上将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指挥,对抗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最终确保了英国对海上的控制,他在特拉法加战役中战死。广场由建筑师约翰·纳什(John Nash)设计,并于1840年代完成建设。

 

纳尔逊纪念柱(Nelson's Column)在广场上耸立着,纪念柱高约52米,顶部有纳尔逊的雕像,基座上四方装饰有四只青铜狮子,由雕塑家埃德温·兰西尔(Edwin Landseer)设计。

 

远处国家美术馆的古典立面增添一抹庄重。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广场北侧是一座世界级的美术馆,收藏有达·芬奇、梵高、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免费对公众开放。

19年前,我曾在这里感受伦敦的文化,跟着导游做了一个“狄更斯的伦敦”为主题的步行游览。如今,广场上多了更多全球面孔,特别是中东,印度面孔。

 

圣马丁教堂(St Martin-in-the-Fields),广场东北角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教堂,以其音乐会和慈善活动闻名。

广场上有两个大型喷泉,原由埃德温·拉斯顿(Edwin Lutyens)设计,后改为纪念二战时期的海军将领。还有几座纪念雕像,包括国王乔治四世和南非领导人纳尔逊·曼德拉的雕像。

 

这里是公众活动的场所,如新年庆祝活动:特拉法加广场是伦敦迎接新年的主要地点之一;圣诞树传统:挪威政府每年都会向英国赠送一棵巨大的圣诞树,以感谢英国在二战期间的支持;示威与集会:这里经常举行政治集会和抗议活动,例如支持环保、和平等议题的游行;节日庆典:如中国春节、排灯节(印度节日)、圣帕特里克节等。

 

从这里可看见远方的大本钟:

伦敦双层巴士

每次看到那抹鲜艳的红色——伦敦双层红巴士在街头穿梭,都勾起熟悉的温暖与悸动。就想用镜头捕捉这个永恒的伦敦符号,在光影间重温旧日时光,感受城市的脉动。

 

 

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

在伦敦桥上眺望,那座熟悉的圣保罗大教堂圆顶静静矗立在天际线中。泰晤士河流淌着百年往事,而圣保罗,依旧在那里,守着这座城市的灵魂。

见到老同学,与校友在伦敦不期而遇

 

19年前来伦敦,见到张同学,太太和他们的女儿安吉, 他们夫妇俩与我们是医学院同班同学, 如今安吉已是住院医生了,而他的太太已经英年早逝了。我和张同学坐到一间Pub,边吃边聊,感叹岁月的变迁。

 

有趣的是,同在美国的一位李老友与我们不期而遇,李同学是医学院同级同学,30多年前我们差不多同是到达美国,同一年考上住院医生。我们从巨石阵回伦敦的火车上看到他的微信留言,他是看到我的朋友圈后知道我们也在伦敦的,我们到达伦敦市已是快八点了,这样与李同学又聊了一晚上,这真叫有缘千里来相会。

 

19年后,伦敦的经典地标依然如故,却在细节中透露出新生。白金汉宫前的游客更多元,大本钟的修缮更显光彩,泰晤士河畔的伦敦眼与碎片大厦为城市增添现代气息。这些地标不仅是伦敦的象征,也是我记忆的亮点。每按一次快门,我都在与19年前的自己对话,感受时间的流转与城市的生命力。

 

伦敦是一座让人不断回望又不断发现的城市。泰晤士河的波光、塔桥的雄姿、碎片大厦的锐利、伦敦眼的旋转,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的轮廓。带着这些照片,我知道,无论再过多少年,伦敦的魅力都将召唤我再次归来。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