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
一家之言、断章取义之辞、牵强附会之说,仅供笑玩。
解析“三春”看《红楼梦》明暗线。
《红楼梦》中多次提到“三春”,尤以第五回十二钗判词以及红楼十二曲为主。“三春”以季节看为初春、仲春、暮春,但照应书中人物,元、迎、探、惜是四姐妹,数目不对,又秦可卿死时给王熙凤托梦说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里这个“三春”更令人费解,“三春”究竟是指的什么?在四姐妹们到底是指哪三个,似乎用在这里都说不过去,因此刘心武先生在其对秦可卿的考证文章中提出这里的“三春”不是指人,而是指时间,也就是说“三春”指三个春天,刘心武这个解释是按照乾隆初年曹家第二次被抄家以及前太子之子设立小朝廷被查抄等事件的时间来的,似乎说得通,但曹家二次抄家论目前仍无史料可佐证,而这个时间的说法也无法解释元春判词里“三春争及初春景”,以及惜春的判词“堪破三春景不长”。元春判词里的“三春”如果是指时间的话,初春是包含在三年之内的,后面再提“三春”就犯重了,而惜春想出家的念头是由来已久,不单单是三年变故的原因,因此我认为,“三春”应该是指人物。
但贾府中元、迎、探、惜四春,“三春”到底指谁?
“三春争及初春景”里的“三春”好象是说迎、探、惜三姐妹,后面惜春的判词“堪破三春景不长”里的“三春”又是说元、迎、探三姐妹,这就使得“三春”的含义变得摇摆不定,所以“三春”指几个姐妹也就不通,那么到底“三春”应该如何理解呢?
回头再看十二钗判词的顺序。第一首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判词当然是指黛玉宝钗,〈红楼梦〉主旨是在谈情,因此把黛钗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全书的明线是“情”,这个“情”是发生在贾府,随着贾府的衰败而最终成为悲剧,那么贾府的衰败过程就成了故事发展的背景,也就是暗线。
判词的第二首就是写的元春: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关于元春的判词准确的含义众说不一,暂且留到后面再说。从判词的顺序看,“情”放在首位,紧接着便是贾府的政治靠山元妃,元妃的命运牵动这整个贾府乃至四大家族,这是暗线的主导。
第三首就成了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派在十二钗第四位(第一首写了黛钗两人)似乎有点牵强,因为以书中的笔墨多少看,探春都应该在王熙凤和湘云之后,但却安排在元春之后,探春在书中也无关“情”字,而探春之后即是湘云和妙玉,湘云与贾府的关系算起来比钗黛要远,只能算客居,妙玉就更不用说,根本是外人,妙玉之下则是迎春、惜春这两位小姐,然后是凤姐、李氏、可卿这三位媳妇加一位未成年的巧姐,判词与曲的顺序都是一致的,这显然是作者刻意的安排。那么探春何以能排在湘云之前?我的理解是,探春应该是和元春一样,作为暗线的主要人物,“情”以黛钗为核心人物,那么涉及政事的则以元春探春为主,这样明暗两条线的主导人物就相呼相称了。十二钗中,自湘云岔开,以下的人物都是陪衬,当然各自分量不同,但主线与暗线的主导人物还是之前的四位。
元春是暗线的核心,这个很好理解 ,她是贾府的政治靠山 ,她的荣辱直接影响到贾府以及与之渊源颇深的四大家族,但探春能不能起到这个作用呢?
一、 关于元春的判词。
元春的判词一直有很大的争议,从文字上理解,第一句“二十年来辩是非”,究竟辩的是什么是非?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不好理解,有抄本干脆把“争”改成了“怎”,似乎好理解了,但众所周知,元春贵为皇妃,下面的三个妹妹自然不及她,“怎及”就成了大白话,而且最早几个抄本都是“争”。最后一句究竟是“虎兔”还是“虎兕”目前红学界仍是争论不休,但“兕”字说已占上风,不管是“兔”也好“兕”也好这句都不好理解。
关于“兔”或“兕”,人民文学出版社82版《红楼梦》第五回校记注“原作兔,甲戌、蒙本、戚序、甲辰、舒序本均同,从已卯、梦稿本改”,也就是说,比较早期的几个抄本里都是“兔”字,对于“虎兔”的含义,冯其墉先生所著《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批语“王云林云‘康熙死于壬寅(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元年是癸卯,正是虎兔相逢,曹家败落’此句可参”,又解释“二十年”一说,该书中有冯先生眉批“王玉林云‘自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一七O七年),康熙第六次南巡、曹寅第四次接驾至雍正五年底(一七二七年)下旨抄家,整二十年’此句可参”。冯先生提到此也说“虎兔”见早期各抄本,唯已卯、杨本为“虎兕”,他本人是倾向“兔”之说,按曹家的历史 ,似乎“兔”字暗合。从抄本的早晚看,甲戌本最早,已卯次之,而“已卯本已确认是怡亲王府抄本”(见人民文学出版社82版前言),也就是说,甲戌本为“兔”,已卯本为“兕”,而由已卯本衍生的庚辰、蒙本、戚本(见刘世德〈红楼梦版本探微〉)又改回兔,如果原文是“兔”,已卯本改为“兕”似乎也可以理解,“虎兔”与二十年相对照,太显直白,怡亲王府抄本将之改成了“兕”,但改成了“兕”之后却更显凶险,为何?
“兕”最早出现在商鼎上,意思为“圣水牛”,后渐渐演变成犀牛类的猛兽,古代很多祭祀用器上均刻有“虎兕”相斗的文字或图画,而〈礼记〉说“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而自周朝以来的制度规定,除天子之外,士大夫的棺木均不能蒙“兕”即水牛皮,“虎兕相逢”似乎就直接影射了皇权之争。
〈红楼梦〉究竟有没有影射当年的皇权之争,后面再分析,转回来说元春。
元春究竟死在哪里?
元春的曲子〈恨无常〉里有句“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元春死在宫外,甚至有说元春是随天子狩猎,死在铁邙山,及现在的铁岭。但我认为,元春是死在宫中。
判词里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明确指出地点是在宫中,但这似乎不能说明元春死时没有出宫,那么“家乡”指的是哪里?如果是北京,那“望家乡路远山高”就说不通了,但贾府的家乡并非北京,而是金陵。第十五回可卿死后提到铁槛寺,说“以便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第六十三回贾敬死,天子下恩旨中说“任子孙尽丧礼毕扶柩回籍外,……”,老太太也多次提到“回南边去”还说“是南边人”的话,也就是说原籍金陵才是“家乡”,贾府的人死后灵柩是要送回金陵才能安葬的。〈恨无常〉一曲“儿命已入黄泉”,是临终遗言,跟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是一样,元春这里说的“家乡”应该是指原籍,那皇宫与金陵也确实是“路远山高”了,那为什么要“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呢?贾政夫妇就在京城,似乎用不着梦里相寻告,但是有秦可卿为先例,警示的话不能明说,只能寄托梦来表达,此为其一,其二,我认为,元春死时,贾政夫妇未必在北京,理由稍后再说。
元春死在何时?
“榴花开处照宫闱”一句已经交代了死期。石榴花开的季节是在公历五月,也就是清明之后,春末夏初。
元春是因何而死?
元春的死因在续书中写成了病死,病死时恩宠未减,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意,前面已经说过,元春是贾府的政治靠山,如果她是病死,断不至于贾府落到抄家,而续书中提到抄家的原因竟然是放高利贷、以及前面抢石呆子的扇子这样的小事,这显然是说不通的,更多的人认为元春是因宫廷内部的斗争而死的,大部分红学家认为是跟政治有关,但具体的原因则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