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慧律法师:《楞伽经》(一)01

(2016-09-13 05:09:39) 下一个

楞伽经(一)01

慧律法师主讲

 2012.07.15-2012.12.01

 义贯页数:序1-P:218

 请合掌(师领众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各位尊敬的法师,慈悲的护法居士大德,今天呢,是2012年7月15日,我们开新的课程叫做《楞伽经》。师父这个时候的心情是非常地轻松,非常地自然自在!也不是说像昨天的《楞严经》,有一点在赶功课,好像急着要送去火葬场有进度的限制。

 今天这个《楞伽经》总是有点缘起,在座诸位,这个《楞伽经》不是我要讲的,也不在我的生命的计划里面,我的生命的规划里面讲到《楞严经》为主。那这本《楞伽经》的因缘是怎么来的呢?大概在十几年前,有法师告诉我说他看了这《楞伽经》,始终不明其义,太难、太艰涩了!我说你讲对了,你确实有看。那么,在十五年前,有居士也拿到这《楞伽经》,也说;这个还是老居士、还是老参,他说,希望师父您慈悲,有因缘嘛,讲堂开个《楞伽经》,这个实在怎么看,都看不懂!这个又是一次种子的因缘。那么,徒弟都很困惑这本经,那好吧,就看因缘啰。

 因此,有空的时候,就把这些《楞伽经》的注解拿来翻一翻,也没有说一定要讲,那就拿来翻太虚大师的注解,不看,哎哟,这个太简单啦、太简略了!这样讲的话,初学佛法的,那听得懂?他的注解这么少。再来看月溪法师的,这个月溪法师的,一看啊,也差不多大同小异。哎呀,这个《楞伽经》,就是找不到一本好的版本跟教材,我所谓好的是指适应现代人的根器叫做好,不是说虚大师的注解不好,或者是月溪法师的注解不好,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你要找一个适合现代的人,要不然那么艰涩的经典,是不是?法师也说难,居士也说难,好!这就应验古德的一句话:二楞经中最难解。二楞:1.《楞严经》;2.《楞伽经》。这是诸经当中最难的。

 那么,有了这个因缘,师父有一天,人家寄来这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成观法师写的,我看了以后,大为赞叹,赞叹!这个来当作教材的话,讲的人内容也丰富,听的人才有个依据,也比较能够贯通,要找到一本好的教材不容易。那时候,也没有想到说我一定要讲《楞伽经》,本来我是要把《楞伽经》托付给徒弟的,就说我年岁大了,六十岁了嘛,对不对?交托付重任给徒弟,看看那个徒弟行啊,来讲这个《楞伽经》。后来也翻的话:嗯,这个讲堂,能全部解开《楞伽经》,只有一个就是我,这个看下去,没有人能解得开,太难了!

 那么,要讲《楞伽经》才前几个月的动念,因为要讲《楞严经》要讲完的时候,我想说,既然楞严跟楞伽都是这么难解,那么,为何不把它圆满的、圆满的把它两本最难解的统统讲解,是不是?想一想看我也不是明天就要死,还是有机会把它完成的。是不是?所以,又本着佛陀的大悲心,看到这群比丘,我十分赞叹,还有看到这群孩子这么的乖巧,就是你们这群孩子(师指台下大众,笑),我的孩子都是六七十岁、八十几岁,都这么乖巧。大家需要这个法,那干脆就是师父来讲。那如果换徒弟来讲,底下听的人就会想说,这个不知道讲得对不对,开始会有疑惑,会有疑惑。我来讲,知道师父不会讲错,你有这个信心。所以这个因缘,干脆楞严跟楞伽,在生命当中,就全部把它完成,就这个因缘。

 再来,这本《楞伽经》只有1180页左右,也不是很大本,在座诸位,你今天晚上回去的时候,把你那本《楞严经》的上册、下册,讲义的上册、下册,义贯的上册、下册,把它叠起来,你就知道那个有多厚啊,《楞严经》。可是,也是被可爱的师父讲完了,讲久就会完,这真的很辛苦!

 那么,这个《楞伽经》,在这个无意间无心插柳柳成荫,师父发了一个悲心,啊,算了,算了,我自己来讲好了,把这本讲完再来好好的彻底的休息一下,总算生命有个阶段,一个告慰、一个安慰。

 听经是在享受,不是在拖命,这句话是很重要的观念。听经它是一种享受啊,不是一种拖着老命在过日子,听经闻法是在享受生命,不是在拖命,观念要搞得很清楚!今天你来了,听经闻法是为了要享受你这个生命,因为你的本质是喜悦的生命,那我们本质喜悦的生命没有开采出来的,我们过的都是如梦幻泡影的日子,始终抓不到生命的重点。所以,诸佛菩萨来示现人世间,就解决几个问题:

 一、解决无明的问题;

 二、解决烦恼的问题;

 三、解决生死的困惑的问题。

 要没有佛来示现的,你哪一个人有办法解决无明?你哪一个人有办法解决你内在的烦恼?真的!还没什么事,看到的统统烦恼。哪一个人有办法摆脱生死?释迦牟尼佛降世就是解决这三大问题,解决无明的问题,解决烦恼的问题,解决生死的问题。这样叫做佛法嘛,是不是?所以,当一个人没有听到佛法的时候,不了解生命的真相;可是,当他了解佛法的时候,会用生命去追求它。师父就是用生命来追求的。

 那么,听这个《楞伽经》,有一个重要的心态,重要的心态就是说,在上课的时候,我有听也好,没有听也好,然后他就去依赖,依赖我这本后面有注解嘛,后面有注解嘛,我就依靠后面的注解,这个叫做错误的心态,严重错误的心态。要怎么样才是一个健康的心态呢?师父在讲经的时候,那个弦外之音,言外的含义,课本上所没有的,听经的,它的重点,师父在讲,你要全神贯注,看师父到底在表达什么,然后,你回去再看注解,你就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得心应手,这样听经的心态是对的。

 有的人来听经,他很想听,听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哇!这怎么办呢?没有关系。任何的水果;诸位!记住师父的话,要吃到甜的水果,一定要经过酸涩的阶段;你要融通三藏,悟明心地,都必须经过艰涩、困难、困惑、困扰、难解,没有什么滋味。在座诸位!修学佛道是个勇敢的人,他就像上战场一样打死不退的,这个叫做菩提道上的勇士。

 有一种人呢,不够做勇士,今天来听一听,嗯,课本拿到了,听两句,听不懂,然后在菩提道上还没有走第一步、第二步,明天,tomorrow umbrella,明天我就不来啦。这个菩提道上不是一个勇者,是个弱者,是一个弱的人。诸位!听经闻法要听那个难的,你听不懂的,你才要听。要不然,讲简单的,很简单,明天开始统统讲故事,统统讲因果、故事,啊,这个你来听,这个写的经典,白话文,你自己看你都懂,还要法师来讲解,知道吗?

 听经闻法,就是要突破那个你不懂的地方,那么,你的心态就是健康的心态:我就是听不懂才要来听!那你的心态就对了。如果听懂,你就不必听了,要听什么,是不是这样?是不是啊?所以说听经闻法的心态变成非常的重要,非常的重要!听的时候要做笔记,Notebook,笔记簿,做笔记,强化自己的印象,虽然那是假相,会引起你内在的真如的思想,所以听经闻法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诸位!心态这么重要,如果你听了以后能够贯通,这个叫做入佛的正见。入佛的正见的人,就必定成佛。这本《楞伽经》,它是成佛的关键。它里面所讲的统统回归佛陀究竟的心法

 《楞伽经》,你知道吗?达摩大师来到汉地的时候,传的是哪一本经典?就是这一本《楞伽经》,《楞伽经》。但是这一本《楞伽经》,因为太艰涩、太难了,传到五组弘忍大师就开始改传《金刚经》。所以,这本中间大概消失了四、五百年,今天我们能够听到这本《楞伽经》,要感谢的就是苏东坡。苏东坡是很有名的啰,他就是接受佛印禅师的建议,他说你的毛笔写得这么漂亮,咱们中国人都喜欢珍藏墨宝,对不对?你来抄,大量来印、来抄,因此,用苏东坡的毛笔抄抄,抄下来,大家拿到这本珍藏,珍藏。中间也断了有一阵子,相当的久,后来才被人家发现,又开发出来,开发出来。

 自古以来写《楞伽经》的注解的非常的多,将近,有记录的,有记录,大藏经有记录的18种到20种注解,我去给它翻,要用那一种注解来讲给现代的人来听,几乎没有办法。经文也难,注解也看不太懂,一直到前几年才收到这一本《楞伽经》的《义贯》,从头到尾我给它看了三遍,看了一遍用七天的时间,彻底看,看了三遍,总共花了二十一天,然后,就拍案定夺,以后如果有因缘讲《楞伽经》,这本是堪为教材,堪为教材。这是经过师父缜密的思维,一直再三的过滤那一种版本适合来演讲。

 诸位!最后一个交代的,我们今天,离佛2500年的今天,非常的庆幸能听闻到《楞伽经》,这本经中间消失了四、五百年,没有人重视这本经,我们在这末法的今天,还有流通、流传这本《楞伽经》,那么,在此就非常地感恩成观大和尚的慈悲,他发了这个愿力,把他用最了不得的心,最诚心,想要利益末法众生的心,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心,把这本《楞伽经》把它重头、把它注解。其实以前我也有动过这个念头,这个《楞伽经》这么难,干脆我来给它做注解,我有这个念头,但是这个要做这个注解,要很多的版本,因为它翻译,译本有好几个版本的译本,还有注解角度都不太一样,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因此这个心态,有动过注解《楞伽经》的念头,但是,一直都没有付诸行动。一直到......拿到这一本,喔,那就写得很好,写得很好!我就省下来我这个想要注解《楞伽经》的这个愿力,成观法师替我完成了,非常好。看了三遍以后,觉得末世,在这个末法时期,能够有这个流通的版本,这么完整的义贯,还有为大众所容易接受,易读、易懂,那么这个是众生的福报,是众生的福报。

 那么,看这个经题,还不要翻过来,看到这个封面,这个封面,右下角写成观法师撰,他很谦虚,的意思就是有参考祖师大德的,他不敢写自己来写的,如果说成观法师著,著作......那么就是他自己写的。这里写的意思就是说有参考祖师大德的,不敢居功,他不敢居功。那么因为师父觉得这本书真的适合末法时期的人看,因此,我就把它印出来。

 诸位看经题,楞伽楞伽在今天的斯里兰卡以前叫做锡兰,斯里兰卡,兰卡,Lanka Lanka Lanka,就是我们今天的楞伽。楞伽是山名,也是城名,城墙的城,这个楞伽是在斯里兰卡的一个山,那么叫做楞伽山,楞伽山叫做极难至,很难到达的一座山,除非你有神通。佛跟大菩萨当然都有大神通,这个就毋庸置疑,没证阿罗汉果的,那你也没办法上去。那么大慧菩萨是他方菩萨,十地菩萨得意生身,能够畅游十方,无阻的意生身,畅通无阻,所以,楞伽山讲这本楞伽经,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有的模式,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要讲楞伽的思想,都在楞伽山。而且对圆顿大教所说的法,至圆的根器讲的,至顿的根器讲的,为上上根器讲的,上上根器讲的。

 阿跋多罗翻译成中文叫做无上,无上。就是法宝。《阿跋多罗宝》叫做无上宝的一本经典。

 整句贯穿起来,就是说:佛在今日的斯里兰卡的楞伽、极难至的楞伽山上,对于至圆、至顿、最上、上上根器的圆顿大教的菩萨所说的一本无上的宝,无上宝的一本经典,一本经典,叫做《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

 经题我们就简单,那么义贯就是义理的贯通、贯串。

 好!翻过来,第一页,前面就不看了,第一页。那么,找到好的教材,我们用最恭敬的心全力以赴好好听经,看看佛怎么样对十地菩萨的大慧开示。退一步想,退一步讲,我们在座诸位其实不是这本经典所对的根器,因为这本经典是对十地菩萨所讲的,但是我们要先结个法缘,法缘,结个法缘;有心于佛的究竟义的这些出家、在家,那么,这本可说是如虎添翼,因此这本《楞伽经义贯》对于一切,尤其是出家众特别的受益。那么在家居士呢,一些久参的老居士,比如说他学佛十年或者二十年,这本《楞伽经》就非常的好。那么这本经对初学佛法来讲有困难。

 诸位!这本《楞伽经》叫做大藏经总复习,它里面所有的名相,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要是从来没听过这些名相的,一下子来坐在这里,一无所知,所有的名相都很陌生。但是没关系,哪天会出一个像六祖这样子根器的人,是不是?一闻就千悟了,就顿悟了,所以我们也不能轻视初学佛法的人。换句话说,我们今天齐聚一堂来共同研读《楞伽经》,这就得修百千万亿劫,因为这本经典消失了四、五百年,又在今天又重复流通到这个世间,然后成观法师又把它写得这么的白话,不研读不看,可惜!

  [自序]

 第一页,[甲、缘起]

 [这部《楞伽经义贯》是我成观在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闭关时,后面两年期间,断续完成的。这部经自古来是公认很艰深很难读的,我在关房看这部经时,深觉字句很难懂,经义也很难显;]

 义就是义理,经典的义理,经典一定有含藏的义理。难显,为什么叫难显?难显的意思,就是根器因为不够,很难理解,所以这个难显不是绝对的难显。圆顿的话,那就很容易了,可是对这些根器不够的人就叫做很难显,因为字句太简单、太简略了,省略到看不懂,太省略了。

 [就发愿要把它注出来,让现代人能看得懂。本来打算将来注过其它几部经后,最后才注这一部性宗,]

 专谈本性的就是禅宗,性宗最高的经典,达摩祖师来传法,传给二祖,就是啊,跟二祖讲这本《楞伽经》跟汉地有缘,依此修行就能了生死,因此达摩大师离开后,就把这本经典《楞伽经》传给二祖。这部性宗(禅宗)

 [最高的经典,也是相宗所依的经典;]

 专门讲名相的,名相非常的多,相宗就是唯识宗,玄奘大师也是依据《楞伽经》里面来讲唯识学,有种种的依据,都是依据《楞伽经》,所以这本经典就变成禅宗最高经典,也是唯识宗所依的经典。

 在座诸位啊!你如果想做一个弘法的法师,唯识不懂你就很难发挥,因为你讲经需要用到名相,唯识的思想你不懂,你用起这个名相,你就很难得心应手。所以,师父开始就知道这个关键,我一开始就从唯识下手,就从唯识下手。(也是唯识相宗所依的经典)

 [但是看过两遍后,虽然作了很多笔记,有引用、也有注释、注解等,然而这些笔记遍满杂布在字里行间,看来很紊乱,不容易一目了然;于是在看第三遍时,便着手把它整理出来。整理了一阵子以后,忽然便想:这样整理很花时间,何不就把它写在稿纸上,注出来?于是就开始注解此经。因缘如是,乃属无心之造作;]

 跟我一样,我也是无心,在半年前,我还没有准备要讲这部经典,后来,希望生命得到一个究竟的完美圆满,那么,既然二楞经中最难解,《楞严经》跟《楞伽经》是诸经当中最难的,那么何以不把它在我这一辈子小小的愿力之下把它完成?我不敢说能够利益无量无边众生,因为我们统统贯通了,就是用一点时间跟大家研读研讨,也能够利益末法的众生,给他有一个佛的正见。因为今年的结夏安居的比丘也有二十多个,那么,我想说看在、站在这个角度,结夏安居嘛,总是做一些能够帮助比丘的事儿,就是讲经啰,因此,好吧,有这个念头,今天就付诸行动。我跟成观法师一样,也是属于无心的,没有心理准备的。

 [虽属无心,亦从最初发心而来。注解的时间,前后虽延续了两年之久,但全部的实际工作时间却大约只有半年左右。因此,我闭关的后半期,主要便是依此经而修:注经、解经、依解起行,期能解行相应。如此想来,却也甚合祖师咐嘱行人之意。]

 所以诸位要修行要有所本,要有所依据,不是盲修瞎练。

 [乙、楞伽经简介]

 [一、译本]

 [本经共有三种译本:(一)宋译:刘宋时,中天竺,]

 这个天竺就是印度。印度当时候分成五个区域,东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还有中天竺,印度当时分五个区域。那么五个区域,这里是中印度

 [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义译为功德贤)]

 求那跋陀罗翻译成中文叫做功德贤,既做了很多功德,又是一个贤能的圣者。

 [所译之《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亦称《四卷楞伽》,也就是本经,这是最早的译本。]

 在座诸位目前所看到的统统是这本,这本翻译本,统统翻译的。诸位!这个译经是很重要的,不能用错的,用错就会让后代的人会闹笑话的,比方说,我们英文讲的Love is eternal true,爱是永恒的真理,在这里必须用eternal true,你不能说Love is forever true,那么爱是永远的真理,那这个变成不搭轧,听,看起来是对的,forever true,true是真理。梵文我们不懂,举英文这个例子来讲。Love is forever true,爱是永远的真理,可是这句在西洋人听起来是不对的,是不是?这个就要正确的翻译。Love is eternal true,eternal永恒的,这个译本一个字就差很多啰。我举这个例子就是翻译的译本不是在开玩笑的。那是每一个用的,

 你知道吗?以前古时候记载,要译这个经典的时候,我们举这个《楞严经》来讲,是几百位通达三藏的高僧,印度的、还有汉传的,再来就是要文笔很利害的,汉地的文笔要译经的时候,动用到几千个法师,多少个通达三藏的法师。在座诸位,有译经典的时候,我看了一段非常的感动!就说在翻译成《楞严经》的时候,这一句有争议,有争议性,就是你这一派,你认为这一句要怎么翻译,这一派认为要怎么下笔,有所争议,这四个字而已,译场停十天,没办法下笔,这个下去就是千秋万世。你就知道,古时候的翻译那种谨慎跟态度,那股负责任到底的那种心,才四个字,对不对?现在人随便拿来拼凑一下,那不是,那四个字足以让译场,译经典的译场停十天,不能动,不能下笔。你可以知道,他们翻译这种谨慎跟负责任的态度,不是像现在人囫囵吞的简单的翻译一下。不行的!这一句翻译下去,有没有符合佛意,有没有跟梵本一模一样。再来,我要用的这个字,是不是适合汉传、汉地的人看,看得懂吗?

 我举这个例子,就告诉大家,古时候那个西域取经是冒着生命的,古时候那个译本,是动用国库的,几千位法师、三藏的法师,派的那些执笔的人,是全国类似状元的人去下笔,下这个汉译的语言。下笔,拍板定案,你记录下去,这句就是这个意思,大家统统没意见,没意见,就记录下去,然后执笔,汉传的,就执笔下去,下去以后,然后再念给大家听。念给大家听,大家有没有意见,没有意见,再接下去翻译,是如此的谨慎,如此的谨慎!可见!

 为什么师父讲要报两种人的恩?

 一、一定要报佛的恩,经典是佛讲的;

 二、一定要报祖师的恩。你没有祖师,你哪有办法呢?要不然,你拿梵本来看看,你哪一句看得懂?他没有翻译,你怎么看得懂?还动用到国库,我们就知道。

 讲这个例子就告诉诸位我们的心态。经典是要捧好的,我看,有一些人,可能是初学佛法的,他这个法宝是用挟的,用手拿这样子的,这在佛法里面来讲是不可以的,用一手拿是不可以的,除非你右手有拿东西,左手有拿东西。所有的经典都要捧在胸部以上,所有的经典放着,大乘经典统统要放在腰部以上,要不然,就这样拿(师拟捧经书在胸部以上),请,这样子。除非你有特殊的状况,比如说你要跌倒,拿一支雨伞,要不然就是要捧这样子。这对法恭敬的人,他就能够入道;对法不敬的人,他的心中就是没有法。因此,如果交代大家一个任务,所有的法师或所有的护法居士,你看到你那个旁边那个居士,或者怎么样,拿着经典,是用一只手拿的,除非他有特殊状况,否则你进来你就必须两手恭恭敬敬的请,是这样子的(师拟捧经书在胸部以上)。

 这个法,所以,为什么说敬佛敬法敬僧?其实就是尊重自己的灵魂,敬佛,就是尊敬你心中的觉性;敬法,就是尊敬你内在的智慧;敬僧,就是你心中拥有和合跟慈悲心。敬佛、敬法、敬僧,其实就是对自己的灵魂有所尊重跟交代。为什么师父一直讲要敬佛、敬法、敬僧?因为你的心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我本自具足佛法僧,我就坏了事相,对佛不恭敬;我心中有法,对法,法本又不恭敬;我心中有僧,因为我和合无诤就是僧,又对僧宝不恭敬,那么就变成理事不圆融。所以说对法恭敬的人,心中他就拥有真正的真理。

 因此在座诸位,从一个人学佛接触的态度,你都可以看到这个人法有没有入心,这个法有入心的人,看到三宝,那是最极恭敬的,因为他恭敬诚恳的相,就代表他的内心,知道吗?所以至诚恳切之人易入道。印光大师就讲得很清楚:修学佛道,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至诚恭敬,没有第二法,好好地念佛。为什么要至诚?为什么要恭敬?因为从至诚心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好!诸位再看下去,

 [(二)魏译:为元魏时,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所译之《入楞伽经》,十卷。

 (三)唐译:由唐时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所译之〈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以上三种译本《大藏经》中都有收;最近大乘精舍出了一本《楞伽经会译》,即是把三种译本分段并列,很有参考价值,不过其中魏译及唐译部分,与大藏经中的文字,有些地方颇有出入。]

 诸位!你们一定要认识一下大藏经。这个大藏经简单认识一下,就是由各个朝代,各个不同的朝代,有的是皇宫贵族,有的是高僧大德提倡的,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大藏经,唐、宋、元、明、清都有。所以现在看到的什么乾隆大藏经、什么龙藏,还有什么中华大藏经等等,卍字续藏、大藏经,大同小异。但是有时候内容有一些出入,因为每一个人编排大藏经的人,目标不一样。像中华大藏经的话,我的目标订在大般若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因此一开始就把大般经就编列,哇!从头看就是《大般若经》。那有的人编这个大藏经不一定从《大般若经》下手,所以每一个朝代编的大藏经的篇幅,像中华大藏经有时候编到三百册,有的人认为里面太多繁琐,有的二百册、有的一百册,统统有,有的节录。那么这个大藏经,因为朝代的不同,所以翻译的译本,或者节录里面的篇幅,在流通过程当中,有时候抄写,以前没有印刷术,没有照相制版,对不对?如果你在抄写的时候,一打个盹漏掉一个字,或者不同的版本拿来穿凿附会,就变成说因为年代久远出了一些状况,对不对?

 你看《无量寿经》,我们台湾都是用康僧铠的,所以《无量寿经》也好几本译经,译本。玄奘大师翻译的《弥陀经》,是讲到十方,那么鸠摩罗什翻译的呢?他就翻译成东、南、西、北、上、下就好,不要搞得那么复杂。所以我们现在都是用鸠摩罗什翻译的比较多。因此来到汉传汉地,每一个朝代都会编这个大藏经。那么这个大藏经,随个人当时的嗜好或者是能力,所编的大藏经变成册数都不太一样,因此到我们今天来看有些困难。

 《大藏经》总共分几个重点:1.叫做经部;2.叫做律部;3.叫做论部。论部,比如说《成唯识论》、《摄大乘论》、《观所缘缘论》,或者《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或者是种种的这个论。经部、律部、论部,再来,经疏部,疏,就是注解的意思。经,解释经典的经疏部;解释律藏的,律学的,叫做律疏部,就是对戒律解释的,佛有讲,然后对注解下注,对佛讲的戒律下注解的叫做律疏部;再来就是论疏部,论,对论下注解的叫做论疏部。接下来,一个叫做密教部,咒语、手印,坛场的布置,佛像,种种密法的摆设,这个跟密教的传承那么都有关系,都收在密教部、密藏部。那么,最后一种叫做非经、非律、非论,也不是经疏部、律疏部、论疏部,叫做杂藏部,最后一种叫做杂,杂就是没办法归类,没办法归类的叫做杂藏部。

 那么,现在有的人,把净土宗的集中起来又叫做净土大藏经,但,其实在这个,这只是一个名相,自古以来,没有人用这样子的方式,把净土宗把它集合起来,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净土大藏经。但是自古以来没有人这样做,那近代的人,有人把净土集合起来,又给他一个名字叫净土大藏经,这个不在传统大藏经的名词里面,是后来的人给它一个名相。所以对大藏经大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在座诸位,这个大藏经要以师父的程度来讲,要看一遍,要五年的时间,要五年的时间;依你们的程度来看,那就不知道要看多久才能看一部大藏经,我们就不晓得。所以要阅读大藏经,有的人是选择的看,有的人是没有分别心的看。选择的看,比如我要从律部看,我要从经部看,或者是说我选择看,选择看,我对般若思想,我比较有兴趣,就从《大般若经》看。所以每一个人兴趣不一样,或者我对密教的特别有兴趣,我对中阴身特别有兴趣。中阴身特别有兴趣,那么有显教讲的中阴身,密教讲的中阴身就比较多,有兴趣就研读密教的。因此每一个人对大藏经的选择性不一样。那么有一种阅读大藏经不分别,从头到尾都是这样看。但是看大藏经有一个困难的地方,就是它都一直重复,比如说你看《阿含部》,佛在这里讲五蕴皆空,一直翻,翻,翻到四阿含,《阿含经》里面再翻过第二页还是讲,几乎一模一样,再翻过第十页还是讲,走到哪边,哪边只是时间空间不一样而已,几乎内容一模一样,所以在汉传汉地的人就觉得很繁琐,因此就归纳《阿含经》讲的,就是不净、苦、空、无常、无我,就是归纳起来,知道吧?所以我们今天所讲的不净、苦、空、无常、无我,就是把《阿含经》的菁华、精要列出来,那你就等同把《阿含经》看完了,现在的人好简。这个讲到大藏经这个问题。

    师父为了讲这个颇有出入,会lost掉。诸位啊,像如果我传到一千年后的慧律法师也会不一样,会不一样,因为我们以前出国,那个导游写身高多少,把我写一米七四,事实上我的身高一五七点五,四舍五入刚好一五八。如果那几天喝水喝高一点的,稍微挺胸一六○左右;那几天如果老化很严重,缩下来,大概一五八。结果,那个导游给我写一七四,传,传,传到一千年后,人家不认识慧律法师,啊,一千年后,写《慧律传》的时候,人高马大,结果,搞乌龙,跟事实刚好相反,是不是?不是人高马大,是袖珍可爱。所以我举这个例子,就是因为代代相传,它就有一些误传,神话出现,神话出现,是不是?在一千年后,说不定它的记录,这个慧律法师,听说一楼一下子一跃可以到五楼,结果是坐电梯,他没有讲(师笑),搞错啦!他就加上一些神话,所以这个神话部分不重要,真理部分,加一些神奇的、古怪的,人家才要看。但是,我们是这么平凡的来过日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