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糕儿的“独女回国养老送终三年记”,让我联想到了杨眉从“心理学角度读成语:兵来将挡与问题解决”一文。糖糕儿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践行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女子。我忍不住把杨眉这篇文章放在这里,也是想让自己记住和随时运用这个成语。步可妮注)
心理学角度读成语:兵来将挡与问题解决
中国成语中有一句“兵来将挡水来土堰”,《汉语成语词典》所给的出处是:元代《古今杂剧》之“云台门聚二十八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兄弟也你领兵就随着我来,不可延迟也”。后人用这个成语时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要解决问题,二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自己的处事对策。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成语是上小学的时候,当时是课间休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和我们班主任说什么事,很着急的样子,那位年轻老师说的什么和班主任说了什么我不是很清楚,但是班主任安慰她时说的一句话我却记忆犹新,当时我们班主任斩钉截铁地说:“别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虽然我不知道老师们在说什么,但是我们班主任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时的信心和不容分说的坚定与乐观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后来在生活中也发现,那些会用到这个成语的人,都是乐观积极的人,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相信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坚信一物降一物,只要找对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够化险为夷。想象一下,你的生活中有这样两个人,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中的一个总会信心满满地说“没关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另外一个总会沮丧地感叹:“没办法,人的命,天注定”。
你更愿意和谁相处呢?
一直在城市生活的人可能无法理解“水来土掩”(又做“水来土堰”)。我是在南方农村插队时弄明白什么叫“水来土堰”的。当时的农民在农闲的时候都要做一项加固堤坝的工作,他们把河塘里的水抽干,然后把河床里的胶质泥挑去加固加高堤坝,每年冬天寒风中修堤坝时,大家的脸和手都皴得厉害,手脚都会裂口子,非常的疼。除此之外,农民还会准备一些大麻袋,雨季时装上土,封口后摞在一些他们估计有可能会被冲破的堤坝后。雨季时如果发大水,有堤坝出现缺口,这些装满了土的大麻包就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缓解作用。正是这些了不起的生产与生活智慧才有了这个成语的后半句。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 这个西方心理学中的一个小理论与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基本理念上是完全一致的。都强调:在一个问题情境中不仅要解决问题而且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不同的是,心理学家们为此做了很多研究并发展出一些具有操作性的“问题解决策略”。问题解决理念与方法从最初的提出到今天,已经有数十年的时间了。心理学的各个学科如心理治疗学、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等都对问题解决这个小理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研发出了很多的问题解决模型。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总会碰到不顺心的事,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因此生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中病因学与治疗学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即:人们的情绪受到困扰,甚至积郁成结,大多是因为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要能够让他具备问题解决策略,就能够缓解甚至疗愈他的心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会非常注重培养来访者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理,如果一个人平时具备很好的问题解决能力,那么他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同时也会具备更高的生活质量。所以为了避免心理疾病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我们就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
心理治疗师所采用的问题解决模式很多,以下是最便于我们普通人操作的一种。它包括下面几个理念和方法。
理念一:要坚信生活中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而遇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正是人生的主要内容。
理念二:生活永远是在变化的,因此,掌握问题解决的技巧并不意味着可以驾驭生活中的一切,而是意味着增加了适应生活的能力。
理念三:一题往往有多解,生活、学习、工作和关系中的问题亦然。因此,面临问题时,要尽可能多地先设想出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理念四:无论什么事都有得有失,不可能只得不失。因此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权衡与取舍的选择过程。选择一旦做出,就要同时准备承受其双重结果:好的与不那么好的有时甚至是糟糕的结果。例如“壮士断腕”,断腕是非常糟糕甚至可怕的后果,可是,“毒蛇在握”,当时能够有的最好的选择就只有断腕。很多人遇事时所以会优柔寡断、迟疑不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只想得不想失。
可事实是:世界上不存在可以只得不失的选择。只得不失是传说,不是现实。因此,当我们权衡时,可以遵循的原则就是:在遵循底线伦理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利多弊少的解决办法。
有恰当的理念了,我们就可以参考如下方法了:
方法一:定义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和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例如,我现在和某某闹矛盾了,我的目标是:妥善解决与某某的矛盾。
方法二:尽可能想出各种可以妥善解决矛盾的方法和点子,然后用图表方式罗列所想出的各种可能对策以及各个点子的利与弊:
方法三:对上表中罗列的利与弊做详细的厉害得失权衡,找出相对而言利最大弊最小的方案。
决策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很多人为了迅速摆脱决策时的不确定性,往往会快速做出未认真考虑后果的决定。对此,西方心理治疗家们发展出一个有助于当事人做权衡和选择的模式:“决策平衡表”,其要点是将所做决策对自己、重要他人和社会环境的利弊做比较,然后选择自己可接受的方案。
很多人解决问题时往往只顾眼前而不考虑后果,让自己解决一个问题后陷入更大的问题,如“饮鸩止渴”或“杀鸡取卵”者。前者是直接并且立刻给自己造成致命的伤害,而后者是通过对他人或者环境的伤害而最终伤害到自己。而上述问题解决模型则可以帮我们把自己所想出的对策清晰化,让我们可以从容地加以比较,从而做出:“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大”的最佳决定。
最后,就是付诸行动并评估行动的后果,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可是,难道拥有了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就真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吗?这当然不可能!
那么,面对亲人离世、车祸中失去肢体等所有这些不可逆的灾难,我们又该如何办呢?对此,心理治疗家们发展出了一种用改变认知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不可逆事件做资源取向的解释——即尽可能发掘现状中的意义与积极面——帮助当事人解决当下的情绪困扰从而促使其恢复继续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虽然灾难不能逆,但是我们看待灾难的方式却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观念而改变自己的情绪。因此,这也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对策。只是改变认知或者说资源取向地解释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说到底,在这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仍然是适用的。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661a80102z25n.html )
(“独女回国养老送终三年记”链接: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689/201801/20300.html)
把伤痛写出来并且挖掘意义和积极面,是我写“三年记”的初衷,当初其实家人和朋友都不让我写,觉得再撕开伤口又受一次伤害。可是与其每天杂乱的思念、后悔、痛楚不如面对,理清、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