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以貌取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问题是,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外表缺乏吸引力的人怎么活?
漂亮的人比相貌平平的人在竞争中有优势,更有可能应聘到工作和得到帮助[1]。孔子弟子澹台灭明是一位年轻人,他在孔门学成后想要留下事奉孔子,因其“状貌甚恶”,孔子认为他资质不够成不了才,没有留下他。澹台灭明回去后致力于修身实践,吸引追随他的学生300人,声誉传遍四方诸侯。孔子闻后感慨:我以貌取人,先前对他做了错误判断[2]。
圣人尚且如此,普通人就更难避免“以貌取人”的误区了。因此我们就不必为自己以貌取人或以貌取己而不安了。
好在毕竟天无绝人之路。因为长得漂亮并非产生外表吸引力的关键,而是由于人们的一个误区:“漂亮的就一定是好的”。漂亮是客观现实,“好”是主观价值判断。“外表吸引力定势思维”(Physical 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的定义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会推测长得漂亮的人更快乐、热情、开朗和成功”——显然,外表吸引力的关键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其会让人联想到一些美好的人格特质或说性格特点!
这点也被社会心理学实验证实。实验者让美国佐治亚大学的60名男生在电话上各与3名女生聊5分钟,都没见过对方,结果,被评为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最具社交技能和最讨人喜欢的人[3]。因此,真正具有吸引力的不是外表本身而是人们从外表推测出的对方的性格特点。
正是这一点,外表不那么漂亮的人就有了走出困境的路径:如果漂亮的本质意义在于让人们联想到美好的性格特点或说是人格特质,那么缺乏天生丽质就不再是无解的硬伤。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让自己因为有一些好性格而使自己具备吸引力。
此外,外表的漂亮与时间是反比关系。虽然高科技的整容技术可以使每一个想要漂亮的人都拥有整容条件,也仍然面临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且不说目前还不存在永久保鲜的一次成型的整容术,整容后的一个重要代价是会丧失一些表情控制能力,一个面无表情或者总是一种表情的人会让你产生美感还是悲悯之情呢?相反,内在美与时间则成正比:自律与自我教育甚至可以让鸡皮鹤发的老人从内向外散发美丽并且优雅的光芒。
还有,外表吸引力定势思维更多发生在初次见面,叫“首因效应“。但是生活中还存在一种“近因效应”,也就是最新和最近出现的刺激物所导致的印象,此时性格与能力的比重就明显增加。
首因效应只对与我们接触少的人有作用,接触多了,人们就会受近因效应影响。现在国内很多频繁换工作的年轻人都知道第一印象无比重要,但是一旦安定下来,近因效应就会发生作用,决定你继续获得工作机会的就是你对工作的责任感与忠诚度(性格)而不是外表。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虽然外表美丽效应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是我们要小心不要高估其作用。外貌对我们的判断的影响会随着我们掌握的对个体更多的特定信息而降低”[4]。
所以结论是,决定吸引力的不是长得如何而是做得如何!一个长相平平的人与其花时间在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一个漂亮的外表上,不如把时间花在增加自己的内秀上,因为唯有美好的内在德行,才更可能让一个人自立。
很多时候,在一个人内隐的评估系统中,内在美远远大于外在美。因为他人的内在美可以满足我们最基本的安全需要和自尊需要。
中国有句俗语:“(长相在)25岁之前靠父母,25岁之后靠自己”。25岁是一个象征性数字,指的是年轻的时候长相更多取决于父母基因。但是,人生最神秘也最激动人心的一个特点是,造化为人留出了自我塑造的空间:人可以通过努力而自行塑造自己的性格。所以长相平平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使25岁后的自己具备吸引人的特质。中国成语中的“相由心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外表吸引力,由我们自己负责。所以,“我们不能等待美,我们必须去创造美”[5]。
(本文有删减,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661a80102zjq3.html)
[1] [英]安妮.鲁尼《安妮聊心理学》,P40,黄珏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 注:《史记》中这一段与之前之《论语:雍也第六》以及《孔子家语:卷第九》中的说法有所出入。(见中华书局1999年所出《史记》P1749)。
[3] [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吸引和亲密”》第8版,P319,侯玉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 [美]Taylor Peplau Sears:社会心理学,第十版,P265,谢晓飞,谢冬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美]南茜茜.埃特考夫:《漂亮者生存》P318,盛海燕,刘雪芹,张进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