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乐文摘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
个人资料
正文

《红楼梦》里精致的假话

(2005-10-06 22:29:10) 下一个

sifanfansi

sifanfansi@sohu.com


 

第一名当然属于贾雨村

    第2回:
    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子兴见他说得这样重大,忙请教其端.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馗橙?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吨??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评点:作者用了这么一段话做起子来批评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太精彩了。 作者最高明的就是让“假话”来评说这段议论, 达到了锋芒不露, 心酸藏于荒唐,智慧敛于守拙的境界。 相比来说, 李贽的批判流于惊世骇俗, 鲁迅的呐喊过于桀傲不驯, 所以终于受到了围攻, 惟有《红楼梦》的作者, 却在万般的吹捧中看到了智慧的眼泪。 

    为什么说这段话是假话呢?作者实际上给出了很好的解释, 不妨也抄在这里。 子兴道:"依你说,`成则王侯败则贼了.' 多么简洁有力的批判, 多么精彩的评价,惟有站在象冷子兴这样的高度才能一语中的揭穿贾雨村“气性两赋”的假话本质。 
    为什么又说这段话是“精致的”假话呢?作者也道出了原委, 不过不在同一处而已,不妨也抄录在此。 9回:
    贾政道:“。。。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
    各位网友, 贾政的话固然是骂宝玉, 但是骂得确实精彩;作者的良苦用心, 固然是讲述严父殷切期望儿子成家立业的拳拳之心, 刻划作人父为儿子争荣夸耀的世故人情, 但是批者喜欢这段话说的有趣精彩, 因此借来批评贾雨村精致的假话。 

这段话是不好理解, 我觉得这里不是大众智商存在问题, 而是思维习惯。 

    两年之前, 我跟一个同学无意中讲到这个的时候, 首先想到的是“玉”的政治涵义,因为我当时正在看一本书,《中国古代等级制度》。 但是说完以后, 我就意识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因为贾宝玉和袭人的那番对话是《红楼梦》里最奇怪的对白。 这种对白如果是作者刻意为之, 那么就是她们爱情冲突的白描, 也是作者对当时统治者的一种暗藏的牢骚。 但是如果这个对白不是作者刻意后加的呢?如果这是作者小时候/宝玉小时候真实的想法呢?

    我原先在某些地方写过“玉”的政治涵义,因为我当时的想法遭到了我同学的否定。 现在回想起来,“玉”的政治涵义倒反而可能是其次的, 不过因为毛泽东的个人洞见而被有意的放大而已。 这种放大随处可见, 譬如刘作家也在他的秦学中提到了“玉”的阶级地位象征。 

    




 

“成则王侯败为贼”这句话听起来不那么让人舒服,我要是向某些人推销这句话, 告诉他们中国历史书写得不过是“成则王侯败为贼”, 他肯定是要跟我辩论的。这句话虽然不让人舒服,却至少是真话, 至少也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一条客观标准,稍有智商的人也能因此胜任愉快,把中国历史上的人物评价得合规中距。 如果我不这样推销, 如果我告诉同样那些人说中国的历史书只要记得气质两赋中的前面一些是好人, 后面一些人是坏人, 他们也许会听得眉开眼笑。如果我再换一种方式去推销, 告诉他们朱熹在某某时候用格物的思想总结出了这样的理论, 他们甚至也许会崇拜我, 说我知道的历史知识真多。然而这最后的推销却是假话, 精致的假话。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假话说得精致了,不但可能不再是假话, 甚至能让人反感起本来的真话!所以《红楼梦》的作者要说“假是真来真亦假”, 所以《红楼梦》的作者要扔掉那块“假玉”--他不过是要扔掉“假语”而已!
    《红楼梦》最初流传的时间是十八世纪中叶, 按照中国古代的记年方法, 就是乾隆甲戌年间(1754年, 乾隆于1936年以二十五岁年龄登基),大约20年以后黑格尔在德国的施图加特出生。 我们可以放心的说, 《红楼梦》的作者并没有看到黑格尔的小逻辑和哲学思想, 我们也许可以同样放心地说黑格尔并没有看到《红楼梦》作者的“假作真来真亦假”,但是这并不妨碍几百年后的今天sifan用黑格尔的思想来解释贾雨村(假语存)现象, 同时批判贾雨村精致的假话。 黑格尔那句引起很大争议的名言按现在中文的翻译是“存在就是合理”, 英文的翻译却颇为不同:All that is real is rational, all that is rational is real". 有些读者读到这里也许已经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我不妨再说清楚一点。 古今中外有许多哲人思想家获得成功之后的兴奋狂喜,这些镜头和刘姥姥获得救助之后的激动, 贾府上下得知元春封为贵妃之后的得意洋洋和范进中举之后的疯狂如同一辙。 我把这些哲人思想家成功之后的兴奋狂喜和凡夫俗子的狂喜相提并论, 丝毫没有对那些思想家哲人不敬的意思, 恰恰相反这更增添我对他们辛苦劳动的理解和敬佩, 因为从本质来说, 每个人都是普通人, 那些成名成家的人之所以值得我们社会尊敬, 是因为他们的辛苦劳动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利益, 他们成功的快感同样是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快乐。 既然如此, 我不妨罗列一些思想家的兴奋狂喜,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们的快乐。 镜头之一, 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打座沉思, 醒来后宣称他发现了人类苦难的原罪以及避免苦难的办法(四大皆空);镜头之二, 阿基米德在澡盆里发现了浮力定律, 兴奋地光着身子高呼:“我发现了, 我发现了”;镜头之三, 伽利略发现杠杆作用以后, 声称只要给他一个杠杆, 他可以撬动地球。看完这些镜头, 在我们为他们的成功喜悦之后,我们可以清晰地体会和领悟解黑格尔那句话的意思。 是的, 黑格尔对于自己发现的逻辑是那样的自豪, 即使他那样理性的人, 也会沾沾自喜地宣称:"All that is real is rational, all that is rational is real“--中文的翻译应该是“任何真实存在的东西都有内在的逻辑解释, 任何具有内在逻辑的东西都是真实的。” 
    各位网友, 我这样饶一个大圈子去翻译黑格尔的名言不是为了炫耀我的翻译水平,恰恰相反我是非常佩服原先的翻译的。这个翻译不但精简, 而且富有况味,如果不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凡的洞见,那么就是心有灵犀, 妙手偶得。 那么为什么我又要饶这么一个大圈子来推销我别扭的翻译呢?那是因为这个翻译被误解的太多了, 中国古代文化的实质和黑格尔思想的精髓同时被有些人故意曲解了或者根本就是丢失了。Sifan不藏浅漏,冒昧用一种不同的翻译来解释精致假话的本质, 当然不能再用一个被误解太多的翻译。  
    宋明理学, 当然是中国历史上的客观存在, 这个客观存在并不因为存在某本历史书上而存在, 也不是历史书上的material,因为那样就具有精致假话的可能。 更确切地说,It is real,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痕迹,我们甚至可以在现在人的生活和思想中看到它对于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留下的印记。 既然如此, 按照黑格尔的名言, 它就必定存在一定的逻辑解释。 那么这个内在的逻辑解释又在哪里呢?
    
 应该说, 宋明理学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韩愈.可能大家都知道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发起人, 其实他发起古文运动是跟他对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反思一致的。那么他为什么要兴起古文运动, 为什么要提倡文以载道, 为什么要原道呢?目前看来, 这方面的历史资料是缺乏的, 不过我们可以大致有几个猜测:
   第一,卫道的热切。 
   第二,生活的经历, 所谓物不平则鸣。(见《送孟东野序》)
   第三,名利的推动。 
   
   我无意在这里引经据典论述这几种猜测的合理性, 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 自东汉以来, 由于王充对于董仲舒思想的批判,由于佛教思想的进入,更由于战乱和朝代更替的频繁,儒学思想一直没有成为主流。直到唐太宗登基大赏功臣并且封赏历代文臣武将, 儒学才重新得到重视。 而韩愈是其中的一个热心者,可以想象前面三种理由是他如此热心的原因, 而他的作品似乎也反应了这种热心。 但是摆在他面前的问题非常复杂, 佛老思想不但在当时士人中是主流, 甚至皇上也非常喜欢佛老。 韩愈为了重振儒学, 不得不把墨家思想抬出来跟佛老相抗。为了寻求他思想的有力依托, 他又不得不抬出孟子作为偶像, 因为孟子对于非儒思想的咒骂是最起劲的。 韩愈提出的古文复兴运动没有成为大器, 因为他原道到孟子这个道统继承人实在原不下去了,他似乎还保持了一点羞耻, 没有把自己列为道统的后继人。 
    韩愈的后继者比他聪明多了, 他们不但直接照搬佛家道家思想,大胆地把这种思想归结到儒家前辈上去,并且无所畏惧地宣称自己是这种道统的后继者。他们一面大骂佛老思想, 一方面又借佛老的思想, 一方面又排挤同僚宣称自己才是真正的继承人, 倒也引起了一种文化的繁荣。 
    各位网友,上面这段话也许你们听了不舒服, 那么请听我慢慢道来。大家不妨翻翻先秦哲学, 不妨翻翻所谓儒家先贤的作品, 翻翻汉儒的作品,你们有没有发现混沌的说法呢?有没有发现静坐的思想呢?有没有发现把中庸当作经典呢?有没有发现有无相生的思想呢? 有没有发现道起源的思考呢?有没有把肉体和灵魂分开的思想呢? 我想你们肯定找不到, 因为这些思想是老佛思想。是的, 他们照搬了佛老的方法和概念, 但是所作的事情却是为了所谓的内圣外王, 就是劝皇帝怎么作个好皇帝,劝士人作个大圣人。非常滑稽的是, 宋明道学中的理学和心学之争也同样是照搬了佛家五世、六世祖的争论, 心学沿袭的是了禅宗的顿悟思想,理学沿袭的是渐悟思想,甚至他们的口号也是照搬佛家人人能佛的思想, 号称人人能成圣人。 是的, 他们的原创力就是如此的贫乏, 他们甚至厌恶任何世人具有任何原创精神, 因为那样就违背了所谓的道统。
   当然, 我们也许不该用现在的道德观来责备他们, 在那个时代, 既然没有文化产权的思想, 没有专利的思想, 他们的行为也许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错。 但是问题是, 我们是否还能沾沾自喜地宣称自己是儒家的传人, 我们是否还能继承这样的道德观呢?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地反省自己, 给于借用的各家各派的思想一点敬意和尊重呢?
    儒家的道统如果真的存在的话, 恐怕只能是外王内圣的要求,这就是儒家的内在逻辑。我们排除了儒家借用的佛老墨法思想以后, 我们看到的只有内圣外王。我们不妨再看看孔子的思想, “正名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不妨再看看孟子洋洋得意的破口大骂“杨墨无君无父”,“法家惟一值得肯定的是忠君”, 再看看孟子第一篇“孟子见粱惠王”,不妨再看看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看看他的天人感应, 再看看朱熹的气理两性说。。。我想读者已经明显看到他们是如何尽心地保证皇帝的合理合法性了吧。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人们维护皇权合法合理的客观需求, 因为战乱毕竟不是人们热切看到的社会现象, 追求安定平稳是人们普遍的一种要求. 但是儒家的做法有没有为自己谋私利有没有追求名利的思想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实际上儒家对于君王的要求非常简单, 只要君王尊重儒家的地位, 只要君王给于儒家富足的生活, 他们就承认君王的合法地位. 所以本质来说, 儒家的那一套思想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争斗, 所谓的民或者人不过就是儒家, 其余的都可以归为小人和畜牲, 是不算民或者人的. 我这种说法在儒家对女性对劳动者对手工艺者对其余各家的歧视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换句话说, 如果我是手工艺者或者农民或者是兵法农医墨等等其他各派的学者,在先儒的眼中我根本就不是儒家的传人, 他们不屑也不愿让我当个儒家的传人, 那么我是否就不是中国人了呢?儒家只要求皇上和某些他们喜欢的英雄譬如关羽岳非飞之类的承认是儒家的传人就可以了, 为了迎合他们这种需要, 他们就必须在关羽手中塞一本春秋的书, 在岳飞的背上刺上精忠报国的字样, 那当然不过也是精致的假话而已。
    当然,儒家的闹剧虽然热闹, 道佛思想却对他们的闹剧看得一清二楚, 墨家的传人看得一清二楚, 甚至那些戏子妓女也看得一清二楚. 在儒家的经典中已经明显的反应了他们的窘境, 我们不妨再看看韩愈的《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我们再看看木匠泥水匠对墨子的敬仰, 他们世世代代用的全是墨斗, 用的是锤线, 继承的是墨子总结出来的规矩方圆和划直线的方法。惟有儒家,文人相轻, 理学,心学,气学争来争去, 不过是希望皇帝把他们的思想作为进仕获得功名的教材而已,不过是为了哪一天有一个皇上能够让他们配享太庙而已.  到了最后黄宗羲先生在总结了宋明学案以后得出的结论居然是当今的皇帝才是影响人民生活的原罪, 那么有力的讽刺!儒家热热闹闹折腾了几百年精致的假话终于又回到了起点, 并且给自己甩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当然, 黄宗羲沿着道统反思走的似乎也不是很彻底, 他看见的是今儒一个劲地吹捧圣上英明, 似乎不如孟子圣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 我想他应该读读荀子,读读墨子,读读老子,读读杨子,才知道孟子的保民为王到底是借得谁的思想, 才知道“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和孟子思想的决然对立,才知道“杨墨,无君无父”和他结论的不和谐,也许他才知道问题的本质恐怕不完全是出在今人这些小儒身上, 而是出在孟子这个小儒身上。 
    当然儒家和宋明理学的闹剧还不止这些,他们往往偷偷地著书硬派给前人以壮声势, 或者把自己的解释强加于前人说那是前人的思想,或者凭着自己的爱好随意删掉前人的思想,他们对于前辈的“尊重”似乎就是要前辈替自己说话,压根不管这样的做法有什么后果。 (这种做法不仅儒家做, 道家也特别喜欢这样干,似乎只有墨子才有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想法, 可惜他因此被人骂作欺师灭祖,多么滑稽的道德观。)那么这样作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不知道哪些是先儒的思想,哪些是后人的思想,不知道哪些是伪作哪些是真迹。 这种现象早就被人发现了, 我们不妨再引一段司马光的文字作为证据:“新进后生,口传耳剽,翕然成风,至有读《易》未识卦爻,已谓《十翼》非孔子之言;读《礼》未知篇数,己谓《周官》为战国之书:读《诗》未尽《周南》《召南》,已谓毛、郑为章句之学;读《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循守注疏者谓之腐儒,穿凿臆说者谓之精义。”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到了清朝, 很多学者索性不再争论谁是谁非, 先把谁说了什么话弄清楚再说。 当然小儒们往往因此证明这是清朝的文字狱的多么严酷, 我却不太以为然。 清朝的文字狱固然厉害, 但是黄宗羲的《明夷待妨录》可是写在清朝,况且明朝的文字狱也非常厉害。再说了, 要是没有汉宋儒家冒名写作的事情太多以至于分不清著作权, 清朝的那些朴学者又怎么会想到要这样干?所以我认为清朝朴学的产生, 恐怕不能全推给皇帝, 真正需要自省的是儒家本身。 
    宋明理学借老佛思想最后的一个弊端就是他们因此割断了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打乱了先辈思想的统一性. 譬如说吧,明明老子的道德经说的是非常道, 他们却非得解释成永恒的道, 因为只有永恒不变才能满足他们精致的假话.再譬如举个宋理的另一个经典作品《三字经》吧, 这部作品在思想史上也许地位不高, 却是中国多少年来的儿童启蒙, 对于孩子的误导恐怕也是最厉害的.  我们不妨先看看《三字经》的开头几句, 就知道它多么缺乏统一性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的讨论是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讨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是这几句话却是地地道道的误导。 为什么这么说呢?“性相近, 习相远”是孔子的原话, 但是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根本没有强调人性是善是恶;孟子倒是说了人性善, 但是他从来没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荀子倒是说过人之初的性, 但是他说的是人之初,性本恶。 总而言之,《三字经》的这种说法不符合任何一个先辈的理论系统, 它其实是佛教原罪和孟荀思想的怪胎,我们无法从它断章取义的做法看到任何的逻辑统一, 并且一开始就让孩子对成长充满了恐惧。 最后我们不妨再回到《红楼梦》贾雨村的理气二性的例子来看看他们是怎样的倒因为果:明明是成者为王, 他们却偏偏说一生下来就是圣王,他们这种精致的假话只能导致袭人的那个小见识:顺了他们的心了, 就说得比什么都好;不合他们的意了, 就说得猪狗不如。 

精致假话第二名是史湘云, 我这里先请史湘云的拥泵原谅了, 这里只说她的假话, 未必说她不好, 砸砖头是注意了。 

    31回:

    评点, 比起贾雨村精致假话的疾声厉色来说, 史湘云假话的出笼更显得鸟语花香,所以也就没有了冷子兴这样高手的洞见, 只有认真好学如翠缕的寻根问底, 到了最后史湘云这个主讲者实在装不下去了, 只好让翠缕自己去猜想. 好在翠缕很单纯, 只知道阴阳和太阳太阴相对, 只知道主仆的地位对立, 才没让主讲者弄得灰头土脸. 哎,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大师们都喜欢小孩子了, 因为天真的人才不会越发问出"好的来了". 现在还有翠缕这样的好学生好孩子吗?噫, 微斯人, 我这样的大师与谁归? 
    这样的批评也许有点刻薄, 对照史湘云的处境却值得我们偷笑. 事物的对立和阴阳实在不好解释, 翠缕这个丫头又没有读过书,怎能不让我们读过一肚子混帐话的史湘云手忙脚乱? 也许主仆的关系实在太过简单, 应该改为师生关系才显得妥当, 紧箍罩一带, 岂不省事多了?哪还容得你扭脸?或者罚你先在门口跪那么三天几夜的,我看看你还别扭不? 这又扯远了, 我们还是看看精彩假话的精彩之处吧. 
    事情的起因在于花花草草.史湘云的意思本来很简单, 人的生存和花草一样需要合适的环境, 这也无需引经据典吧.但是翠缕抬的杠也很简单, 要说说事物的特性. 但是这一抬杠就需要引经据典了, 也因此引出了精彩的假话.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中国古代文化不喜欢讲特性也不允许讲特性, 只听一个人的话总比婆婆太多简单吧. 皇帝说三教合一了, 那就证明三教合一的正确吧, 皇帝说儒道佛全在于劝人行善, 那就抄抄太上感应篇吧.(此皇帝是宋真宗,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宋史). 这个假话确实精彩,精彩当然在于翠缕被糊涂死了. 各位网友, 话可以分为好多种: 情话让人醉, 痴话让人哭,傻话让人笑, 蠢话让人睡, 能让人糊涂的则叫作精彩. 我要是学学脂砚, 恐怕也得在侧批一个:我也被糊涂死了.我为什么糊涂?这问题好象有点怪. 也许我应该这样问:众位看官, 我真得糊涂死了, 哪位不糊涂的是否能给我讲讲到底何为阴何为阳? 阴阳到底是二字还是一个字? 当然我后来也终于明白了, 所谓阴阳其实就是成败!
    所以本质来说, 史湘云的假话和贾雨村的假话是一致的, 不过由于冷子兴的出现才勉强使得史湘云的妙论屈居精彩假话第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