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26)
2023 (4)
最近我翻了些旧书,想从里面找些答案,尤其是关于“得道”这件事。我总是在想,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得道”呢?是那些隐居山林的人?是年过百岁的老人?还是那些天天烧香拜佛的出家人?我以为答案会很明确,但越读《道德经》,我的困惑反而越多,也越发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记得七八年前去青岛探亲,先生的大姐特邀我去崂山看看。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老子。基于山东媳妇的身份,我对孔圣人多有认识。后来也慢慢接触到别的学派。现阶段闲暇时间就多读书,敬而读得更深入了一些。老子让我明白,“得道”也许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活法。得道的人,可能根本“不像”得道的人,往往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普通人。这跟我们平时理解的“成功”完全不同。
《道德经》里有几句我很喜欢的话,它用了一些特别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得道者的状态:
* 豫兮若冬涉川:就像冬天过河,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心里对一切都存有敬畏。
* 涣兮若冰之将释:内心像冰雪融化,从坚硬变得柔和,能包容一切。
* 敦兮其若朴:像一块没被雕琢过的木头,简单、纯粹,没有多余的伪装。
* 浑兮其若浊:看起来“糊涂”,其实是大智若愚,心里能容下复杂,不求事事分得清清楚楚。
得道的人,也许就在身边!想到历史中出现过的隐士、禅宗高僧他们身上都有那种特质。与其说我找答案不如说我找自己。读史书读老子让我领悟到如何活得更明白:内心平静、自在知足。
也许,我们都在走通向“道”的路。愿我们都能慢慢走,最终有所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