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博友迩东介绍了畸笔叟的文章及其朗读,反应活跃,很多人的怀旧思乡之情被激活了。想起以前也多次读到过朋友转发过他的文章,我就去网上搜了一搜,没想到就搜出了畸笔叟本人的音频,心里还有一番小小的激动!
说到上海话发音,我看到网友们对“正宗”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什么是正宗沪语,恐怕永远也说不清。这样吧,不如主观一下,我们就说自己童年和青年时所说的沪语最正宗!畸笔叟是个50后,80年代上大学的,他的上海话,基本上就是我们这一代人(50-80年代上半期出生)的语言,听上去腔调“老适意”!
如今在上海街头很少听到沪语了,连老人在家里也和小孙子说普通话。沪语的日渐衰落、乃至最后从日常生活中消失,是移民的自然结果,但它会不会成为必然的结果呢?
在这些音频里,畸笔叟不是在朗诵或朗读,而是在聊天、讲故事、嘎山湖。听着他娓娓道来,就像对面坐了一个人,和你一起喝着茶,磕着瓜子,三五朋友,闲闲地打发一个温暖的周日下午。
母语,深藏在我们的意识深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相信我们的上海话不用别人来教。但听听这些音频还是觉得异常亲切、贴己,短短几分钟,时光倒流,距离消失。
畸笔叟:洋泾浜种种
(注:该网站的站名和本人的文学城ID没有任何关系,“浑身勿搭界”。)
最后附几张多伦路文化街(鲁迅公园附近)的照片:
基督教鸿德堂:
曾是孔祥熙的房产:
多伦路上有很多这样的老洋房,乍一看还以为是美国的一个小城呢:
(网络图片)
* * * * *
上海闲话的前景的确不容乐观。海纳百川的上海收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也付出了地方语言的失承,代价不可谓不大,不是上海人的人不会感同深受,还留在上海的上海人不知是否为之可惜?只是苦了我们这些海外的上海人,一回去一记头就觉得到处说普通话的上海还是原来的上海吗?
希望地方语言被重新重视起来!入乡随俗不该吗?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说温哥华一城市好多店家不用英语,使当地居民很困挠,我完全站在当地居民这一边,尊重与适应当地文化与语言是移民应该做到的。
祝荔枝周末愉快
宝妈好,相信不会完全消失,但有可能成为博物馆语言。
婉妮好!江南人说北京话是比较软,不过都不会用卷舌音,觉得北京话的卷舌音特别好听 :)
晴天好!你在上海度过童年,一定会说上海方言。我虽然是成人后才离开,也感到和上海有些陌生了。
小孩子跟着老人讲方言,太好玩了,“夺来”,像是抢来的 :) 我有个小学同学,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宁波人,父母平时在家各说各的方言,夹着普通话,同学小时候说话也很杂,到进了小学才真正学会上海话。
有一次,我坐在外面乘凉。一个警察叔叔来查户口。他问我家里有几个人。然后问我外婆叫什么。我想了想。告诉警察叔叔“阿姆”。后来被大家笑死拉了
“沪语属于小语种”,看来的确如此,虽然使用的人口很多。粤语的传承是否因为香港的缘故,大陆的普通话没有侵蚀进去。
华洋杂居很好,这才是真正和世界接轨,互相浸染东西方文化。
渔先生提供了有趣的信息,我是一直不懂为什么有些古诗不押韵。上海话原来也有源远流长的地方。谢谢你留言!
“所以毛主席他老人家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一旦驾崩在即,唐山就天崩地裂并波及京津地区,26万人失去生命。”
毛主席勿相信迷信的。
50年后才老得烧勿酥啦,哈哈。
"说不定再过50年, 中文都不流行了,流行英语。 上海人,就这样。" 倒有这个可能!到那时,我们的孙子女就可以回去打天下了 :)
是的,苏北帮挺多,不过好像都是小帮,红帮青帮是起源于安徽安庆一带?曾读过这方面的小说。
你翻译得很棒,特别是把“金瓜”猜出来了,连我都猜了半天呢。那个“扎”,是“斩”的意思,即欺负。一讲是在批评上海人中的小市民,精明反被精明误。
“上海姑娘柔声软语,如果看上你,不细说了。。。 ”
哦,暴露了一个大私密 - 大舅曾被上海姑娘看上过 :)
哈哈,“gre有缺陷,应该加考上海话”。现在不是上海话要消失了吗,不用担心听不懂上海人讲话了。
一讲老乡,你真笑得我喷饭!金瓜、金瓜,我想了半天才知道是”精怪“,上海人精怪倒是真的。我们还是当吃瓜群众吧,吃你的金瓜去 :))
二郎总有精辟言论,很同意!
现在在江苏一带, 雕龙刻凤的黑社会, 还是淮安帮
--------------------------------------------------
diaoerlang 发表评论于 2017-06-02 04:49:12
上海向来是华洋杂处,搞五湖四海,过江龙地头蛇互补互利,共同富裕,当初生意场上出风头的是宁帮广帮无锡人,做保安搞维稳才轮到几个本地人出身的大亨。
翻译如下:
哈哈,姐姐这人这么厉害啊!我已经蛮傻了,还要再补黄鱼汤下去,老实说上海人,人人太精怪(精明至极的意思)了,所以精怪反被精怪误,精怪朋友扎(“扎”,我不清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是否结交的意思?)精怪朋友,就等着精怪朋友斩(捉弄,欺诈的意思)精怪朋友吧,所以嘛,你扎了我这个傻瓜,是你运气好,知道吗?
其实我并不完全理解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轻描好。完全失传可能不会,但会从日常生活中消失。
小小好!和外地人说普通话是应该的,便于交流。可是本地的年轻人都不会说本地方言了。小小的家乡南京不知有没有这种情形,不过南京话是北方语系,可能好一些。
我在国内的朋友,为了让孩子练英语,夫妻在家都和孩子说英语,难受死了,自己都觉得别扭,不久就放弃了 :)
我不能为大舅还债,但可以帮你分析一下。“上海大爷来查夜,发现不是复旦的人,” 你没说“发现不是上海人”,这不能说明啥问题呀。复旦的外地学生大大的多。
看来大舅年轻时经常跑到人家大学宿舍去睡觉,北京上海都去过 :)
不过,没细想过,荔枝爱思考:))
原来荔枝上海妞啊,我对上海人的印象是当学生时候暑假去复旦大学玩,晚上偷住学生宿舍,结果晚上上海大爷来查夜,发现不是复旦的人,说什么也不让住,根本听不懂他说什么,装华侨,被识破,半夜提裤子找个操场睡,在北京的学校从没发生过赶人的事,因此和上海人结下了仇。荔枝是不是要替大爷还债?
上海人歧视外地人,确实有这种情况,不过和讲方言没啥关系,比如我们华人聚在一起就讲中国话,不见得就是歧视美国人,对吧?
侬明朝吃点黄鱼汤,补补脑细胞!
吴语是以苏州话为主的一个语系,据说沪语里的苏州话影响,最初来自苏州的青楼女子和娘姨佣人;宁波话是宁波商人带来的,还有外国人带来的英文洋泾浜 ......
我家就有1948年跑出来的老华侨,80年代他们回上海探亲,听他们讲的上海话,真和我们讲的不一样!
我知道为什么他说“脚小”,他是把“觉”当作“睡觉”的“觉”字了 :)
松松好。是啊,连老北京话都面临濒危!
哈哈,笑死我了,汰头、汰浴,汰汰清爽!
笑话不要太多,钞票不要赚的太多。。。
女朋友要求洗澡时会说:别碰我,先去打yao(这个音我实在发不来),还有,洗头叫打头等。
噢,原来过客泡过上海妞的 :) 很高兴你能欣赏糯糯的沪语、甜甜的沪菜。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很有意思,有个笑话也许你听过:上海人把“鲜桔水”说成“洗脚水”,还有上海人把“长腿”说成“长脚”。
不是你的电脑,是网站在发神经病,我这里也有问题。
哈,觉晓,“每天一讲”说的是我昨天那个园艺篇,他给我起个绰号“上海滩的另类花痴”。我还没想出为他起个啥绰号,你帮我想想。
纯正的方言,恐怕是属于那些受过很少教育、很少看电视听广播、很少离开家乡的那些人了。
书面的沪语有规范的写法,有人编写过,我记得收藏过,比如你留言中的“手头”,应是“寿头”;“搞七捻三” 你写得很规范。等我找出来发给你。
这宝贝是我意外淘到的。上海话受宁波话的影响很大,很多宁波词语早就进入沪语了,甚至还压倒了本地话(郊区)。
这个问题很严重啊。你听到的上海人扎堆说上海话,可能都是中老年人。90后的都不说了,当然都听得懂,80后的口音都变得很厉害。
对,我认识一个生在香港的上海人,也不过40多岁,说出来的上海话有团尖之分,我很奇怪,她说她的上海话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
这四个字我会说。沪语/吴语比北方话更微妙,特别是辅音的发音。
渔先生千万别对上海抱绝望的情绪!
49年后家里有人留在上海,五、六十年代相继离开,所以没能成为上海人,这倒没什么,关键是把上海妹有点麻烦。
当我的男性北方朋友对上海人在一些场合讲沪语颇有微词时,我给了他们最好的建议:泡个上海妞,到时候你就知道嗲兮兮的上海话从她们嘴里说出来是什么感觉了。当然,长时间听上海男人讲上海话,还是免了吧,尽管我基本能听懂。
还好,我也是此建议的践行者,在谈情说爱中享受上海方言的刺激,甚至带沪语口音的普通话,那种感觉好极了。
记得德大、红房子、老锦江饭店等,还记得上海妞做的家常菜,芙蓉鸡片,开洋跑蛋等。。。
希望我的话没有冒犯什么人。
我还不知道省市级的电台电视台节目要经过上面的批准。以前为什么要防范,怕上海独立还是怎么的。不过现在总算有沪语节目了,还有教年轻人说沪语的节目。
“上海小孩不会讲上海话是父母的过错”,同意,小孩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媒体上也听普通话,父母在家就顺着他们讲了,方言越讲越少,就这样退化了。
晓青的外婆如果还在的话,讲的应该是正宗上海话。
嗯,再过几年,反而是我们这些出国的人讲得好了!
阳光来啦。每次回上海就发现说沪语的越来越少。
还要谢谢东东提醒了我畸笔叟,写老上海是他的专行。
看来真正的老北京话也演变了不少,到处都有这种情况。
同意健康。方言最终有可能从日常生活中消失,但作为文化遗产不会消失,总有人去传承,但日常口语不用,就是死了的语言了。
对不起,搞七捻三,瞎讲开玩笑。
荔枝,我从百叶结那段,只要一个词,听出了是宁波上海话口音,“罪过”,阿拉阿娘用这个词的,我从小喜欢讲这个词的,生活里是可怜的意思。我怀疑是“惨过”,一直不知怎么写。
按照方言要求,像我们这种离开上海的,受其它语言影响,已经变异。只有没有离开上海,才算。这是某次读的研究说法。所以像我大姆妈是最典型的,连普通话都不会讲,一生只有去当日来回苏州扫墓,去过浙江金华一周。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她可以是一种方言的代表了。专注呀。
现在有些土生土长的上海年轻人不会说上海话了。
老北京话儿音很重,还有很多方言,很多我也不懂,当年看电影骆驼祥子,不少人坐飞机,听不懂。
语言是活的东西,不向前进就必然倒退和消失,不过也挺遗憾的。
上海最近30年丢得是很多,从乱拆房子开始。
我是在想,怎么粤语的生命力那么强?不但广州、港澳,还有海外华人社区。大概还是因为沪语的地方性太强的缘故,不像粤语传播得那么广。还有就是港澳的官方语言是粤语。
说得也是,自然演变,很难勉强。以后日常生活里就没有沪语了,只是在文化历史中保存着。
是,我们这一代早已不分尖团音,我因为对语言敏感,还听得出,很多人连听都听不出了。
闻香,北京也有这种情况?真没想到,北京话是普通话的基础啊,也可惜了。
老克拉大概没剩几个了吧,按年龄?据说现在去德大咖啡馆的人都属于“中克拉”。
我也觉得遗憾,每隔几年回去一次,只听到沪语说得越来越少了,难免有点陌生感。问好!
宁波话对沪语的影响最大,主要是那个上上下下的语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