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

,写我真情,写我本意。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留下一点痕迹供后代们借鉴,让他们了解,原来我们这一代是怎样地生活,怎样地思想。
正文

\'寄生虫“与”小丑“

(2020-02-19 16:14:23) 下一个

“寄生虫”与“小丑”        穆迅

 

前些天看了两部电影:一部“寄生虫”,一部“小丑”。他们的主题相同,都是反映下层小人物被社会的挤压以及他们不甘现状的燥动。但由于作品出自于不同国度,电影的风格、诉求大相径庭。说不出哪一部更好,只有我个人的偏好。

先说“寄生虫”。韩国片子我一向兴趣缺缺,几乎没有入眼的。倒不是小瞧了韩流粉丝们,是它不对我胃口。我对韩片评价就俩字:直白。无论大到剧情,小到细节,真是直的不转弯。就拿“寄生虫”来说,一家子骗人布局都是齐步走,整齐划一。骗人套路也是“GPS”导航一条路走到黑。哪怕半路杀出另一伙寄生虫来,依然邪恶的统一,无一叛徒,真干净。假如这故事交给我们炎黄子孙写,哪里有这么简单?夫妻、孩子,代沟啊,六零后和九零后怎会一样呢?就是目标一致,骗人的手段也应该各领风骚嘛。给个“GPS”,九零后一定故意走岔道,要你重新安排另一条套路来。那半路杀出来的寄生虫们按我们的规矩会有一位良心发现,弃恶从善嘀。所以,中国的寄生虫故事肯定复杂的多,绕弯的多。

“寄生虫”的编剧我愿意给他一个赞,看到一半,我几乎要关掉电视机,不想剧情却异峰突起,豪宅里居然还有另一家地下寄生虫!这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十分精彩。它勾引我兴致勃勃看到尾。不过总的感觉我看“寄生虫”是站在圈儿外看热闹,没有代入感。

“小丑”不一样了。它给我的是心灵的震撼。小丑一次次地被羞辱,被挤压,精神一紧张就止不住狂笑。这种笑中失控的近乎病态悲情感染了观众。导演成功地将角色与观众拉到一起共呼吸。因为我们似乎在自己的生活中曾品尝过这类的滋味。虽然我不喜欢电影过度暴力与血腥,但我不得不承认它在把控观众、角色的情绪上十分到位。剧情发展流畅,感情爆发恰到好处。电影结尾的众小丑暴动虽然不合情理,但剧情发展到此时,要将感情完全迸发出来似乎没有比暴动更合适的了。我喜欢小丑的故事,尽管它对比现实和“寄生虫”一样有一定距离。可是它比“寄生虫”更贴近生活。

对于下层人的结局两部电影给了不同的药方。“寄生虫”鞭笞下层人的丑陋,让他们自相残杀。而“小丑”却同情下层人,鼓动他们用暴力回击。孰是孰非,我不评论。反正我都不认同。

说一条我自编的段子:去电影院看电影,通常有两个结果,1买票进去。2没买票就进不去。韩国人就是这样认为。中国人呢?我的想象力贫乏,主意只有几种,1买票,2与检票员套近乎,最好认识她的闺蜜或亲戚等,没准儿能网开一面,3三个人买两张票,进去两人,再出来一人带出两张票说是上厕所,然后第三人也能凭票入场。4想办法复制入场卷,等等。至于洋人,和韩国人一样简单。不过仅多一条:没票硬闯,谁拦着揍谁。

2020/2/20 于奥克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