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部分画卷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民俗生活的景象(今河南开封),也是北宋时期经济繁荣的重要见证。不少人感到很好奇,这个作品带有“清明”二字,那么,是不是和清明节有关?

  据悉,《清明上河图》系画家张择端风俗画作品,在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画卷里,他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北宋市井生活的面貌,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画卷里的人物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生动描绘了市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更让人感到当时经济的繁荣。而对于该画命名的“清明”一词的解释,主要体现以下三种说法。

  说法一:“清明”本义是指“清明节”

  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根据我国清明节的习俗,除了扫墓、祭祖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而《清明上河图》就是描绘了人们上河边、扫墓归来后的狂欢景象。在该画的卷首,图画中的树木的形态也都符合春天新枝的样貌,画中不但有卖祭品的“王家纸马”店铺,并且还可以看到一队轿子从郊外归来,轿子上插着柳枝和花,上面的嫩芽也表明这就是春天的景象,这与《东京梦华录》中关于清明郊外归来“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的记载相符。

 

  此外,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清明节这一说法的重要依据。

  说法二:“清明”代表域名“清明坊”

  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如果是清明节,那么画中的西瓜由何而来?这点也确实让人疑惑,让人费解。按常理说,西瓜是夏秋的产物,怎么出现在了春寒料峭的清明?依据当时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和果蔬的冷藏技术,是不可能有西瓜的。此外,画中的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更像是画的秋景。有人解释说,“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因为当时北宋的汴京城共划分为一百三十六坊,而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清明坊”一带的民俗民风。

 

  说法三:“清明”是寓意“政治清明”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三个段落,首先是汴京郊外的景物,薄雾疏林,杨柳新绿,菜园阡陌,茅檐低伏,商队旅人,穿梭往来。中段描绘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大河上下,货船往返,拱桥飞虹,行人如织,道路之中,商贩云集。后段是市区街景的写真,城楼高耸,酒肆茶坊,店铺稠密,车水马龙,各行各业,生意兴隆。仔细品味,图中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个个神形兼备,极富情趣。故此,有学者认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理由是画中除了西瓜、扇子和短袖的着装外,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更加印证了是秋季鲜明特征,因为当时汴京城是以烧煤为主,只有在临冬的晚秋才准备烤火用的木炭,这表明并非在初春的清明。此外,画家张择端本身就是为宫廷画家,他少年时到开封游学,后习绘画,本身这幅画是专门为宋徽宗而作,因此,“清明” 更多的是寓意“政治清明”之意。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说过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这幅作品中可以说既有清明节的习俗及初春时的勃勃生机,又画有秋天繁荣,作者是选取了开封京城的几个观察点,然后又把几个民间繁荣的生活片段剪辑在一起,再给予巧妙的艺术加工创作而成。此外,也有学者拿该幅画与当年的汴京地图进行过核对,并没有找到作画的具体方位,这也更进一步印证了此画为北宋汴京城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文化、民风、经济的融合片段截取。根据这些片段,笔者推测,《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讲述的是由清明节开卷到秋收时节汴河岸边的繁荣画卷,并借助巧妙的借用卷首部分的“清明节”来寓意“清明之世”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