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城冬日

有缘即友,以文会友
个人资料
波城冬日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与蛇共处

(2025-08-19 10:14:20) 下一个
今年暑假,我暂别了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生活,把大把时光都挥洒在自家的小庭院里。浇水、除草、栽花,这些往日里草草应付的家务活,如今成了我日常的闲情雅事。然而老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我们这个蛇类频繁出没的社区,这句话似乎有了新的注解。
后院那片葱郁的树丛间掩映着一个小水潭,潮湿阴凉的环境成了蛇类理想的栖息地。其实我早就不止一次与这些“不速之客”狭路相逢:时常在修剪花圃时,冷不丁见它们在脚边蜿蜒而过;最惊心动魄的一回,是打开车库门时,赫然发现一条蛇正附着在缓缓升起的门板上,随着门的开启而“优雅”攀升。那一幕至今想起,依然令我心跳如鼓。
上周的经历更是堪称奇遇。两次在搬运杂草到阳台下的大花盆时,我竟不偏不倚踩中了同一条蛇的尾巴。那条机敏的家伙听到动静,正往花盆底下钻去。土褐色的身影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若非脚下传来异样触感,我几乎无从察觉。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那是一种名为“花园草蛇”的无毒蛇类,它们凭借近乎完美的保护色,展现了大自然的智慧。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相遇,则发生在上周五。当我拎着地下室除湿机的水桶出门倒水,转身要回屋时,竟发现那条“老相识”堂而皇之地盘踞在门边,半眯着眼睛,作假寐状,对我的存在毫不在意。吓得我踮着脚尖迅速溜进屋里,连忙关上门。隔着玻璃望出去,它那副气定神闲的模样,仿佛在宣示:“人蛇和平共处,本该如此。”反倒让我这位心惊胆战的人类显得小题大做。
尽管多方查证得知,本地的蛇类大多无毒,甚至益处颇多——它们捕食老鼠与害虫,是天然的“园丁助手”——但童年记忆里根深蒂固的恐惧,再加上各种关于蛇的惊悚传说,仍让我难以释怀。如今,每次去前院花圃施肥,我总要先举着扫把在植被间“清场”,确认安全后才敢踏入。这近乎仪式般的防备举动,既滑稽又无奈,却成了我与这些神秘邻居的临时契约。
在北美,蛇并非庭院里唯一的访客。其实,我们这片小区里,兔子和松鼠多得随处可见。相比蛇的独来独往,它们常常成双成对,在居民的后院里追逐嬉闹。起初,望见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的确让人心生几分怜爱。但很快我就体会到,自然中的“邻居”各有两面——蛇虽外表骇人,却默默守护生态平衡;而兔子和松鼠看似可爱,却屡屡让人头疼。它们啃食居民辛苦栽种的庄稼,在草地打洞繁衍,还三不五时把精心培育的盆栽刨得七零八落。看着被啃得支离破碎的菜叶和西红柿,甚至刚刚定植的花苗,“可爱”便瞬间变成了“可恶”。
在这个人与野生动物共享的居住环境中,我渐渐明白:恐惧往往源于未知,而尊重则始于了解。也许有一天,我能像院子里那条从容的草蛇一样,学会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智慧。毕竟,正如古老的蛇形图腾所象征的那样,生命本就该在循环与平衡中找到和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海边红树 回复 悄悄话 “看着被啃得支离破碎的菜叶和西红柿,甚至刚刚定植的花苗,“可爱”便瞬间变成了“可恶”。”哈哈哈,同感。我们原来的住处后院经常看到黑蛇,跟你的图片里的蛇一样。每次看到就逃之夭夭。没什么办法。邻居的大耳兔在我家的后院到处挖坑,我好不容易找到和邻居告状的机会。我对他说:Your bunny...他马上回答道:“ A bunny was dead”. 哎妈呀,我立刻吞回了要说的话,庆幸没被成为怀疑对象。大耳兔死了,可是不好再去追问为什么会死了,后来,就转过话题说一些别的闲事。平安是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