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

,写我真情,写我本意。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留下一点痕迹供后代们借鉴,让他们了解,原来我们这一代是怎样地生活,怎样地思想。
正文

打动人心的“不怎么样”电影----评电影“芳华”

(2017-12-31 19:55:25) 下一个

看完电影“芳华”后,一时竟无语。说她空前佳作,似乎有点儿心虚。说她平庸一般,又十分不情愿。多少她在一些情节上拨动了我的心弦。换句话说,从理性上我不能说她是个完美作品,而从感性上我又不能说她是个失败作品。说实在,孰是孰非随他去了,人们在体验一件艺术作品时往往是凭感性的,你说呢?

“芳华”的“硬伤”是缺少观众习惯的连贯剧情。整部电影是用看似分散的小故事拼接而成。主人公们的心理情绪线性不清晰。是创作人员的有意为之,还是那把无形的剪刀作祟?不得而知。反正小故事拍的细腻感人,总体却是吞吞吐吐,欲语还休。

有人说“芳华”是冯小刚、严歌苓等人对昔日文工团情结的祭拜。他们不在乎别人如何,只在乎自己的感情宣泄。结果是他们那一代人看得热泪盈眶,而别人却是雾里看花。我想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用不着解释,一个画面,一个场景,他会自动植入本人的经历与戏里的人物共振,就是剧情缺了点儿什么他们也会自圆其说。那个时代的命运是五味杂陈,一旦被钩出来真个叫心潮澎拜,你堵都堵不住。我也是剧团出身,银幕中的那些小故事几乎都能对号入座。也许这就是不叫好的“芳华”票房持续高升的原因吧。

电影里的小故事看得出作者有厚厚的生活底子,没有杜撰的矫揉造作。这是冯小刚、严歌苓曾混迹于文工团的本钱。笔下、镜头中的段子信手拈来,细至入微,动人动情。冯、严的自信反映到电影里人们看到的是活灵活现的人。没有“典型”,没有“应该”,有的是敢于直视习惯了的形象后背的真实。即便是刘峰、何小萍也有精神崩溃,情不自禁的“傻事”。我想说,这就是生活,真实的生活,生活不仅是光鲜的,她还包含有撕心的创伤。即便如此,人们一旦在回忆的百宝箱里翻出这样的往事时,仍然会珍惜并怀念它。

不过拍自己熟悉的生活故事也有一难点,即以为谁都明白的事不必啰嗦,不料观众却偏偏较劲儿,咋啦?说谁呢?你再把故事切成一段一段卖给观众,难得圈外的观众不犯傻。

1942”是冯小刚佳作,我看得惊心动魄,票房却出人意料兵败滑铁卢。而“芳华”不是冯小刚的完美作品,但诡异的是反响却出奇的热。私下七嘴八舌,网上评论连篇累牍,大有欲罢不能之势。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1942”发片时的背景是严肃题材多于娱乐题材。电影院的主力军——青年观众早已厌倦了沉重的正电影。希望尝一些轻松口味的作品。结果郭敬明打败了冯小刚,而且还很惨。如今大家一窝蜂地生产娱乐片,即便是正片也是非抗日即古装,保险系数抬得高高的。“芳华”却出污泥而不染,擦着敏感现实转了一圈。虽无正面交锋,已是万红丛中一点绿。这点儿难得的小小逆潮流不吸引眼球倒是怪了。真的为电影界担心,以后还怎么拍啊。

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有时一件艺术作品非常完美,几乎挑不出一点儿毛病来,谁都不能说不好。可就是感动之心荡漾不起来。而另一件艺术品略显粗糙,毛病或多或少能挑出一些。可恰恰是这个“粗糙”品激得你血脉喷张,睡不着觉。你选哪个?我是会将票投给后者。

因为,有时“粗糙”的艺术品反而更有魅力。

                       2017/12/31 于奥克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zd3y 回复 悄悄话 平心而论, 1942 拍的比《芳华》 精彩多了。
zd3y 回复 悄悄话 平心而论, 1942 拍的比《芳华》 精彩多了。
JDOP23216 回复 悄悄话 沒完没了评“芳华”,很不一般. 很丰富. “芳华” 一部电影, 讲述一个过去一群年轻人的故事, 較为真实,不是” 三生三世, 不是“米月傳”. 可是我不喜欢, 不喜欢那个年代的芳华, 希望不要再将那样的 ‘芳华’ 再恩施给我们的下一代了. 不要再和 我们的’同志加兄弟’ 们打仗了,地球上的资源是全人类的,和谐共享 不好吗?
silverbug 回复 悄悄话 分析得好专业。 电影挺感人的, 感觉很真实。
cng 回复 悄悄话 “芳华”的“硬伤”是缺少观众习惯的连贯剧情”
同意,但未必是硬伤。三年前的名片boyhood, 也有这个特点。
五湖以北 回复 悄悄话 WXC最好的评论。电影有不少动人之处,但有些地方该多的沒了,战争场面太长,电影太散
五湖以北 回复 悄悄话 WXC最好的评论。电影有不少动人之处,但有些地方该多的沒了,战争场面太长,电影太散
鸽哨 回复 悄悄话 在无数的芳华评论中,这一篇最中肯,切中要点,好文!
世事沧桑 回复 悄悄话 真正的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