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奢摩他 毘鉢舍那 三摩钵提 禅那

(2019-11-13 06:44:01) 下一个

奢摩他:这个没有疑义,就是止观的止。

三摩缽提
(三摩缽提, 三摩钵提) 梵文的音譯。 猶三昧。
宋 蘇軾 《寶月大師塔銘》: “師於佛事雖若有為, 譬之農夫畦而種之, 待其自成, 不數數然也。 故余嘗以為修三摩缽提者。”
清 龔自珍 《釋二門三點同异》: “《楞嚴》有三摩缽提, 《圓覺》有三摩缽提, 《涅槃》改為毘婆舍那。 三摩缽提, 翻觀也;毘婆舍那, 翻觀幻也。”參見“ <<三昧>> ”。https://dic.academic.ru/dic.nsf/chi_big_enc/4269/%E4%B8%89%E6%91%A9%E7%BC%BD%E6%8F%90


一尘:此可知三摩钵提毘鉢舍那应基本同义,就是止观的观。

 

禅那梵語?????dhyāna巴利語???jhāna),又譯為馱那演那佛教術語,意譯為思惟修静慮,在佛教經論中,專指四種色界定。修行進入四種禪那的方法,為奢摩他毘鉢舍那止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6%AA%E9%82%A3

一尘:此处认为禅那即止观的结果,四种色界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e1to.html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条进入实相的路

世上本来没有“我”这个东西,所以,实际不存在“打掉我”这个说法。说“打掉我”,是为随顺那些认为“我”真实存在的人而言的。

 

“我”这个东西,就像你夜晚梦中出现的蛇,现在我们说去杀蛇,实际蛇并不真的存在,一旦你醒了就会发现这点非常明显。如果现在你醒了,让你再去杀昨晚梦中的蛇,那变得不可能,那蛇不存在!但如果你仍然还在梦中,让你去杀那条蛇是可以的,因为你真的以为它是存在的。

 

诸佛菩萨教我们去除蛇,种种方法都是导致我们觉醒的,觉醒来认识到本无蛇存在。有三种除蛇的方法,所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奢摩他属于定门,三摩钵提属于慧门,禅那是真如寂灭门。即,所谓修奢摩他即是修定,修三摩钵提即是修慧,修禅即是直取直用真如的修行。

 

譬如杀梦中蛇,如果你还在梦中,千真万确地以为蛇是真正存在的,诸佛菩萨不说服你蛇是不存在的,他随顺你说“哦,蛇是存在的”,然后他带领你一起去杀蛇,并教给你八万四千种捕蛇杀蛇之法,直到你认识到所杀的蛇并不存在,而杀蛇的行为也是一种超级的玩笑,这就是三摩钵提法。以幻除幻,就是三摩钵提。例如,我们用拜伦·凯蒂的“功课”去调查虚妄的念头,这也是三摩钵提法之一。它归属于这个法门。这是慧门。

 

什么是奢摩他法?就是:宴坐静室,直取静相,不被他转,觉动觉静,及至极静,突然所觉脱落,能觉不存。然后是一片纯粹意识之光,无能无所,譬如十五夜皎洁月光,又如晴朗日清新的太阳。在这种状态里,直验我无“我”,直见“我”生、“我”灭,直知“我”的虚妄性!我是一股虚妄的缘气,突然有了自主意识,跳出来指认四大合和之物为身为我,指认六尘投影之物为心为我!然后,由此起认,念念受熏,经百千万劫念的认同、强化等,最终使众生坚定有个真实自体的“我”存在!这种取静相,走定门,然后参破“我”的虚假性的方法,就是奢摩他。

 

真如寂灭门:不起幻,不除幻,不认幻,不灭幻,于一切物,观物是物,与自本体,不增不减,直接是如,这就是真如门。坐在那里,观察万物,如镜起像;随欲起言,如鼓自鸣;一切用动,本性不动。六界法尘掠过见闻觉知,如同树影掠过墙。如此安于本性,不自造作,即是禅那。

 

上述三法,随择一门,专注深入,皆可破众生坚固、以为实存的“我”!一旦我破,执著便破;执著若破,烦恼便灭。至此便可成就灭一切苦的“阿罗汉”果。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者于本体是一,分说是三。譬如一城,外在三路,方便出入。于城外见,似有三路,及入城内,三路合一,不见三数,乃至不见路相!八万四千法门亦复如是。禅宗四祖说,一切戒门、慧门、定门皆入心源,诚然是也。一切法是路,同一城是心。若能如是知,如是会,则得佛心髓。

 

于修行中,慧是向导,定是马车,真如自体是万法之王。一切修行者,乘此马车,依此向导,驶入法界。于此法界中,觉了幻我,息了幻想,灭了幻物,清净解脱,无上自在。三世一切佛,悉皆如是!十方修行者,依此三门,回到实相无相界,寂灭无为!

 

南无诸法实相!

-------------------------------------------------------------------

一尘:此文很好地阐释了禅那的另外一个含义,作为修行方法而不是结果的含义。此修法应该就是克里希那穆提,Eckhart Tolle等人使用的方法。

(也许还包括一行禅师,也可能就是常说的保持觉知法。因为保持觉知,就要有一个如如不动在那里。)

单修禅那与圆修的区别,还需思考: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附录: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ef42.html
辨析:三摩地、三摩钵底、禅那、毗婆舍那、奢摩他、禅、禅定

 

三摩地(定):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

三摩钵底:又译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意译为等至、正受或正定现前。指禅定时,身心经由定的势力所领受的平等安和之相。三摩钵底系指身心安和的状态,即三摩地的境界。

禅那: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

奢摩他(止):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禅定七名之一。即止息一切想念与思虑,而心归于专注一境之状态。

毗婆舍那(观):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禅: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禅定: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

定名七种: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本列举定之异名,共有七种:

(一)三摩呬多,梵语sama^hita,译为等引。等,即远离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保持平衡,乃身心俱安之状态;引,乃由自力引起(发生功德)之意,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等引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但不通于散位。

(二)三摩地、三昧,梵语sama^dhi,译为等持,又作正心行处。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即心平等摄持之意。通于定、散,但仅限于有心位,而不通于无心,为定之本体。

(三)三摩钵底,梵语sama^patti,译为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即已至身心平等之意。仅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不通于散位,为定之自相。

(四)驮那演那,梵语dhya^na,译为静虑,或以音略译作禅。谓澄神审虑,专思寂想,即镇静念虑(分别)之意,通于有心、无心、有漏、无漏,但限于色界之定,不通于无色定。

(五)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梵语cittaika^grata^,译为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意,为定之自性。

(六)奢摩他,梵语s/amatha,译为止、正受。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即离邪乱之想念,止心寂静之意,仅限于有心之净定。

(七)现法乐住,梵语dr!s!t!a-dharma-sukha-viha^ra。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即于现在世经由净定、无漏定等享受定之法乐,限于色界之四根本定。

奢摩他VS毗婆舍那

“止”即指精神统一而达无念无想的寂静状态,“观”指以智慧思惟观察某一特定的理趣或事物。在戒定慧三学之中,“止”属于定学的领域,“观”则为慧学所概括。三界的止观比重各有不同。色界四禅定是“观”慧胜,无色界四无色定以“止”为胜,欲界定则唯有“观”而无“止”。总而言之,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中,层次愈高,“观”的比重愈少,而“止”则逐渐加强,至无色界最上的非想非非想处定或灭尽定时,完全没有“观”(慧)的作用,而成无念无想的状态。在各级禅定之中,第四禅止观均等。佛即在止观均等的状态中,进入其成道或入灭的境界。

三摩地VS三摩钵底

有关三摩地(即等持)与三摩钵底的差别,《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二曾列举数说(大正27·821c):“有说等持一物为体,等至五蕴为体。有说等持一刹那,等至相续。有说诸等持即等至,有等至非等持,谓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有说亦有等持非等至,谓不定心相应等持。由此应作四句,有等至非等持,谓二无心定。有等持非等至,谓不定心相应等持。有等至亦等持,谓一切有心定。有非等至亦非等持,谓除前相。”

依《俱舍论光记》所载,三摩地通定散、通三性,唯有心平等,持心趣向于境;三摩钵底通有心定、无心定,唯在定不通于散。此外,《瑜伽师地论》卷十一(大正30·329a):“等至者,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八胜处三摩钵底、十遍处三摩钵底、四无色三摩钵底、无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瑜伽论略纂》卷五释云(大正43·67a):“三摩钵底通目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诸经论中就胜,唯说五现见等相应诸定,名为等至。”

三摩钵底的种类,若广说大乘藏所立有五百种,小乘所立有六十七种,而在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一中则仅略举境、众类、对治、随用、随引及由事等六种体类差别。《十地经论》卷五所载(大正26·158b):“三摩跋提者,五神通。”即约等至之用而释。

奢摩他VS三摩地

此外,一般常将“止”与“定”(即三摩地)视为同一者,然若据《瑜伽论略纂》卷五所说,则两者仍有其相异之处,即三摩地通于定、散,复通于染、净。奢摩他仅于定位中有,而于散心中则无;仅于净位中有,而于不净中则无;仅于“有心位”中有,而于“无心位”中则无。又通常将止、观二者并称为止观,谓摄持心念,归止一处,以防止神识飞扬散动,并遮止邪念妄想之生起,此称为止;若能进一步开启正智以观照诸法,则称为观。故知虽将二者并举为一词,然相形之下,前者(止)之意义偏向消极性、防遮性,后者(观)则具积极性、建设性之意义。

 

 

下面的内容是博主加上的。

定的种类,定在《光记》中举有三名。详细一点,即有七种名:

1、三摩地(等持):是持心识于平等,而转于一境之意。(或简写为三昧,或三摩提,普受通用)。

2、驮那演那:即(禅那,译为静虑)略称为禅,禅定,坐禅等禅。均基于此而来。总于色界定而名(旧译思惟修)。

3、三摩钵底(等至),依定力将身心至于平安之等,是专注之意很强(下面八等至,乃据此而得名)。

4、三摩四多(等引)。等,指身心的平等安静的状态,是引发此状态之谓。

5、奢摩他(止),指心寂止于一处的状态。

6、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心一境性),将心止于一境的状态,是定的自性。

7、现法乐住,对于四禅的根本定而名,谓住于现前的法乐,是依果而附名者。

一尘:两张图片看原链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