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多情的少男少女,眼中只有宝玉、黛玉二人的纯洁感情,似乎两人是仅仅为情感而生存、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人物。实际上,不管是不愿仕途闻达的宝哥哥,还是见花落泪、见月伤心的林妹妹,离开金钱一天也活不下去。且金钱是他们俩最初得以无障碍亲近、最后又不得已分手的决定因素。 所谓“木石前盟”,我以为不仅指宝、黛二人相爱至深,还应该包含着当初贾家和林家有某种契约。——其实在那个年代,男女的婚姻结合,感情是最不用考虑的因素。不论是宝玉、黛玉自己,还是贾母、凤姐等人,当初几乎都认可宝、黛将成为夫妻,这决不是贾府的人有现代人这样开明,认为感情是婚姻的基础。而是有某种远远超过感情的因素在里面,决定着当初人们认为宝玉娶黛玉理所当然。后来贾府出现重大变故,为了家族更大的利益,才有宝钗代替黛玉嫁给宝玉的结局。 这个原因我认为就是林家的财产全部归了贾府。这一财产的转移是林如海临死前同意的,但条件不仅仅是贾府将黛玉养大成人,还包括答应黛玉最终成为林家的媳妇。 有人也许认为宝玉、黛玉的情感参杂金钱的因素,似乎亵渎了两人的情感。我认为正相反,因为有贾、林两家的财产混同,开始贾府长辈才默许甚至鼓励两人情感的自由发展,——否则的话,钟鸣鼎食的贾府,怎能允许两个青春期男女那样接近?毕竟男女大防的礼法不可能对贾府不起作用,何况宝玉有贾政这样一个道学楷模般的父亲。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林如海有没有遗产?遗产有多少。 林如海不可能是海瑞那样死的时候连棺材钱也没有的穷官。我此说不是在断定林如海贪污。首先是他担任的公职是巡盐御史。这个职位多么重要不用我啰嗦了,明清两代管盐的官员是公认的肥差,而钦点巡查天下盐政的官员,其含金量有多大?这样的职务,不用特别贪得无厌,只要遵循当时官场的“潜规则”,按场面通行的规矩收点炭敬、冰敬、节敬、生日庆贺等等常例钱,积年下来就是个叫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这样的常例钱,林如海可以不要么?我认为不可以,连常例钱都不要的官员是海瑞这样凤毛麟角的异类,如果林如海这样做他就不可能在这样要害位置上坐稳,因为他不收下面盐官、盐商的钱等于得罪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阶层。他能推荐一个“貌似有才、性实狡猾”而被参革的贾雨村给贾府,从而重新起复,可见他深谙官场那一套。曹雪芹学富五车,非得给林如海安这么一个和钱打交道的官职,而不是礼部那些穷官,也许是有所暗示:林家有钱。 林如海长期占据巡盐御史这个肥差只是林家有钱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林家四代为侯,到了林如海这一辈,没了侯位,然而由科甲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这祖荫和功名系于如海一身,在那个时代便是强强联合。五等爵位中,贾府从宁、荣二公开始,到宝玉这一辈是第四代,公只比侯高一等。因此可以说林府不见得比贾府差到哪里。还有一个因素要考虑,林家人丁不兴旺,到林如海这里是几代单传。——这说明几代都没有析分过家产,不像贾家那样人员众多,日常支出繁重。 五代的家产都归林如海所有,这份产业比贾史王薛任何一家都不会逊色。这份家产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累代置办的房屋、田地,另外则是金银珠宝等等。 说林如海的遗产几乎都归了贾府,决不是我无端的猜测,很多朋友都有和我类似的看法。现在需要分析的是,这部分钱财如何合法地由“林”变成“贾”,这需要克服许多技术上的障碍。 林如海死了,按照当时的一般原则,这笔巨大的遗产归谁继承? 林如海属于绝户,绝户指家无男子承继。帝制时代,女儿虽然没有和儿子同等的继承权。但据唐《丧葬令》规定:“绝户”之家,在室女可分得财产之一半,作为自己的嫁妆费用。南宋的绝户财产继承的办法是:绝户立继承人有两种方式。凡“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称“立继”。凡“夫妻俱亡”,立继从其尊长亲属,称为“命继”。继子与绝户之女均享有继承权,在室女享有3/4的财产继承权,继子享有1/4的财产继承权。只有出嫁女的(巳婚女),出嫁女享有1/3的财产继承权,继子享有1/3,另外的1/3收为官府所有。 这种传统,到了明清两代如何变故?尽管明清两代女性的财产继承权不如两宋,但黛玉按当时的习惯法应当还能分到相当多的遗产。——因为黛玉是不折不扣的在室女。 那么贾府要完全处置林家遗产,最重要的便是取得黛玉的监护权,并阻止林家宗族为林如海立嗣。 林如海有没有可能从宗族侄儿辈中过继一个继嗣?第五十七回中,紫鹃试探宝玉,谎称黛玉要被林家接回苏州,宝玉不相信,紫鹃说:“你太看小了人!你们贾家独是大族,人口多的,除了你家,别人只得一父一母,房族中真个再无人了不成?”紫鹃的这番瞎编也不是一点根据没有。 林如海立嗣最好的时机自己的儿子死去后,决意不再娶继室的时候,最后的时机则是病重中。——此时林如海要过继族中侄子辈继嗣,贾府几乎没有理由阻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侯门之后的林如海为什么主动放弃立嗣呢?——要想给他承接香火的林家人恐怕挤破头了。那么只有一种解释:——贾府用某种承诺打消了林如海的这个念头。 我们知道,林如海夫妇十分痛爱这个宝贝女儿,他若过继同族侄子辈的话,必须冒很大的风险:林黛玉既然有了兄弟,就没有理由去外祖母家寄养。而和所谓的过继兄弟一起生活,她的权益是否得到保护是个未知数,比如生活资料、精神自由度、出嫁的嫁妆等等,一个弱女子很难主张自己的权利。如果贾府提出由外婆当监护人怎样呢?——当然当时还没有“监护人”这个词,但意思差不多。按照现在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未成年人无父母者,祖父母、外族父母便是当然的继承人。而在那时的宗法社会,外姓人做监护是很难的,除非父母临死前有“托孤”的意思。 可以大胆的想象,贾府正是利用林如海对黛玉未来的担心,以保护黛玉这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最大的理由,运用了软、硬两手,晓之以情、动之以礼,打消了林如海在本族立嗣的想法。可以再一步猜测,当时林如海临死前和贾府关于林家财产处置有了相当详细的约定,如林家财产随黛玉一起归于贾府,实质上是给黛玉的嫁妆,必须保证宝玉娶黛玉。——两人年龄相仿,贾敏死后黛玉去贾府寄养的几年中,又和宝玉情感甚笃,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甚至不排除,答应宝玉和黛玉若有几个儿子,有一个改姓林,承继香火。——除了女婿改姓入赘外,这也是明清时代女儿继承父母遗产的一种方式。 有了这种允诺,林如海才能放心地归西。有了林如海本人的表示,再加上贾府的权势,就算林家族中有谁对林如海遗产处置方式有看法,也无可奈何。 将遗产和婚姻捆绑在一起,作为女婿,林如海可能认为贾府必不能负黛玉,没有必要订立书面契约——这种允诺不但很难付诸文字,也不好意思明明白白向公众宣布,几乎是个基于彼此信任的良心契约。 林如海病重时, “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交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帖。”贾琏可是荣府男丁中第一主事的人,是重量级的。可见贾府当时已做好接收孤女的考虑。——当然不能说贾母就是爱财,她疼自己的外孙女是自然的,愿意收留这个孤女也是出于亲情。但是这和贾府就此将林家财产据为己有并不矛盾。而且当时贾母等人认可黛玉作为宝玉将来的妻子也是真实的想法。 请注意,林如海死了后,贾琏和黛玉护送林如海的灵柩回苏州。此时贾府正为秦可卿办风光大葬,在如此忙碌的时候,贾琏特意派跟班昭儿千里迢迢回贾府,是为了“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贾琏离开贾府时,已交待“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帖”,以贾府、林府这样的人家,还用得着回家取大毛衣服么?请示老太太有关如何处置林府财产是真,带衣服是托词。而王熙凤当着众人来不及细问贾琏,晚上单独见昭儿,有不要勾引他寻花问柳这类做妻子常有的叮嘱,恐怕有更隐秘的事情需要转告贾琏。——就是在吞并林家财产的运作中,如何想办法做点手脚,给自己的小金库多弄点钱财。 黛玉葬父后再次进贾府,在宝玉的眼里:“越发出落得超逸了”。固然一则因为父亲死后,突然懂事多了,还有个原因,应该是聪慧的黛玉,尽管年纪不大,但隐隐知道自家的钱归了外婆家和自己与宝玉有某种关系。这好像是一个怀春的少女心里藏着个大秘密,因此和宝玉在一起,反不如离开前那般无拘无束了。 林家财产归贾府和“木石前盟”之间的关联,贾琏夫妇最清楚,所以昭儿回来报林如海病逝的消息后,熙凤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这个“住长”绝不仅仅是将黛玉养几年后嫁出去,这样叫什么“长”?姑娘在自己娘家也只能叫暂住,出嫁才曰“归”,找到归宿了。熙凤此语说明她已经知道林家财产归贾府的重要条件是:黛玉成为贾家人。贾琏回来后,王熙凤在“房内无外人”时,又是“笑道:‘国舅老爷大喜。’”明面上似乎指贾元春封了贤德妃,可成色最足的国舅应当是宝玉呀,贾琏有什么大喜的?真正的喜则是在处理林家财产中,琏、凤夫妇实现了预定目标,大赚了一笔。 此后,王熙凤数次和林黛玉开玩笑,说什么用了我家的东西,就是我家的人之类的话,而黛玉假装恼怒,说哪样这样当嫂子的。两人心照不宣。按理说,王熙凤和宝钗是表姐妹,在宝玉的婚事上面,她应该一开始就站在王夫人和贾元妃的立场上,属意宝钗。可前几十回她一直表露出黛玉应嫁给宝玉的意思。这和贾琏经手林家财产转移、代替贾府允诺宝、黛婚事分不开的。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贾府的变故,“木石前盟”越来越脆弱了,原来看上去板上钉钉的事情好像危机重重。黛玉这种带着巨额财产的“寄人篱下”更为难受。如果完全是一无所有的投亲靠友,那就低姿态吧,反正是仰人鼻息。可那份家产养自己十辈子都有余,一下给了外婆家。如果黛玉是个俗气的人,她倒可以没事张扬一下,我可不是来吃白食的,贾府里有我家的钱,反而不很痛苦。问题是至洁至纯的黛玉不愿意提这些事,如果提这些事,那就等于将金钱和自己与宝哥哥的感情连在一起,有了铜臭味。而把感情看得高于一切的黛玉,显然更愿意相信,自己和宝哥哥是因为心心相印才走到一起。可她父亲留下的巨额遗产,确实又存在呀,父亲也有过用这份钱换一份婚约的考虑在里头,她又不能将这些完全忘却。 这个套要彻底解开,只有林妹妹成为宝二奶奶。可是结局竟然是那样的。混同在贾府的林家财产,都完蛋了。连疼爱黛玉的贾母,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也决定让宝贝孙子娶皇商的女儿薛宝钗。而这时张罗婚事的,正是最了解林家财产转移内幕的王熙凤。 黛玉焚稿断情、伤心而死后,贾母最痛心的话是:“是我弄坏了他了。但只是这个丫头忒傻气。”还有“并不是我不想来送你”云云,尽管是高续写,但这段得曹公真旨。贾母后悔“弄坏了”黛玉,看起来指宠坏了她,实则是后悔当时因为有对林如海的允诺,而允许两人的情感自由发展,搞得最终这种凄惨的结局。不愿最终去看一眼含恨而死的黛玉,说是宝玉更亲,扯淡,离开宝玉一会宝玉就会死掉?宝玉的病是老太太能治好的。说白了老太太内疚,她不敢见黛玉。如果仅仅是因为黛玉个人爱不能得到,贾府不需要背道义上的债。 因为他们曾经用一种宝、黛成婚的诺言,使林如海宁愿不继嗣,而将财与人一起托给贾府,而今人财俱亡,贾府当年派贾琏去苏州所做的一切,在看起来似乎像个精心策划的骗局。——这对出自名门的一品诰命史太君来说,是最大的羞辱。黛玉的死让贾府的人,有至死也难忘的负罪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