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家工作第六十八天

(2020-05-19 11:48:31) 下一个

在家工作第六十八天 (5/15 星期五)这个星期五, 科普作家叶永烈去世了。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是通过读《十万个为什么》认识叶永烈的。叶永烈后来写传记,也写散文,游记,不过我只读过他的《十万个为什么》。很多人会问过,读过的书,大部分都记不住,为什么还要读书,我看过的最好的回答是,读过的书是吃过的饭,他们变成了身体的骨头和肌肉,支撑着人们的行动。叶永烈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是我的食物养分,启蒙了对理工知识的认识。

 

由叶永烈,就想到了作家和作家的社会良心。疫情之前,不知道方方,但是很熟悉同是武汉女作家的池莉,池莉的小说很有现实感,就是身边的故事,所以印象很深。池莉曾经从医,当过3年的流行病医生,她结合自己的经历,90年代写了一部小说《霍乱之乱》,讲的是武汉郊区的一个村,发现了霍乱,防疫站的医生在隔离感染源,治疗病人,最终霍乱被控制在村里的故事,小说描写了医生,政府,和普通群众的对霍乱的反应和态度。

 

当全世界都在受到病毒的肆虐,经济遭受了极大冲击特殊时期,再读这部中篇,回望困居家中地历程,更感到控制流行病最有效的手段是隔离病源,阻断传播渠道。如果我们早一点限制人员流动,实施社交安全距离,强制戴口罩,是不是疫情会被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不会有今天这样高的失业率,更不会有8.8万人失去生命。“微生物的繁殖变异是没完没了的”,但愿疫情过后,我们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疼,更不要伤疤没好就忘了疼,造成疫情反弹。

 

关注作家,就想到了刘原,很多人不知道他。刘原曾经来是《南方体育》的记者,写过很多中国国足的追踪报道,文风犀利尖锐。曾经对国足抱有巨大希望的时期,读过他的很多文字,因此很在意他对方方日记的看法。对于疫情之中的方方日记,支持和反对的两方,壁垒分明,毫不相让,犹如关于复工还是继续隔离的争辩。

 

我也和刘原一样,因为方方日记,看了电影《万箭穿心》。近10个星期的在家工作,虽不至于万箭穿心,但是很多事情都改变了。刘原在他的文章中,贴了一个女孩在公交上戴着口罩读着余华的《活着》,认为那是我们生活的写照。我们都是被疫情堵在家里地活着,什么时候才可以去餐厅,去打球,去旅行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