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第安系列: 04 英国人来了

(2018-05-12 11:41:21) 下一个

偌诺克人的反抗

1584年7月,一支英国探险队获得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资助,来到今天的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安营扎寨。起初,这些白人与当地偌诺克人(ROANOKE)和平相处,大酋长温基纳(WINGINA)甚至让他的堂弟温齐斯(WANCHESE)和另一个印第安重要首领门图(MANTEO)去伦敦朝见女王,表达友好之意。

1585年4月,又有六百名英国人登陆,开始更大规模的探寻,他们希望像在南美洲一样,在这一地区找到价值连城的金矿。这年夏天,一个受雇英国人干活的印第安人从白人营地偷走了一个银杯,双方为此发生争执。英国人索要不果,作为报复,他们焚毁了印第安人一个村子。友好相处的局面被打破了。接下来一系列事件导致双方敌意加深。

首先是酋长温基纳的哥哥和父亲死于白人带来的传染病。接着英国人绑架了偌诺克友好部落丘瓦纳克(CHOWANOC)族酋长的儿子作人质,要挟提供给养。被激怒的印第安人开始拒绝和白人来往并中断以往的所有帮助。

1586年6月1日,恼羞成怒的英国人洗劫了一个村庄,将温基纳酋长俘获后绞死,这导致了印第安人大规模的武装反击,血腥事件不断发生。三个月之后,无法立足的英国人决定全部撤回英国,他们带走了和温齐斯一起去过英国的印第安人首领门图。

三年后,即1589年,一百五十名英国人由约翰·怀特(JOHN WHITE)带领,再次返回北美营地,他们将门图洗礼为基督徒,任命他为偌诺克族大酋长。感恩不尽的门图召集了一些印第安人为英国人效劳。印第安人内部开始出现分裂。

多年后,当白人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开始肆意欺凌印第安人时,有些部落的酋长们意识到了一盘散沙的危险,纷纷组成联盟。一个酋长主动向他的世仇部落求和,他说:“兄弟,我们得团结起来,像白人那样团结,不然的话,我们最后都得被他们一个一个干掉。” 然而,为时太晚,大势已去。那时候,西方人已经把根深深植下。

印第安人跟中国人一样,宗族及家庭观念极强。西方人与东方人打交道的时候,非常敏锐地揪住了我们非常致命的两个弱点,短视和内斗。       

欧洲列强侵入中国,成功运用“以华制华”策略,他们用中国的资源,诱使中国人在故土上彼此撕杀争夺,把中国人瓦解得四分五裂、仇恨遍生。而当中国人试图学习西方人的智慧,提出“以夷制夷”对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时,却毫无例外地都失败了。

西方人在欧洲战场上,为了各自的利益杀得你死我活,血肉横飞,但来到中国,却能一致对外。后来,日本人也把他们的西洋老师这一招法学得有模有样,成功地组织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汉奸队伍。这些队伍都是些占山为王的地方土匪或者军阀流寇。他们相互不服气,你踹我一飞脚,我还你一老拳,彼此摩擦不断,然而他们都效忠日本人。不知道抗日战争期间勉强联合起来的国共两党是否动过“以日制日”的念头,我想可能没有,这种策略对同样是东方人的日本民族好像完全不适用,他们团结得像块铁一样。

中国人内斗,不但历史渊源流长,流传至今,并且流过太平洋,流到了异国他乡。世界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早期,北美像样的中文网站并不多,后来,随着华人大量移居海外,有几个网站发展得稍具规模。然而不幸,彼此间立即斗将起来,在一个网站论坛发帖,如果帖中带有别的中文网站网名,这个网名会被自动过滤掉。

前不久美国《时代周刊》列出全球七个著名汽车品牌,日本人占了四个。我不清楚这四家生产同样产品的日本公司是如何达到如此辉煌的,但有一点很清楚,如果日本人也像我们中国人一样彼此间掐来掐去,不大可能掐出这么多世界级的品牌来。日本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东方民族是可以团结起来从而爆发出巨大能量的。

“一盘散沙”是中国人的耻辱,比“东亚病夫”这个称呼更让人心如刀绞。病有良医良药可治,然而散沙当如何聚压成磐石?那需要怎样剧烈的温度和压力呵!我们中国人可以承受么?中国人愿意承受么?这个世界上,一个强大的民族当然被仰望,但一个凝聚力极强的民族更让人敬重。这种民族拥有来自内心深处的自豪感。那种自豪感是家的感觉,归宿的感觉,掉泪的感觉。

当门图率领他的“印伪政府”为白人效劳时,曾经和他一起访问英国的温齐斯成为偌诺克酋长,他带领武士们频频袭击白人营地。1589 年 8月底,英国人所带给养日渐短缺并且严冬将至,怀特返英国求助。        这时候,为争夺海上霸权,英国和西班牙发生激烈海战,英国人全歼西班牙人号称“无敌舰队”的一百三十二艘战船,从此成为大西洋海上霸主。西班牙人的辉煌到此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日不落帝国的崛起。

三年后,被战事所耽搁的怀特终于得以重返北美,然而营地早已残败不堪,物是人非,所有人均不知所踪。有人在一段木桩上用刀刻下留言,大意是,大部分人被当地印第安人杀害,少数幸存者逃到其它地区印第安部落,也有白人与当地妇女结婚而得以幸存。

 

你们侮辱了一个印第安酋长的尊严

1607年,英国人在今天的佛吉尼亚州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詹姆斯镇(JAMES TOWN)。由于疾病和饥饿,三年之后,最初来此地定居的九百多人,仅存活一百五十人。在殖民地附近,坡哈坦(POWHATAN)族联盟有近两百个村庄分散其周围,当地印第安人要想消灭这群饥馑不堪的白人很容易,但坡哈坦大酋长瓦混索纳卡克(WAHUNSO NACOCK)没有这样做。史学家对此有众多分析,其中一个比较让人信服的说法是酋长瓦混索纳卡克最为喜爱的女儿波卡含达丝(POCAHONTAS)喜欢上了英国船长约翰·司密斯(JOHN SMITH ),而司密斯是詹姆斯镇的头儿。

在家族亲情观念上,印第安人和我们中国人极为相似,家情大于法情,族理高于国理。为了宝贝女儿,老酋长让这群心怀鬼胎的白人慢慢在他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波卡含达丝年轻漂亮,聪慧任性,曾救过司密斯两次命,其中一次是直接从父亲手里救下的。波卡含达丝以酋长女儿的特殊身份多次救济食物给英国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双方关系紧张时,她努力调和斡旋。波卡含达丝喜欢这些白人文明优雅的言谈举止和他们精巧实用的日常生活用具。而一些白人也对波卡含达丝心怀感激, 称她为天使,每次见面会恭恭敬敬地鞠躬亲吻她的手背。

船长司密斯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酋长的女儿波卡含达丝会钟情于他? 司密斯的传记作者这样描写司密斯,“身材短粗,脖子粗壮,大嘴巴,喜欢吹牛,无所不知,装模作样,与端庄得体这类好字眼基本挨不上边,是一个胆子比脑子大的人。”很有意思的是,前两年好莱坞曾以司密斯为主人公拍摄了一部关于印第安人的电影。银幕上,这位司密斯金发碧眼,年轻、高大、英俊,一身正义,视死如归,典型的好莱坞式英雄。

这位司密斯老兄经常用指南针吓唬当地印第安人,他们不明白那指南针为何能够自己转动,以为有神的力量在里面。自然而然地,司密斯和神也就有了某种神秘联系。于是,这家伙骗吃骗喝就容易很多。

早期来到殖民地闯荡的白人,多是些投机者、囚犯、失业游民、落魄小官僚,不得意的牧师,甚至地痞、流氓、无赖、赌徒等等,鱼龙混杂。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愚昧、凶残、狡猾、暴力纠结在一起,极难管理。但司密斯是唯一能够镇得住这帮乌合之众的人。

一次,一群人饥饿难挨,擅自开船准备逃回英国。司密斯当机立断,命令架起火炮,朝刚刚驶出不远的船左右船舷两侧各放一炮,以示警告。两炮过后,那条船也当机立断,飞快调头返回。以司密斯的为人,如果这条船胆敢继续航行,第三炮肯定会击中它。

司密斯待人霸道,举止粗鲁,曾两次激起营地哗变,怒火冲天的人们冲进他的办公室,把他摁在地上捆起来暴打。有人提醒说司密斯是目前营地里唯一有能力和印第安人搞好关系来保护大家的人,气急败坏的人群还是嚷嚷着先他妈的吊死这个狗娘养的再说。

来北美之前,司密斯是一名职业雇佣军人,曾先后受雇于法国人、荷兰人和奥斯曼帝国为他们打仗。一次与土耳其人作战受伤被俘,被“剃光脑袋,脖子上挨一烙铁,卖到一个狗都无法生存的地方当奴隶。“(《司密斯传》)至于他后来是怎么逃出来的,不得而知。据他本人吹牛说,他徒手杀死了好几个凶猛的看守。

这是一个经历过很多事情、性格复杂、颇为油滑而又胆大妄为的家伙。波卡含达丝与他相遇时大概只有十六岁左右。印第安人本就天性简单,我们可想而知这位美丽的少女该是如何清纯了,怕是像空气一样透明。

司密斯了解到波卡含达丝身份后,迅速意识到讨得她的欢心非常重要。这实施起来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司密斯甚至不需要再一次掏出指南针这样如此复杂的仪器,几颗五彩缤纷的小玻璃球,就足以让这个花季少女欢呼雀跃,就足以让她认为这个矮墩墩的男人就像小玻璃球那样美好迷人。

不管怎么说,波卡含达丝情窦初开了,她的父亲瓦混索纳卡克酋长甚至许诺给司密斯本人一块土地,如果司密斯肯同他心爱的女儿结婚的话。

不知道司密斯是如何与波卡含达丝周旋的,三年后,他的任期平安度过,司密斯迅速上船回国,然后很快有人捎口信给可怜的波卡含达丝,说司密斯先生在英国暴病身亡了。

新长官上任,英国人与印第安人和平相处的局面慢慢发生变化。先是瓦混索纳卡克病故,其弟欧佩参卡诺格(OPECHAN CANOUGH)继任酋长,他对英国人有很深的敌意。接着英国人绑架了曾是他们救命恩人的波卡含达丝作为人质长达四年,尽管她的叔叔欧佩参卡诺格给了英国人一整船粮食作为赎金,波卡含达丝还是没有被放回来。

这期间,波卡含达丝与一名叫约翰·若尔费(JOHN ROLFE)的英国人相爱并结婚,两年后育有一子。这是北美殖民历史上第一个有官方记录的西方人与印第安妇女的正式婚姻。

1616年,波卡含达丝随夫君回到伦敦,受到英国国王和王后接见。在皇宫里,波卡含达丝竟然遇见了死而复活的司密斯,她转过脸,拒绝与他交谈,仅仅告诉他,“你欺骗了我和我的人民。”

司密斯后来在日记中写到,意外遇见波卡含达丝让他的良心受到极大谴责,然后他以异常热情洋溢的语句赞美波卡含达丝,史学家怀疑司密斯由于内疚而夸大其词。

几年后,波卡含达丝染疾去世,葬在伦敦郊外。她留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1622年3月22日,北美詹姆斯镇,印第安人与英国人多年积攒起来的积怨终于爆发,导火索是英国人怀疑一个白人的死亡与一名印第安人有关而擅自将其绞死。愤怒的大酋长欧佩参卡诺格召集武士对詹姆斯镇发动突然攻击。英国官方报导共有三百四十七名男子、妇女以及小孩被杀。

英国人立刻猛烈回击,连连袭击附近村庄,将它们夷为平地。接着英国人宣称要与印第安人和平谈判,邀请各个村落酋长组成代表团来英国人营地签署和平条约,英国人将这些酋长当场全部就地毒杀,然后血洗这些群龙无首的村庄。1625年的一次攻击,英国人将一个村子约一千名印第安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杀光。

西方人有一个很鲜明的性格特征,那就是报复反击起来行动异常迅速凶狠,并且要十倍百倍返还回去,不讲任何原则,不顾及任何人性底线。历史上,我们中国人对此心怀畏惧,轻易不敢招惹西方人,有时宁愿被欺负也不还手,怕惹来更大灾祸。

鲁迅曾经在他的文章里写到这样一条公式,人 +  兽性 = 西洋人。接下来,他在这条公式下面又加了另外一个公式,人 + 家畜性 = 某一族人。这里的某一族人是谁,不言自明。我常想,没有人愿意当家畜,但有的时候,为了活着,怕是不得不当。而活着,对于人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呵,那是底线。

人都是动物,这似乎不用争议;有的动物凶猛,有的动物懦弱,自然天性如此,这也无需争辩。但人类这种特殊的动物,除了天生的性格之外,很大部分是由本民族后天发展出来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中华民族秉承儒家文化,强调忍让顺从,刚性不足,柔性有余。

亚洲诸多民族中,唯有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折射出某种雄性的震撼力量。然而用之过度,便与西方人一样暴露出凶残的一面。

中国文化中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宽厚理念,尤其对强大的外族敌人如此。日本人当年在中国烧杀奸掠,共产党建国后中国政府出于寻求帮助的目的,放弃战争索赔,呼吁“中日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战中日本人偷袭珍珠港,美国人发誓报复,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不到一个星期,立即就毁了日本两个大城市,顷刻间灭了二十多万日本平民的性命。

欧佩参卡诺格酋长当然不会屈服,1644年4月18日,仇恨埋藏近二十年后,欧佩参卡诺格组织了一次规模庞大的进攻,杀死五百多名英国人。当时已有近一万白人生活在詹姆斯镇。地方长官威廉姆·勃克雷(WILLIAM BERKELEY)立刻反击,下令逢人必杀,见村必毁。

相持到1646年,勃克雷从英国调拔武器精良的皇家军队,几次战役下来,彻底清扫了詹姆斯镇周围所有的印第安人村庄。他们最终捉住了欧佩参卡诺格酋长,他已经是位八十多岁衰弱不堪的老人。英国人将这位白发苍苍的酋长扔在詹姆斯镇广场上,卧在一堆乱草中,任由愤怒的居民上前围观唾骂。最后,在众人的欢呼雀跃中,欧佩参卡诺格被乱枪射杀。老人临死前喃喃自语,有好事者上前倾听,老人说:“你们侮辱了一个印第安酋长的尊严,如果天神让我捉住你们的长官勃克雷,我会杀了他,但我绝不会让他在我的人民面前遭受如此羞辱。”

 

派库特人的灭亡

1636年,在今天的麻萨诸塞州地区,一个英国商贩被印第安人谋害。为了报复和警告,殖民地政府派出九十名自卫队员,捣毁了附近印第安人村庄,杀了一些村民,主要是纳阮甘赛特(NARRAGANSETT)人和派库特(PEQUOT )人。

派库特酋长性格刚烈,他决心反击。当他试图联合同样是受害者的纳阮甘赛特人时,却没有成功,他们怕惹来更大的灾祸,不原意得罪英国人。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纳阮甘赛特人是对的,他们忍了,于是他们生存了下来,而派库特人反抗,类似于以卵击石,最后导致整个民族的灭亡。中华民族屈辱的近代史上,中国人在列强的蹂躏下,能够走到今天,大概也是忍下来的结果。

派库特人单独行动了。1637年冬,他们围攻一个白人要塞未果。春天,又攻击一个白人据点,杀死九个居民。殖民地政府决定彻底消灭派库特部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印第安人与西方人交往,从一开始就不平等。出于人性的天然,印第安人帮助这些初来乍到的白人,他们坦然接受;然而一旦印第安人触犯了他们的利益,便即刻暴跳如雷,痛下杀手。他们去消灭印第安人,就象去牧场杀牛宰羊。

出国前,我曾为两家美国公司工作过,很巧的是,负责的两个项目都雇佣了一个叫汤姆的加拿大人做现场施工监督,我们慢慢熟悉起来。后来汤姆退休回国,我也移居加拿大,居住在同一个城市,时有往来。

一次,我们聚在一起过长周末,老夫妇俩准备了简单精致的晚餐,倒上红酒,燃了白烛,边吃边聊。汤姆的妻子问我最近在干些什么,我说正在写一本关于印第安人的书。“嗨!他们是一群动物。”汤姆在一旁漫不经心地说。我的心抖了一下,条件反射地瞥了一眼汤姆的妻子,她面色平静,似乎没有听见丈夫这句话。饭后告辞,以后渐渐断了来往。

 我常想,今天的北美白人,究竟有多少人对印第安人有这样本能的评价和认识?这种心态和几百年前他们的祖辈是一样的吗?如果是一样的,那么他们的先辈整个部落整个部落地杀掉印第安人,难道潜意识里是认为在宰杀动物吗?

 我的心悲凉而惊涑。作为一个东方人,我们与北美印第安人同属亚裔人种。我们这些生活在海外的华人,还有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归宿究竟在哪里呢?我们这样一个什么信仰都没有、也不太团结的民族,当灾难降临时,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凝聚力和意志力顶住外族施予给我们的苦难?我们可以忍,对么?     

二战期间,加拿大政府派军队将所有日本人的后裔聚拢起来,没收其家产,强迫他们迁往荒凉地区统一管理。那些惊恐万状的孩子们有的已是第三代移民,他们只会说英语,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加拿大人。然而,仅仅因为他们身上流淌着日本人的血液,加拿大政府就将他们视为可能的敌人。

清末参与建设横穿加拿大铁路的中国人,缴纳巨额的只针对中国人的“人头税”后,被允许将亲人移过来团聚,但是他们在加拿大出生的孩子不给予加拿大国籍,也仅仅因为这些孩子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       

中国人有句俗语,“梁园虽好,非久恋之家。”诚然,如果自己的家乡也像梁园一样,又有谁愿意久住他人的梁园呢?       

今天的加拿大,已经变成了一个友好祥和的国家。不久前在一份华文报纸上看到一个在加拿大生活了很多年的中国人写的文章,她对这片美丽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土地上善良友好的加拿大民众心怀感激,她写道,这里不是天堂,但离天堂很近。此时此刻,我和这位女士的心境是一样的,然而,只要不是天堂,那我们就是生活在非常现实的人间了,天降灾、人造祸的事情就可能有发生。我遗憾昨天,感谢今天,却无法预计明天。

殖民地政府授权约翰·梅森(JOHN MASON)上校为统帅去消灭派库特人。来北美之前,梅森是一名职业军官,参加过很多欧洲战役,勇敢而有谋略。他懂得“以夷制夷”的道理,首先联合了一些印第安部落与他并肩作战,几次战斗下来,小有斩获,初战告捷。

部下要求一鼓作气,直捣派库特大本营。梅森没有同意,他认为时机还没有成熟。他探知纳阮甘赛特人曾拒绝与派库特人联盟。这两个部落近邻,是一个绝好的利用机会。梅森开出诱惑条件,把既怨恨又惊惧的纳阮甘赛特人拉入门下印第安人联盟,通过他们,又把派库特另一个近邻部落诱入联盟。

英国人轻易穿过这些部落的地盘,秘密绕到派库特人背后。1637年5月25日,经过精密而充分的准备,铁桶一样的包围圈形成,梅森下手了,他发动突然攻击。

毫无设防的派库特人开始非常惊慌,但在酋长的指挥下,很快稳住阵脚,打退了英国人第一次进攻。梅森迅速组织第二轮攻击,命令在混乱中潜进派库特营地的纳阮甘赛特人焚烧房屋。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妇女小孩哭叫声撕心裂肺。村外正在拼死抵抗的派库特武士一下子乱了阵脚,顿时崩溃,四处逃散。梅森早已布置熟悉地形的印第安武士在各个出口处把守,逃出的派库特人被尽悉斩杀。无法逃出的妇女、老人和孩子皆被烧死。此役约有一千名派库特人被杀,英国人两死二十伤。

1637年7月,梅森招募到更多的印第安人队伍,对派库特人进行了最后斩草除根式的清剿。在拉网般的攻击中,仅仅派库特酋长等少数人成了漏网之鱼,逃离家乡,躲到了莫霍克(MOHAWK)族地盘上。英国人尾随而至,莫霍克酋长不愿引火烧身,迅速将派库特大酋长和他的家人绑起来,砍了脑袋送到荷枪实弹的英国人营地。       

战事结束后,英国人把残余的派库特人或卖作奴隶,或分给曾帮他们作战的印第安部落以示感谢。这些派库特人不允许再使用本族语言、称号和姓氏。派库特族从此灭亡。

 

贝根造反

1675年,弗吉尼亚州地区,一群纳恩替夸克(NANTICOKE)印第安人到一个英国人营地讨还白人过冬时借下的粮食,未果。印第安人提出用营地饲养的几头猪抵债,双方为此发生争执并最终演变为暴力冲突,一名印第安人被当场打死。事后,作为报复,印第安人袭杀了一个在野外放牧的英国人。     

事情就这样闹大了。全副武装的英国自卫队员冲进纳恩替夸克族一个村落,杀了十一个印第安人。返程途中,英国人余怒未消,又冲进另一个萨斯亏汗纳克(SUSQUE HANNOCK)人的村庄,杀了十四个与此事毫无关系的萨斯亏汗纳克村民。实际上,这些英国人无法辨别哪些印第安人属于哪个部落,在他们眼里,所有的印第安人都是一样的,都是些野蛮、愚昧、未曾开化的生番。     

愤怒的萨斯亏汗纳克人开始袭击英国人。自卫队终于明白过来当初杀错了人,但他们并不想认错,索性将错就错,干脆把这些印第安人统统干掉。

 一天,英国自卫队包围了萨斯亏汗纳克一个村子,村里五位长者举着象征和平的旗子出来与他们谈判,被一阵乱枪射杀。萨斯亏汗纳克族武士们当夜袭击了这些英国自卫队,趁他们在睡梦中,击杀了十个人。次日,又攻击了一个白人居民点,但只杀了五个年长的居民作为他们五位长者被杀的报复。    

愈演愈烈的流血冲突终于引起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威廉姆·勃克雷的注意。为了阻止冲突进一步恶化升级,勃克雷派人进行调查和调解。二十九年前,正是这位勃克雷捕杀了八十多岁的老酋长欧佩参卡诺格,如今勃克雷也是一名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事情很快就查了个水落石出,然而处理结果却不痛不痒,仅仅对自卫队一个负有主要责任的中级军官处以小额数目罚款和监禁。当英国人把这一处罚决定通告给萨斯亏汗纳克人时,他们怒火万丈,继续猛烈袭击英国人。勃克雷迅速意识到了自己的处理决定非常草率。他低估了萨斯亏汗纳克人的勇猛好斗。勃克雷明智地决定退让,亲自出面许诺萨斯亏汗纳克人给予他们巨额补偿。   

这激起了一个年轻白人的愤恨,他叫贝根(BACON),是勃克雷的侄儿。贝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他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上帝和天使之外,就应该是白人说了算了。他非常反感和仇视印第安人,认为他们愚蠢而贪婪,比动物都不如。政府如此退让,是奇耻大辱。贝根自己组织了一帮人, 频频袭击萨斯亏汗纳克人的村庄。  

勃克雷下令逮捕贝根,但关押数日后就释放了。怒火中烧的贝根旋即煽动了更多的人冲进自治政府,用武力限制了勃克雷的人身自由,然后强迫议会任命他为征讨总司令,率领军队大规模清剿萨斯亏汗纳克人。    

几场残酷的战役下来,萨斯亏汗纳克武士大多战死。村民们扶老携幼,逃进一个叫巨龙的沼泽地躲藏,英国人搜索到这里,惊恐万状的萨斯亏汗纳克人声称他们无条件投降,不进行任何抵抗,并且指天发誓以后再也不会袭击英国人。他们试图借此博得白人怜悯以保全性命。贝根根本不为所动,他以非常厌恶的口气下令,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杀光。很快,沼泽泥地里躺满了手无寸铁的印第安人尸体。

事后,一个参与大屠杀的白人来到教堂向神父忏悔,他痛哭流涕,告诉神父当时看见一个婴儿拱在死去的母亲怀里吮奶,这个婴儿现在经常在他的梦中出现,他快要崩溃了。     

当贝根在旷野里卖劲地屠杀印第安人时,被部下解救出来的勃克雷在詹姆斯镇宣布他的侄儿是叛国者。得知这个消息,贝根率领杀红了眼的暴徒们杀回了詹姆斯镇,他们事先绑架了许多镇里头头脑脑的家小作人质,守镇的指挥官们担心危及家人,无意抵抗,贝根和叛乱者们很快攻进了詹姆斯镇。这些疯子们竟然一把火烧了詹姆斯镇。他们声称一切得从头开始,要建立一个与以往全然不同的政府,那将是一个全新的白人至上的美好社会。这颇有些大乱以便大治、一张白纸重画宏伟蓝图的意思。    

可惜,那个理想社会并没有建成。一年后,可怕的肺结核病开始在北美一些地区流行,随处可见大口呕血然后悲惨死去的人,贝根亦未能幸免。贝根死后,心交力悴的老勃克雷率人重建詹姆斯镇,随即以失职导致叛乱而被英国政府获罪押回伦敦,老人的命运不得而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