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启示录
李安很中国,为人处事低调,在镜头面前显得谦虚、甚至腼腆,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张扬,完全是个中国道德标准的理想典范。
可谁也没想到,穿上大袍就是孔子化身的李安,竟然在西方文化的殿堂——奥斯卡金像奖盛典中如鱼得水,备受金发碧眼的洋人青睐。小金人一个接一个地往他怀里送,而且还是最值钱的那个:最佳外语片奖、最佳导演奖(两次)!
如此光辉业绩也着实让大陆的艺术精英们既羡慕又嫉妒。不管你在中华大地的炕头上如何叱咤风云,如日中天。可在奥斯卡那里,机关算尽到头来也只混了个脸熟。
吃不到葡萄,难免有点儿酸葡萄心理。什么中西方文化差异啦,对中国有成见啦等等。他们就没想到这般理由到了李安身上怎么就行不通了呢?
所以,稍安勿躁,对比分析一下同是中国人的大陆文艺精英和李安的微妙差异,或许明白个所以然,甚至对中华文化的走向有一点益处。
李安,祖籍江西,出生于台湾屏东县。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后留学美国,获伊利诺斯大学戏剧学士学位和纽约大学电影硕士学位。学习期间成绩优越,毕业后却因找不到相应工作,闲置在家长达六年。当然这六年里他并非只是吃吃睡睡,除了担负家务外,电影事业的调研功课从未间断。一旦有了机会,他便一鸣惊人,像是上帝欠了他似地,李安作品几乎只只中奖。
再看大陆文艺精英,导演阵营领衔三巨头: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
张艺谋、陈凯歌科班出身,电影学院高材生。冯小刚野路子里爬出来的,没文凭。但他们有个共同点,即都曾在人间底层混过。残酷的现实如同一堂生动的社会教育课。他们明了除了拼搏别无出路。张、陈二人选择了下只角(上海话:最底层)的电影厂——广西电影制片厂,在那里他们不被权威们踩在脚下,可以独当一面地生产自己的作品。虽然那里的条件是最苦的,但他们成功了,他们彻底地颠覆了中国电影的老套路,甩开了当时的保守派,大踏步地趋近世界电影的潮流。为中国电影的现代化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然而,在辉煌的登顶之后,面对更高的峰顶,他们显得力不从心,江郎才尽,长期在一个平顶上徘徊。赞扬声逐渐被抨击声所淹没,鲜花也变成了板砖。捉襟见肘,学识不足的短处便显露无疑。而这也正是他们与李安的差距所在。
张、陈、冯等这一代都是经文革动乱的一代,学龄时期正与文革重叠,那段的学历应该是空白。社会大学教会了他们懂得人生道路的复杂,却无法供给他们丰厚的艺术营养,像一个体质先天不足的少年,临门一脚时显得底气空乏,操控无方,只会制造一次次地遗憾。冯小刚的作品还有一些后力,张、陈的作品除了个别几部其余大都在剧本深层里似乎还没找到北,不是走人家的老路就是大漠里面信天游。他们所缺的正是李安所具备的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而深厚的艺术功底。严格的中国文化传统家教、完整的台湾教育系统再加上领先的美国艺术深造成就了李安比大陆导演技高一筹。能在奥斯卡内过关斩将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陆导演缺乏世界眼光,已成通病。这和体制内缺少与国际的交流有关,尤其在文化方面,受意识形态的干扰更显固步自封。经济发了,以为什么都行,现正忙着文化输出。而文化输入那可是个敏感词,提都不敢提,别说做了。但你心底真想拿奥斯卡小金人,就得放下戒备心理,和人家沟通沟通,学着点。毕竟人家的电影工业比你先进的多得多。
世界人类是有共性的,虽然肤色、文化不同,但人性、平等、公平、自由、大爱却是相通的。在文化艺术领域内,你的作品不能强调特异而忽视共性,你的大眼睛是漂亮的,可如果一张脸上只有一双眼睛,岂不太可怕?还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张嘴的好,即使不是帅哥靓女瞅着也顺眼。
回避普世价值,你永远拿不到奥斯卡奖。
教育、修养、信仰等决定了他们理解和感知生活的视野、层次和深度。
holisticedu.us
同感。比如我就觉得张艺谋的“活着”就不比李安的任何作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