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乐文摘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
个人资料
正文

小老婆的熬油岁月

(2006-02-28 22:34:29) 下一个

小豆毛回到红楼

wang_canada@sohu.com


《红楼梦》里写到小老婆的笔墨虽然不多,但处处都是精彩的文字。 

周姨娘算得是整本书里笔墨最少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她从来不曾正式登过场,也就是在王熙凤生日凑份子的时候提过她,凤姐点明了要赵姨娘、周姨娘两人也随份子,否则她们说“瞧不起她们”,话是冠冕堂皇,心却狠如蛇蝎,恨得尤氏都骂她“不知足厌,拉上那两个苦瓠子作甚?”在尤氏看来,赵周二人过的都是苦日子,等到后来借着凤姐作弊的由头还她们的每人二两银子,两个人开始还不敢收,收了之后又“千恩万谢”,寥寥几个字,能让看书的鼻酸。赵姨娘是个惹人讨厌的,我想这几个情节写的应该是周姨娘,后来探春责骂屡屡生事的赵姨娘:“你看人家周姨娘!”周姨娘虽然没有露过面,但一个本分守己、委曲求全、如履薄冰的姨娘形象呼之欲出,这真又是“背面敷粉”的一处高超笔法! 

贾府爷们儿的姨娘多数是把看中的丫头收房,这是不成文的家族规矩,袭人一心就是要走这条路子,而鸳鸯就拼死不从,平儿则慑于凤姐的淫威只有个通房大丫头的身份,李纨为之抱不平说她们“两人真该换个个儿”。贾政的赵、周两个姨娘大概也是从丫头收的房,贾政不比贾赦,贾赦是个老色鬼,“但凡平头正脸的就不放过”。书上说贾政为人方正,一妻两妾也是正常的事情。但看书的往往想不通赵姨娘这样的货色他怎么会弄来当小老婆,所以《红楼梦学刊》上曾经有过一篇文章叫做《赵姨也曾是宝珠》,想为赵姨娘说点好话,谁知下一期紧接着就来一篇打擂台的《赵姨几曾是宝珠》,对赵姨娘的厌恶和批评溢于言表。她之所以不招人待见,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一是心术不正,手段阴险,谋财害命;二是不识时务,说话犯忌,被贾母啐个满脸;三是见识卑贱,举止轻贱,连亲生女儿都以之为耻,有人批评探春忘本,六亲不认,但看看赵姨娘的举动也不能都怪到探春头上去。其实赵姨娘和探春的关系也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对立,宝玉在和黛玉说燕窝的时候赵姨娘走进来看黛玉,黛玉知道她是“从探春处回来的顺路人情”,可见母女二人还是频有往来的,探春斥责赵姨娘“太太每每疼我,都是姨娘屡屡生事”,细想起来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但是赵姨娘有一句话颇能让人唏嘘:“我在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多年,才有了你和你兄弟……”“熬油”这两个字包含了多少辛酸,作者何等笔力能写得出。想想熬油的过程,在灼热的锅里翻来翻去,一点一点从丰腴熬到枯竭,从雪白熬到焦黄,熬到最后得到的是“二十四两”的丧葬费,赵姨娘为了兄弟赵国基的丧葬费去和探春论理,里面虽然有对钱财的锱铢必较和贪婪成性,作者顺便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些熬油一样过日子的姨娘们可怜可悲的身后凄凉。这样的熬油是具有生命危险的,王夫人算是宽厚的,最多用脸色和言语来欺压赵姨娘,遇到凤姐那样的虎狼,尤二姐这样的绵羊三两个回合就被吞噬的一干二净,要是没有好心的平儿,连丧葬费都“我是一文没有!”赵姨娘心里没有成算,别人一挑唆她就跳起来,这是被人瞧不起的地方,也大约可以看成一种滑稽的抗争,即使是小丑的嘴脸,但也值得为之给予一声叹息。后四十回里袭人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专门跑去试探黛玉,黛玉说“家里的事情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黛玉也许是无心的说,但是却彻底把袭人推向了薛宝钗的一边,外婆就认定林黛玉就是死在这个态度上,“太不乖巧”。面对这样态度鲜明的“不是、就是”,袭人这个准姨娘岂能不害怕?但凡黛玉的态度和缓一些、圆滑一些,袭人大约还不至于那样毅然决然地去选择宝钗。 

熬油一样熬着的人不少,但是像周姨娘那样的却很少。多一些周姨娘,对创造和谐的社会有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