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这批文章很久了,由于本人性懒,因此迟迟没有下笔,又恐人愚笔拙,如不能清晰表达出个人观点,反辱了心中的红楼女儿,遭到砖拍。只好时常上来遛遛,看到各位姐姐妹妹阿姨兄弟著作连连,甚是惭愧。近日看到有些帖子及回复实在按捺不住,于是想从黛玉和众姐妹的关系来谈谈我对她及宝钗、袭人等的一些看法,一吐为快,如有不当之处,万望指教。
常常有人说,黛玉尖酸刻薄爱耍小性儿。对此我不能苟同。辩证法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对待黛玉和宝钗,却有太多人过于主观,以致拥钗拥黛吵得不可开交。余以为大观园里的姐妹和黛玉的关系都不错。甚至好过宝钗与其他姐妹的关系。 一、先说探春 为什么先说探春呢?因为前些天看到有人驳“却忆红楼夜半夜灯”阿姨的论述:黛玉是监管的最佳人选,撇开黛玉本身的素质不说,原因一为黛玉与李纨探春相处都亲热。所以先谈谈她和黛玉的关系。探春本身是一个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女孩,她虽然有些心机但不同于宝钗。我们可以看到,在书中有女孩子们聚会的情节,探春和黛玉是肯定少不了的,其他人倒是时常缺席。这至少说明,探黛二人兴趣相投,尤其在结诗社一事上,除了湘云、香菱,恐怕再无她人有这样的积极性了。有几处具体的情节:惜春奉贾母之命作画,有人说黛玉的尖酸刻薄又一次体现出来,说她讽刺惜春画技差。倒是在这一回,我看到了一个风趣、幽默的机灵鬼儿。就在宝钗大谈绘画炫耀自己的博学时,“黛玉拉着探春悄悄的道:‘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这些水缸、箱子来了。想必他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字也写上了。’我常常想象,如果当时我也在场,反映肯定和之前湘云一样:一头载到地上!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恨不得捏捏黛玉那如花似玉的脸蛋儿:真真这张利嘴!真是让人又气又爱!再听听探春的话:“宝姐姐,你还不拧她的嘴?你问问他编排你的话!”听得出一点儿对黛玉的不满吗?宝钗的回答倒是有意思“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细细品味探春和宝钗的话,你就会发现虽然二人都说黛玉嘴巴厉害,但二人的态度确是有着微妙的不同。 当然,探春和黛玉的关系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地方看到: 有人说了,探春不记得黛玉的生日,我个人以为,作者写探春的忘记是为了突出袭人的记得。看了这一段,我不会因为探春不记得黛玉的生日而不喜欢她,认为她和黛玉不合,但绝对会对袭人记得很牢恨得咬牙切齿。第六十二回,听听她怎么说的“就只不是咱家的人”。谁是咱家的人,谁不是?前面说了宝钗和贾母一天生日,难不成黛玉不是“咱家人”,宝钗倒是了?仅此一句,可见其人心思。探春说“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可见探春并非有意把黛玉当作“外人”。黛玉摆明了就是主子小姐,贾府上下都没异议,小小一个袭人,竟说出这种不分尊卑的话。可是聪明的作者回避了这个话题,在我看来他是相当维护袭人的。 黛玉打趣探春也不是一遭两遭的事。在第三十七回,结海棠社时,黛玉就拿她开涮,探春自称“蕉下客”,黛玉立马就说“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黛玉的思维敏捷总是让我叹服:宝钗放在现代社会一定是出色的公关小姐,黛玉在现代就必定是出类拔萃的脱口秀主持人了!看看现在的主持人个个江郎才尽的样子,咱们林妹妹可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劲。接着看探春的反映:“你别忙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众多姐妹中,探春单单为黛玉取名,还是极美的,又为“潇湘妃子”的出处、取名的原因作了一大通的解释,对黛玉打趣毫不介意的样子,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二人的亲厚? 又有人说了,探春要是和黛玉好,怎么在咏白海棠时,她没像宝玉一样支持黛玉夺魁呢?试想一下,一个优秀的人身边如果没有敢说真话,敢批评敢挑刺的“诤友”,他如何能始终服人呢?探春不算是黛玉的诤友,称得上诤友的也就紫鹃一人。黛玉平素为人虽有些“不饶人”,但绝对是就事论事,不会故意针对别人(宝钗另当别论,原因不同),也正是因为她胸怀坦荡,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探春和李纨坦率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恰恰体现了黛玉的虚怀若谷:不如别人就勇于承认。而不是像袭人说的“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受了委屈),不知又闹的这么样,哭的怎么样呢!”(说到袭人了,看来快忍不住了。我忍!) 有关探春和黛玉相处的细节还有不少,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二人确实关系很好。而关于探春与宝钗的细节描写,除了上述画画一回,最多的也就在李探钗三人管园子的时候了。但在那几回里,很难看出探春对宝钗有特别的情谊,倒是时时刻刻把她当作客人看待,共同议事只是例行公事,征求意见也难显真意。尤其后面园子里遭窃,宝钗急急搬出去,探春的话更是字字带刺,针针见血,哪里像是对一个姐姐说的话呢! 二、再说湘云 湘云是一个男女生都喜欢的角色。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贾府,“仍往黛玉房中安歇”,可见二人之前的接触是很多的,照理说关系应比宝钗亲密,但所有姐妹中,直接和黛玉发生矛盾的,也就湘云一人了。我们好几次看到湘云对黛玉嗤之以鼻的态度:“你敢挑宝姐姐的短促,就算你是好的。”至此,湘云似乎成了“拥钗派”的绝对主力,大有谁敢和宝姐姐过不去,就是和我湘云较劲之意!每每看到这里,我总是唏嘘不已:憨憨的云儿啊,宝姐姐是何等厉害的人物,哪里用得着你出马!可是,怎么感觉有点怪怪的,让我想到李逵和宋江:宋江需要李逵挥舞着板斧站在一旁保护吗? 在众人的眼中,湘云是个“爱淘气”的假小子。几次和黛玉发生冲突,我个人认为,皆因为她年龄小,天真率性,所谓“童言无忌”就是湘云说“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不喜欢黛玉的人说起原因不外乎几件事:说刘姥姥是“母蝗虫”,不尊重劳动人民;老是和宝玉闹别扭,折腾人;说话刻薄,老是针对宝姐姐,又冲送宫花的周瑞家的耍小姐脾气;整天哭哭啼啼,烦人等等。就说“戏子事件”吧,原本是湘云的不对。把一个贵族小姐和下贱的戏子相提并论,任谁都会生气。没错,湘云是嘴快,无心讽刺黛玉,但错了就是错了。大家细细看,黛玉的修养难道不好吗,她是当面驳湘云了还是拂袖而去了?都没有。我们不妨来谈谈原因。其一、贾母和众人都在,她需维系自己的形象;其二、知道湘云并非故意,只是年少莽撞;其三、个人认为最大原因是黛玉和湘云关系本来就很好(至少黛玉待湘云是真心的),既便湘云说错了话冒犯自己也只是她的无心之过。有人要驳了:黛玉不是和宝玉又闹了一场吗?看看原因吧:“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呢?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是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的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很明显黛玉生气不在湘云而是宝玉,宝玉呢,原本是好意,但好心作了坏事。 从黛玉的话中我们知道,黛玉也去过湘云那里。大家探讨一下:黛玉去湘云那里准备干嘛呢?去吵一架?去监视宝玉?那么大家认为黛玉有没有去宽慰湘云的可能呢?我觉得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我们首先把湘黛二人的关系放在好朋友的位置来看的话,事情的原委就是:湘云无心冒犯了黛玉,却没意识到其实是自己不对,宝玉使眼色提醒她,但是被湘云误解了,黛玉担心湘云不理解,所以宴会结束后悄悄去找湘云,准备宽慰她,谁知道宝玉捷足先登又说了那番话。湘云本来是与黛玉开玩笑,认为自己没错,且连湘云生气也是针对宝玉的“…看人家的鼻子眼睛(指宝玉),什么意思!……别人说他(指凤姐?),拿他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他。……”宝玉的解释反而是火上浇油,以致黛玉也生气了。如果宝玉没有使那个眼色,如果宝玉没有先黛玉找湘云,这场矛盾是不会如此激烈的。原因很简单:黛玉对于这个由凤姐引出、湘云挑明的玩笑话本来就没放在心上,认为她不过是在和自己顽。作者用笔虚虚实实,忽明忽暗,以致这回矛盾蒙蔽了很多读者的眼睛,以为是黛玉耍脾气。大家比对一下黛玉和湘云对宝玉说的话,虽然措辞都差不多,但明眼人看来,湘云绝对是小孩子一个。整件事,个人认为,错在湘云。但是后来湘云应该知道错了,因为紧接着,黛玉在宝玉房中看到那首偈,马上回房与湘云同看。试想一下,如果湘云与黛玉还在赌气,怎么肯继续住在她房中。这里我认为作者隐写了黛玉与湘云如何仍复如初的。再看第四十九回,贾母送给宝琴一件“金翠辉煌”的斗篷,明明是宝钗吃醋了,作者却借湘云的口说“恰有人真心是这样想呢。”(作者也相当维护宝钗,处处替她开解)。琥珀先指宝玉,钗湘说“他倒不是那这样的人”,又指黛玉,湘云就不作声了。以她不拘小节的性格,话到嘴边居然生生忍住了——前后叛若两人的态度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湘云这句话又是不经思考脱口而出,话刚出口她已意识到不妥了。如果不是认识到之前“戏子事件”的错误,湘云岂会不说“不是她还会有谁?”作者屈指可数的几个字,一个正在成熟的湘云就出现在读者面前了。 大多时候湘云与黛玉的观点相同、步调一致。湘云虽然晚熟可是一点不笨,真心假意她如何分辨不出?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湘云对事物的认知自然更深刻,以后不再见她对黛玉针锋相对了。了解了黛玉、理解了黛玉、认同了黛玉,自然不再有丝毫抵触情绪,有的只是彼此敬爱和同病相怜。 湘云对待宝钗的态度也就开始发生转变:第78回一向敬重宝钗的她也对宝钗的自顾离去有了微词:“可恨宝姐姐…”。遗憾中流露了对宝钗的不满。至此晚熟的湘云终于长成,湘黛二人的相知相惜也超越了其他姐妹,“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凄冷的中秋夜里,湘黛命运的暗示让人心凉如水。没有原著的后二三十回,我也能想象湘黛之后的默契和谐相处了。其实两人的默契在前面也有比较模糊的描述: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宝琴咏红梅花的“花”得到众人一致认可,“黛玉、湘云二人斟了一小杯酒,奇贺宝琴。宝钗笑道:‘…你们两个天天捉弄厌了我,如今又捉弄他来了’”。可见二人的配合也不止一次两次了。若不是心灵相通,哪儿来的默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