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26)
2023 (4)
当我们谈论在美华人的归属感时,必须承认,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主动奔赴理想的勇气,也有生活所迫、不得不留下的无奈;有对新文化的深深热爱,也有对故土的无限眷恋。每一个选择“留下来”的理由,都复杂到难以用一言蔽之。
因此,这里没有必要深入探讨谁对谁错,只需点到为止地看清一个核心差异:
我们的融入,与国内的地域融入是不同的。 外地人融入上海,挑战是地域性的,努力学习语言和习俗,最终可以消除差异。但我们作为在美华人,即使英文流利,即使完成了法律上的“归化”,那种身份的可见性依然存在。
“归化”是手续的完成,而“归属”是情感的抵达。
这种差异,有时体现在最微小的符号中:我们的中文名字,我们的肤色,乃至口音的细微偏差,都可能在更高的职业或政治舞台上,成为一种无形的“绳索”或“拖累”。它不是一个关于能力的评判,而是关于身份符号的接纳程度。
因此,我们的归属感,并不在于追求完全的同化,也不在于是否获得了那张公民纸。它最终的形态,是“双重身份的自在”——是既能坦然地保有自己的文化印记,又能在这个社会中被平等地赋予责任和权力。
当我们能够接受这种复杂、流动、不完美的状态,并将重心放在自我内心的安宁时,或许,关于“何处是家”的追问,才能真正找到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