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到底要不要去网诊

(2019-12-12 13:42:55) 下一个

在坛子里混的时间久了,常遇到一些网友希望我通过网络帮他们看看病,刚刚开始是一概拒绝,2014年回国见师父的时候,他说来自不同地方的病人是不一样的,我希望你们到处去走走,看看不同地方的病人,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仲景老祖爷的伟大,一个那么简单的方子却可以救那么多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不再拒绝网友们的求助,也开始了网络诊断。

现在每周总有那么几个病人希望我通过网络帮助他们诊断病情,一些来自于这里,一些在自其他论坛,还有一些来自于各种微信讨论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算是个网诊的老司机了。我以一个老司机的角度来看看,你到底要不要去网诊。

1、看病情的急迫程度
在任何情况下,危重病绝对不要去网诊,哪怕是你再信任网诊医生也不可以这样做。人命关天的事情时间是第一要素,所以无论如何都需要就近送到医院去。 我接手网诊病人之前也会评估病人的情况,在我能力范围之外的病人只能婉拒。可能危及生命的病人肯定是不会接手的,而且当地法律也是不允许我们治疗的。

2、疾病的种类
只有特定种类的疾病在网诊中或许可以寻得一定的机会。通常是慢性疾病,例如久治不愈的皮肤病,消化系统疾病,各类非运动性损伤、非肿瘤导致的慢性疼痛,抑郁症,失眠等等。通常这类疾病会影响生活质量,但是又不会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不要去寻求网诊的疾病,肿瘤类疾病,各类基因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例如色盲,唐氏综合征等,急性疾病。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类别,就是儿童疾病,能不求助于网诊就尽量不要这么做。

虽然我经常给人网诊,但是我依然不推荐病人把网诊作为自己的常用健康选项,从医生角度来说,网诊有下面的不确定性

  • 四诊缺失,诊断正确率下降。中医诊断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古语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可见四诊信息的重要度排名。望是观察病人的脸色,舌像,行动的姿态,这可以获得大量诊断信息。闻是听病人说话,听五音的变化来判断病情(一说是闻味道,但是古文中闻味道用的“臭”这个词),这个功夫会的人已经不多了。通过问病人问题获得诊断信息的途径其实就是问,也就是病人根据医者提问来描述自己的病情,这个几乎是网诊唯一获取诊断信息的方式了。切脉就更加不用说了,远程是没有办法获得脉象的。四诊缺了三诊,诊断正确率下降是肯定的。为了弥补诊断的不足,我通常会让病人提供眼睛的图像,这样可以提高一点诊断正确率,但是信息缺失的机会依然是100%,诊断正确率大概会下降到正常的80%左右。换句话来说就是正常情况下,你的诊断正确率是90%,如果网诊的话,再下降到原来的80%,最后得到的诊断正确率大概就剩下差不多70%,这个还是在理想状况。
  • 服药的及时性,和配药的难易程度。中药这个东西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买到的,我的一些病人在拿到药方之后需要网购药物,然后才能开始服药,他们所在的城市并没有中药卖。还有些病人需要在周末的时候驱车数小时到某些地方才能买到中药,过程之艰辛可想而知。而药方针对的是现在这个时刻开出的,如果等待时间太过久了,例如超过10天,那么疗效可能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另外就是一些药物在中医角度来说是很常用的药,但是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却是违禁药物,例如麻黄这个药在美国普通人是不能购买的,据说配药好像是允许的。在加拿大什么原因都是不能买卖的,我用的麻黄都是用科学中药的粉末来代替,这是我能找到的唯一合法途径。还有就是药房的老规矩导致抓药上有些困难,例如老药房都有“细辛不过钱”的规矩,配细辛一副药里面最多给3克,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会用到6克甚至更多,这个医者签名都不好使,人家药房就认死理。买不到药,那也不用谈什么治疗了。这方面的确是有不少麻烦事。
  • 因为接触不到病人,一些相对简单的病可能用针一两次治疗就解决了,但是用药物的话,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治疗手段上,无法最优化。慢性运动性损伤是最明显的例子,某种因为肌肉痉挛导致的失眠也是这样。
  • 医者诊断错误。发生错误是很难完全避免的,既然诊断正确率不是100%,那肯定会发生错误。通常发生错误的时候病人会感觉身体舒适度下降,轻则病情改善停滞不前,重则会带来一些身体上的不适。如果医者没有及时发现调整的话,可能会让病人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有时候这点比较难以发现,因为正常的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病情改善停滞不前和病情反复的问题。这需要医者有更多的经验来判断。

从病人角度上来说,也有些困难不容易克服,这个并非是病人的问题,而是网诊这个特殊方式的原因导致的。

  • 没有耐心填写冗长的问诊单。我的问诊单有十几页长,里面有很多很多关于身体的问题。如果病人碰巧有少阳病的话,让他们耐心填写这么长的问诊单,恐怕只有意志比较坚定的人才能做到。我的经验是,10个从我这拿去问诊单的人,大概5个人会填好发回给我,其中明显非常认真不厌其烦的人,可能最多只有3人。而面诊不存在这个问题,医生问问题,病人答问题,再多问题也不觉得很难回答。而没有认真填写问诊单却可以直接导致诊断正确率的下降,进而治疗效果不可测。
  • 期望值过高。人的疾病通常是千奇百怪的。有些病看上去很严重,其实很简单,可能一副药下去会发生天差地别的反应。而有些病看上去就是一点点不适,但是治疗起来需要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收到疗效。每个人都希望更快更好的效果出现在自己身上,而现实中的不如意的起码占到50%以上。
  • 服药的耐心。中药的味道普遍没有那么香甜可口,有些甚至是苦口难以下咽的。如果需要病人长时间服药的确算是一个挑战。更何况,每日煮药会让房间里面味道很大,每天花超过一个小时去煮药,我觉得能坚持超过两周都是英雄。这需要巨大的耐心和毅力。慢性疾病治疗周期短则数周,长则以半年计,这都是非常让病人难以坚持的地方。
  • 病情的反复。慢性疾病治疗上刚刚开始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变化,病人会很兴奋。随着治疗的深入,治疗进度开始减缓,有时候还会出现反复。这个时候病人经常会产生焦虑、怀疑和泄气的情绪。但是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的反复是比较常见的事情,需要能够在心理上接受。
  • 治疗的满意度。达到很好的满意度真的不容易,这个与期望值息息相关,期望值越高,满意度一定会越低。我个人的经验是如果所有病人都算上的话,满意度再高也很难超过7成。其实这个与治病本身关系不那么大,而是在沟通和交流上面,一旦病人产生怀疑情绪,满意度瞬间可以跌倒0,而医者不可能记得每一个病人。等过了很久发现一个病人很久没有反应了,可能会去问一问,不过这个时候可能病人的满意度已经降到0了。我还遇到一些病人在停止治疗一年后突然给我发邮件来汇报他的身体状况,并感谢我的治疗。但是我之前明明记得他的治疗满意度已经跌倒0了。一般收到这种邮件我还是挺开心的,只是我情商还是太低,没有办法也没有精力维护每个病人的治疗满意度,这个的确是个遗憾。
  • 停药。对于什么时候停止治疗我一开始以为是我说了算,但是事实上,我说了真的不算。我说可以长时间停药观察了,但是病人不愿意,他觉得还需要继续治疗。但是我一开始已经告诉他了,大部分慢性病是不太可能完全100%治疗好的,多多少少都会留个小尾巴,然后需要自然用饮食慢慢调养恢复直到康复,这个时间可能是半年也可能是几年。现实中,很多病人不愿意停药,他们觉得留一点尾巴就是对自己不负责。而事实上,当治疗到一段时间后,继续服药能得到的改善已经很小了,病情也很平稳了,也就到了应该停药的时候了。停药后可能病情还会有轻微的反复,都是正常的,经过一段时间调养后才能真正痊愈,一直吃药其实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以上这些是一个网诊老司机的观点。如果你能在本地找到医生,尽量不要去网诊。看病需谨慎,网诊有风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SAR 回复 悄悄话 您的帖每读每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