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读到王淦昌先生冒着风险资助定为右派的老友束星北和许良英的故事,为王先生的人品所感动。武汉大学教授桂质廷先生亦做过同类的事。当年武大物理系某职员被划为右派,降职降薪,因家里人口众多,生活维坚。桂先生极为同情,思考再三,他给学校党委写了一封信,谓:某人家里生活困难,我们则因孩子均已自立,工资且高,能否每月资助他家50(?)元,云云。。。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一旦划为右派,人避之不及,人性使然,甚者落井下石也不为少见。桂先生和王先生这一点萤火之光,读来令人心增暖意。
下面是网上google所得,略加编辑:
ZT:兰叶葳蕤桂华皎洁
武大的理学院院长本是清华的文科状元
桂质廷教授1895年出生于湖北沙市(今荆州市沙市区)一个基督教神职人员家庭。1912年,桂质廷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高等文科学习,1914年被保送到美国耶鲁大学,原本是学习经济,两个原因促使他弃文从理:一是他在学习物理时,教授发现他很有物理天分,二是他认识到祖国科技落后,积弱积贫。于是他决定转攻物理,以期科学报国。
1917年,桂质廷在耶鲁大学获得理学学士,进入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一战爆发后,中国的北洋政府对德宣战,许多来自中国农村的青壮年被征入伍,他们在欧洲战场语言不通,处境艰难。桂质廷得知这个消息后,和晏阳初(后来成为桂质廷的妻姐夫,中国平民教育先驱)等60多名中国留学生暂时放下学业,于1918年奔赴法国,教华工认字,为华工做翻译和沟通工作,战争结束后才返回美国。桂质廷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无线电,192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和长沙雅礼大学任教。
1923年,桂质廷再次赴美深造,1925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雅礼大学、东北大学、沪江大学和华中大学任教。1936年第三次赴美,在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访问进修。1939年,桂质廷在抗战中受聘于乐山时期的武大,抗战胜利后随武大回迁珞珈山,先后出任武汉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理科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61年10月在武汉去世。
由钱伟长先生总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之物理学卷介绍了两位武大教授,其中之一就是桂质廷。桂质廷教授早期从事气体放电与光谱学研究,1931年在华北、华南、华西等地区进行地磁巡测,这是中国人首次巡测中国地磁常量。1937年—1938年,桂质廷首次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了长期连续性电离层垂直观测,发现了F2层临界频率除受纬度影响以外的“经度效应”,与美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观测到,并在同一期刊报道了“扩展F层”的重要现象。他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电离层与电波传播实验室——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并领导建立了武汉地球物理观象台。桂质廷从教40余年,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为地磁、电离层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学科的发展及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出生于纽约毕业于康奈尔许海兰教授终身服务中国
许海兰教授生前撰写过一篇英文文章:《WHY I LOVE CHINA》(我为什么热爱中国)。文章一开篇就写到:我1899年出生于纽约,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荷兰裔的美国人……
许海兰的父亲许芹早年从广东远渡美国,几番奋斗后成为著名学者和美国华界领袖,孙中山先生在美国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在许家住过。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波及大洋彼岸,正在康奈尔大学读书的许海兰在中国同学会举办的专题报告会上认识了桂质廷。24岁的桂质廷气宇轩昂,他在大会上慷慨陈词,号召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发愤图强,科学救国!”
不久,桂质廷在康奈尔主持的一项物理实验获得成功,美国同学称赞他:“真了不起,像白种人一样白!”桂质廷严肃纠正:“你说得不对,应该是像黄种人一样黄!”20岁的许海兰受到强烈震撼,因为她是中国人的女儿,虽然她身上有一半白种人的血统。
许海兰和桂质廷在康奈尔相爱了。1920年,桂质廷学成归国。1921年,许海兰毕业,她放弃美国国籍,独自一人登上横渡太平洋的海轮,追随桂质廷的脚步回到中国。两人结为伉俪后又两次赴美,当桂质廷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许海兰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桂质廷到华盛顿和加州做访问学者时,她在华盛顿大学研究院进修。桂质廷三度回国,她也三度离开美国,随桂质廷在中国的大地上辗转腾挪。
抗战爆发后,许海兰本来是可以“逃”回美国的,或者以美侨身份申请“国际保护”,但她选择与祖国共患难,带着孩子和桂质廷一起来到乐山时期的武大。从此,武大的校史上又多了一位杰出女性,珞珈山上也多了一门学界世家。
许海兰在武大成为卓有建树的英语教育专家。1978年夏天,国家决定派出“文革”结束后的首批留美学生,教育部邀请许海兰参加出题,并以她的朗诵录音作为口试的主要依据。
同一年,阔别美国半个多世纪的许海兰到纽约探亲,这里有她的8个兄妹,还有她的大儿子和二女儿。许氏家族四代93人,从美国各地和加拿大赶来,热热闹闹地为许海兰庆祝八十大寿,希望她留在美国安享晚年。但她不仅如期回到中国,还带回一个外孙女到武大任教,并为武大带回一套研究生英语教材,及一套最新出版的《英美文学史》。
1981年,武大英语专业9名硕士研究生毕业。82岁高龄的许海兰出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在炎夏中主持了“新时期第一届研究生”的答辩。她热爱武大,热爱教学,直到1988年,年近九旬的许海兰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讲台……
桂家儿女各呈异彩
1995年,96岁高龄的许海兰在珞珈山仙逝,她的儿女将19760美元和31800元人民币一起捐赠武大,设立了“桂质廷—许海兰奖学金”。人民币是桂质廷、许海兰一辈子的积蓄,美元则是许海兰母亲的遗产——1930年代,这位美国母亲给9个儿女各留下400美元,60多年间,这400美元增值到近2万美元。桂质廷、许海兰的儿女们毫无保留,把两代人(折合)近20万元人民币的遗产全部捐献给了武大的莘莘学子。
桂质廷和许海兰的儿女们:
长子桂继鹏,加拿大,教授
长女桂湘云,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员
次女桂华珍,美国,教授
三女桂庐音,参军后曾在空军雷达学院任教5年,退伍后到北大荒工作17年,作为先进工作者上过《人民画报》,回武汉后成为武大附中物理教师
次子桂希恩,从武汉医学院毕业后到青海支边16年,回武汉后一直在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今中南医院)工作,著名艾滋病防治专家
四女桂嘉年,武汉大学物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