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过去一年来亲友中有好几位老人先后去世、瘫痪或被诊断老年失智,我在这些方面自然就想得比较多。最近在闺蜜家的书架上看到一本书,拿回家读了 -《优雅地老去》,它的作者是流行病专家大卫·斯诺顿,副标题是“修女研究告诉我们如何健康长寿、有意义地生活”。
科学界对老年失智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好几十年,但至今研究资料基本上还只限于患者去世后的大脑解剖。得了失智症的大脑,用通俗语言来说就是脑细胞线路打结,渐渐地结子越来越多,形成错乱,于是就有了记忆丢失和各方面的智障。到后期,大脑明显缩小,脑细胞有蛋白质沉积,最后脑细胞越来越少,就等于是一个植物人了。
八十年代中期,斯诺顿决定对天主教修女养老院的678名修女作一个长期追踪的深度研究。他研究修女们共15年,她们的年纪75-106 岁不等。他先从修女们年轻时写的“自传” 入手。
修女们加入修道院的时候大多在20多岁,那时她们需要写一份“自传”,说明为什么自己想当修女,内容包括自己的出生背景、家庭状况、人生态度等。从文字的句子和词汇中能看出她们年轻时的认知和表达能力,也可以由此推想出她们是怎样在修道院里,一年一年地走到老年的。斯诺顿发现,较长寿、失智较轻的修女,多是在自传中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的,性格独立、积极向上,而且是教育程度较高的。
斯诺顿的结论是:早在修女们20多岁的时候,对她们将来会不会得失智症,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预示。其中基因的因素很重要,接下去就要看她们的个性和生活选择对防止或延迟失智有什么影响了。
书中描写的修女生活很是温馨动人。她们一切自给自足,自己种菜、用手洗衣、做手工、做一切家务,服务于教会和社区,每天还有三次祈祷修道。她们的物质生活简单、朴素,但精神生活很充实。每天都很忙碌,而心情却很宁静。
斯诺顿特别写了两位修女的例子,玛丽亚和迪萝斯。她们都生长于德国南部,在那里成为修女,并于1937年坐同一艘船到达美国。年轻时她们的智力似乎不差上下,但性格有很大的差别。
玛丽亚比较隐秘、安静,她把人生看作是对上帝的一种责任。到美国后的第一年,她因压力太大而得了严重的忧郁症,必须停止工作并住院。之后她又几次生大病、动手术,几年后她不能再胜任教师的工作,只能专职于编织挂毯。玛丽亚80岁去世时,已经完全失忆,不会说话。
而迪萝斯的个性不同,她虽然把自己的遭遇看成是神的旨意,却把快乐生活也看成是神的恩赐。她教书,假期里自修,40岁拿到大学学位,45岁又取得教育学硕士,担任大学教师。之后她又取得了地理学硕士和博士。拿到最后一个学位时她已经55岁了。
更可贵的是,迪萝斯66岁的时候还到肯尼亚去传教,直到80岁才回到美国,这时她非常满足,感到终于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
这只是作者特别写出来的两个例子,他的研究要广泛得多,覆盖了678人。他的结论之一,就是教育程度是影响老人大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也已得到其它科学研究的认同。这里要特别指出,“教育程度”并非只限于学位和学历,而是一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态度、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另外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忧郁症。患有忧郁症的人,大脑也会慢慢缩小,到老年时就较容易得失智症,所以忧郁症一定要尽早医治。(这里的忧郁症专指“临床忧郁症”,不是一般的心情忧郁。)
斯诺顿还注意到心态和生活方式对失智的影响。有一位名叫玛丽的修女,做教师40多年,72岁转为半职,84岁才完全退休。她过了90岁才进入养老院,还用放大镜读报读书、关心世界大事,并且帮助工作人员和其他老人做事。令人惊奇的是,她102岁平静去世后的大脑解剖表明,她的脑子已经缩得很多,但去世前却几乎没有失智症的症状。让人不由猜想,是否因为她时时处处关怀和帮助他人,过着忙碌而有意义的生活,忘记了自己的病痛,或让别人看不出她已经有了失智呢?
书中还探讨了几个和失智症有关的方面:
-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 哪些日常食品对大脑健康有利;
- 防止和治疗忧郁症和大脑中风的重要性;
- 基因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 为什么任何年龄开始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不太晚;
- 心态、信仰和社区活动对健康长寿的益处。
这本书我虽然读得比较粗,但阅读过程中有不少感动和启发,甚至还有所振奋。我想,老年和病逝是人生再正常不过、却也是最令人惧怕的事情,虽然我自己还不到那个年龄,但家里的老人正在向那个方向靠近。和人生的所有问题一样,只有正视和思考了,才会去积极地应对。
(作者斯诺顿和修女 Govka 在一起,2008年。网图)
* * *
下面附几张我在英国北部参观的 Ampleforth 修道院的照片。它是14 世纪宗教改革之前建立的,属天主教本笃会,现在还有一所附属大学。
谢谢游士,修男修女们都是自己种菜的,一定的体力劳动、种菜吃菜,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向游士学习!
思韵好。很同意,现代人的工作因分工过细,即使是脑力劳动也倾向于重复,时间长了不再会对大脑产生刺激。只有学习新的、自己热爱的、有挑战性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锻炼大脑。
是滴,韭菜,像你、我这样每周一篇的,恐怕还不够呢,应该每天写 :)
夕阳说得对,我们这批人的父母都到了老年,不免会思考这类问题,不久的将来也会是我们自己的问题。问好。
闻香可以去这类书来读,我比较喜欢的是有一定的研究依据,但也有具体故事、文字生动的书,可读性比较强的。
照片很美,赞。
仔细想想这确有一定的道理,长句子是需要更多的逻辑思维的。好吧,从现在开始说话写文章就用长句、复句 :))
梅子,你们三姐弟的想法,我都能理解,真难啊,还不是因为你们都爱母亲。遗传因素目前不能排除,但可能性还是不大的,我有个老邻居当初60多岁就开始失忆,但她的三个孩子如今早过了60了,都好好的,还在做脑力工作。
谢谢教练哥的链接,86岁铁修女厉害啊,佩服至极!
据说失忆的遗传因素还是蛮高的,我们家族也算是中枪的人群,优雅地老去,健康的活着真的是我的梦,心底很强烈的愿景。
我想,能轻易地、习惯性地使用复杂长从句应该是大脑强健的果,而非因。
沫沫,我也在想呢,不要早退吧,只要工作还比较喜欢,就多它干几年 :)
紫嫣好!多读书多写博一定是有益的,大家一起努力 :)
二郎说的也是,基因的缘故吧,再努力也没用。还是多生几个孩子,以后万一有情况可以有人帮你办手续,进老人护理院。
是的,我也感觉到了,没办法 :( 问好小C!
谢谢子燕,老人糊涂和固执也难免,比较可怕的是那种早发性的失智,五、六十岁就发病的。
园姐,这不是圆圆在说话,是她的徒弟圆猫 :)
老年人的社交生活确实很重要,老年孤独不利健康。我也看见老人院里每周都组织集体活动,就是要老人们多多交流,但有的人到了老年就会变得很内向。谢谢来访和留言!
多谢波波,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做中年学霸!
谢谢晓青,越来越觉得健康是万事的首要。
圆盗,只要不停地“吃”,就不会“吃呆”, 哈哈。
一讲自己年轻,家里总有老人吧?好,这篇我替你留着。
谢谢健康。基因也是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是可以靠生活方式来推迟失智的。
“身体健康和延迟知智症有关联"
莲子好。我也读到过,大脑其实也是身体的一部分,身体健康绝对于大脑健康有益。
前几天听到一项新研究结论,女人身体健康和延迟知智症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