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乐文摘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
个人资料
正文

鸳鸯借当,贾母知否?

(2007-10-20 20:34:13) 下一个

采薇翁
joe691124@sohu.com




《红楼梦》的情节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宝黛爱情,一条是贾府的没落。其中有一个细节——鸳鸯借当——从细微之处展现了这个百年大家族的衰败之兆。

关于鸳鸯借当,我认为一则反映了贾府的经济状况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贾琏等为了筹措现金不惜采用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手段;二则也反映了鸳鸯敢作敢当、有胆有识的爽利性格。但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鸳鸯借当其实是禀报过贾母的,根本就不是鸳鸯的个人行为。其依据嘛,只是平儿对凤姐所说的一段话。

而我,则不认同这种说法。为什么?因为凡是看小说,尤其是在读《红楼梦》时,只有作者从“全知”的角度叙述出来的信息才可以直接认定为事实,而从人物口中透露的信息则只能作为参考,需要结合人物的性格、说话时的情境、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等多种信息来判断其可信程度。比如,王住儿媳妇说在迎春身上花了至少三十两银子、赵姨娘说凤姐把家私往娘家搬送、王夫人说晴雯得了女儿痨、旺儿媳妇说彩霞愿意嫁给她儿子……这些都是不可信的。

现在,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鸳鸯借当的过程。

  贾琏忙也立身说道:“好姐姐,再坐一坐,兄弟还有事相求。”说着便骂小丫头:“怎么不沏好茶来!快拿干净盖碗,把昨儿进上的新茶沏一碗来。"说着向鸳鸯道:"这两日因老太太的千秋,所有的几千两银子都使了。几处房租地税通在九月才得,这会子竟接不上。明儿又要送南安府里的礼,又要预备娘娘的重阳节礼,还有几家红白大礼,至少还得三二千两银子用,一时难去支借。俗语说,`求人不如求己'。说不得,姐姐担个不是,暂且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偷着搬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腾过去。不上半年的光景,银子来了,我就赎了交还,断不能叫姐姐落不是。”鸳鸯听了,笑道:“你倒会变法儿,亏你怎么想来。”贾琏笑道:“不是我扯谎,若论除了姐姐,也还有人手里管的起千数两银子的,只是他们为人都不如你明白有胆量。我若和他们一说,反吓住了他们。所以我‘宁撞金钟一下,不打破鼓三千’。”一语未了,忽有贾母那边的小丫头子忙忙走来找鸳鸯,说:“老太太找姐姐半日,我们那里没找到,却在这里。”鸳鸯听说,忙的且去见贾母。

  贾琏见他去了,只得回来瞧凤姐。谁知凤姐已醒了,听他和鸳鸯借当,自己不便答话,只躺在榻上。听见鸳鸯去了,贾琏进来,凤姐因问道:“他可应准了?”贾琏笑道:“虽然未应准,却有几分成手,须得你晚上再和他一说,就十成了。”凤姐笑道:“我不管这事。倘或说准了,这会子说得好听,到有了钱的时节,你就丢在脖子后头,谁去和你打饥荒去。倘或老太太知道了,倒把我这几年的脸面都丢了。”

从这段话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贾琏用钱并非私用。送南安府里的礼、预备娘娘的重阳节礼、几家红白大礼,这些都是贾府的“公事”。

2、贾琏和凤姐都特别地、极力地不想让贾母知道这件事。贾琏要找鸳鸯借的是“老太太查不着的”东西;凤姐怕“老太太知道了,倒把我这几年的脸面都丢了。”

3、鸳鸯做这件事是要担责任的。“姐姐担个不是”,“断不能叫姐姐落不是”,“他们为人都不如你明白有胆量”就是这个意思。贾琏是在求鸳鸯做这件事,而不是让鸳鸯向贾母通报家中缺钱的信息。

4、这金银家伙借出去,未必能赎得回来。贾琏说话时是在八月,而在下个月(九月)便有几处房租地税进帐,可贾琏却说要半年才能赎还。连凤姐也担心贾琏未必能把这些东西赎回来。

既然贾琏是为整个荣国府办事(起码有公差作幌子),为什么却如此害怕贾母知道这件事呢?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孝心,不想让贾母知道贾府捉襟见肘的经济现状;二是害怕落个“管家不力”的评价。总之无论如何,都不会是怕贾母的其他孙男弟女也学样子找贾母要钱。其他人各自都有自己的月钱,又不为贾府办事,有什么理由学贾琏呢?况且,如果被大家知道贾府的经济状况不好,贾母更有理由要求他(她)们各自省俭了,怎么反倒会因为不公平而为难呢?实在是于理不通。

有人说,以贾母的智商,断不会觉察不到。我觉得这种说法更没有道理。贾母虽然是个聪明人,但全家个个报喜不报忧,她怎么会知道真实情况呢?事实上,我们信手就可以找出几条贾母被欺瞒的证据:贾琏偷娶尤二姐之事,十停人已有九停人知道了,贾母还不是被骗到了最后?尤二姐因庸医而流产然后自杀,贾母还不是被告知是痨病死的?袭人暗升、晴雯被逐,王夫人不也瞒着老太太了吗?家里的租米都不能按数收上来,王夫人不也是在贾母亲自看到之后才禀报的吗?

由此看来,鸳鸯借当之事,贾母肯定是不知道的。否则,贾琏和凤姐费这番周折还有什么意义?难道他们亲自去向贾母报告实情不是更妥当、更机密吗?



设想鸳鸯真的把这件事禀报了老太太,老太太会有些什么行动呢?

首先,我想作为一家之长的贾母,一定会急切地把贾琏、凤姐找来了解府中的真实财政状况,说不定还会把王夫人甚至贾政都找来一同探讨解决方案,制定开源节流的措施。这一点,大家看看贾母在闻听大观园中有人赌博之后的所作所为,就可以想见了。

其次,贾母在得知自己奢华的生日刚刚过完之后家中便陷入困顿之中,也不大可能会袖手旁观。她的积蓄颇丰,此时不拿出来救急救难,难道真的要带到棺材里去?即使贾母真的很小气,只算是借给官中的,那也应该借现银吧?怎么会借一堆家伙让孩子们去给当铺支付高额利息呢?

有人说贾母可能积蓄的都是些“家伙”,千两现银拿不出来,这也是说不通的。一个老太太,既不买房置地,又不投资放账,不是攒金银攒什么?凤姐说贾母“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这些难道不都是现金现银吗?凤姐还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难道是想要贾母变卖东西来为他们操办婚事?

贾母积蓄肯定是多多的(按高鹗之说,其现银至少至少也有万两以上),我们在这里却没有看到她拿出一分一厘,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凤姐这几年的脸面也没有丢。以此反推,贾母对借当一事应该是毫不知情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邢夫人在得知此事之后却没有向贾母告状,可见贾母是知情的。

  一语未了,只见贾琏进来,拍手叹气道:“好好的又生事。前儿我和鸳鸯借当,那边太太怎么知道了。才刚太太叫过我去,叫我不管那里先迁挪二百银子,做八月十五日节间使用。我回没处迁挪。太太就说:‘你没有钱就有地方迁挪,我白和你商量,你就搪塞我,你就说没地方。前儿一千银子的当是那里的?连老太太的东西你都有神通弄出来,这会子二百银子,你就这样。幸亏我没和别人说去。’我想太太分明不短,何苦来要寻事奈何人。”

我认为这种说法没有道理。邢夫人是大家闺秀出身,虽然对贾琏不满,但那毕竟是她的儿子,是她终身的依靠,怎么会往死里整他呢?不但对贾琏凤姐,就是对王夫人,她也没有向贾母那里打小报告的习惯。看到绣春囊之后,她不是还在极力阻止贾母知晓此事吗?

相反,我认为邢夫人之所以能够以此事为要挟,讹了贾琏二百两雪花银,正是因为贾母不知此事。而琏凤之所以甘心奉送这二百两封口费,也正是因为贾母尚且不知此事——他们特别害怕此事被贾母知道——如果此事不需要瞒着贾母、而只是怕别人知道后让贾母为难的话,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中间环节、直接私下里找贾母借当,只要事情做得机密些就可以了。贾琏、凤姐为什么还要两番去找鸳鸯,人为地制造泄密的机会,从而授人以柄呢?事实上他们正是害怕贾母知道家中的经济状况,所以才要向鸳鸯借当,而且要借贾母查不着的家伙。事成之后,他们更加害怕借当之事曝光,所以只得花钱保平安。



现在再反过来看看平儿的那段话:

  凤姐儿又道:“知道这事还是小事,怕的是小人趁便又造非言,生出别的事来。当紧那边正和鸳鸯结下仇了,如今听得他私自借给琏二爷东西,那起小人眼馋肚饱,连没缝儿的鸡蛋还要下蛆呢,如今有了这个因由,恐怕又造出些没天理的话来也定不得。在你琏二爷还无妨,只是鸳鸯正经女儿,带累了他受屈,岂不是咱们的过失。”平儿笑道:“这也无妨。鸳鸯借东西看的是奶奶,并不为的是二爷。一则鸳鸯虽应名是他私情,其实他是回过老太太的。老太太因怕孙男弟女多,这个也借,那个也要,到跟前撒个娇儿,和谁要去,因此只装不知道。纵闹了出来,究竟那也无碍。”凤姐儿道:“理固如此。只是你我是知道的,那不知道的,焉得不生疑呢。”

再来对照一段宝钗安慰王夫人的一段话:

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

大家发现没有?这两段话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某甲自己念叨自己的罪过或过失,某乙(与某甲亲近而地位略低的一个人)用一个貌似有理、实际上并不严丝合缝的理由进行解劝,某甲再顺水推舟,表示接受这个理由只是心中仍有不安……为什么同样的情形,没有人相信宝钗的话是事实,却非得要认定平儿所言呢?我的观点是:平儿为了让凤姐安心,随口编了一个“鸳鸯借当、贾母知情”的故事。这段话表现了平儿随话答话、机敏乖巧之处,与其平日里的性格是一致的。对于她说的内容,则绝不可信以为真。事实上,连凤姐也没有信以为真。否则,她的反应就不会是现在这样,而是“啊?!老太太知道了?完了完了,我这几年的脸面都丢尽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