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闲话称谓

(2024-02-13 18:02:28) 下一个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和人打交道,离不开称谓。 适当得体的称谓,可以缩短和对方的距离,增加社交成功的概率。

    我们每天都在称谓别人,也在被别人称谓。

    称谓,如同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普普通通,简单易懂,不高深,不神秘。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作里,只要你一听某人的称谓,对其身份地位,心里大致就有了个了解。譬如,明镜高悬爱民如子的称大人;学富五车传道授业的是先生;仗剑千里扶危济贫的称大侠;货通四海财达三江的是老板;狼狈为奸鸡鸣狗盗的称兄弟。

    称谓,看似稀松平常,但要用好、用到点子上,是需要生活的磨练的,既是对情商的考验,也要求智商在线。

    梁实秋先生讲过一个故事,他年轻的时候,学校门前有几个乞丐。其中一位每天的收入都最高,就是因为他把每一个进出校门的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或者工友,一律称为校长,挠到了人们的痒痒处。称谓用得好,其功效不可低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90%的功夫都用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说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称谓不仅不可或缺,而且非常重要。我们的先人,在称谓上是十分讲究的。譬如,比我们长一辈的男男女女,就分门别类,有好多好多种称谓。一听称谓,马上就明白这人是家族这颗大树上的哪根枝、哪片叶。

    称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变革,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塑,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称谓也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80年代初,刚到北京上学时,感觉就像走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最流行的称谓是师傅。传达室的老爷爷是师傅,打扫卫生的阿姨是师傅,食堂的大师傅就更不用说了,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是师傅,迷路的时候,找警察叔叔,也称师傅。反正,首都人民就是觉悟高,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特别喜欢这个称谓,朴实无华,接地气。

    那时还有一个喜闻乐见的称谓:哥们,四海之内皆兄弟吗嘛!北京本地人说话带儿化音,哥们儿!圆润悦耳。我等乡野粗娃,舌头转不过弯儿,直愣愣地喊:哥们,也是情真意切。

     90年代中期,再到北京。师傅们不见了,是退休了?还是下岗了?哥们也销声匿迹了,估计都回家帮老婆带娃去了。北京的大街小巷里,游荡的都是帅哥美女。直到那个时候,都好几十岁了,一直自卑是黑矬丑的我,才知道自己原本也是玉树临风的帅哥一枚。为了答谢这个重大秘密的发现者 ---- 北京秀水街一个箱包店的店主,一位风骚袭人的半老新娘,我从她那儿买了好几个仿牌包包,没有讨价还价。我家领导至今还在拿这件事取笑我。

    那个年代,北京城还有一个称谓很流行:老板!一群穿着白大褂、整天在实验室阉割小白鼠的博士生,把他们的导师称为老板。那些终日吹牛拍马、一心渴望进步的小公仆们,也把他们的顶头上司称为老板。可见,市场经济的大潮来势汹汹,渗透进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把各行各业的传统价值观冲击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当然了,也有一些无辜的称谓,被污名化,遭到了人们的唾弃。其中最可惜的当数小姐。从前,一提到小姐,眼前浮现的是,在水一方的佳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小姐被糟蹋了,沦落红尘,成了性工作者的代名词。

    还有一个濒危的称谓是老师。本来,传道授业解惑,老师是最受尊敬的职业。可是一些和教书育人毫不沾边的、却又好为人师的家伙,特别享受别人称其为老师。我以为,肇端始于央视的一档综艺节目。年轻漂亮、聪明伶俐的杨小姐和倪小姐,围着那位中年发福的男主持,老师长来老师短的,叫得人家春风得意、满脸春色。总而言之,所有带“春”字的词汇都可以用在他身上。可是,每当这位男老师开口说话,我的耳边就会响起动物世界的画外音:“春天来啦,万物复苏,又到了动物们交配繁殖的季节,山林的空气中弥漫着荷尔蒙的气息!”

    网传,最近齐鲁大地上的一位小领导,一男御六女。那几位情妇都恭敬亲切地称这位男领导为老师。

    救救老师吧!大师们已经集体堕落,几乎团灭了!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大师,如果没有了为人师表的老师,我们文化的传承还有希望吗?

    再聊一个称谓:同胞。听说一些台湾人不喜欢大陆人称他们为同胞,说是统战的味道太浓。我也用过这个称谓,其实,是统是独,肉食者谋之,我辈草民百姓,又何间焉!

    同胞一词,五四以降的救亡图存运动中,鼓动家们都喜欢用它来煽情。毕竟中国人重亲情、重血缘。一声“同胞们”,多少青年血脉贲张,群情激愤!法国大革命时期,演说家们喜欢用“公民们”来号召听众,因为只有自由平等博爱了,才能保障公民权。但这并不妨碍一群又一群的公民,把一群又一群的公民,当作“人民公敌”送上断头台。苏俄时代的革命领袖,言必称“同志”,大家志同道合,为了共同的社会理想,走到了一起。但这也不妨碍明天把自己的战友同事以“叛徒”的罪名从肉体上消灭。

    为了政治的目的,蛊惑人心,擅用这些诱惑性的称谓,的确非常虚伪。我也觉得,大陆人和台湾人互称同胞,不太合适。究其本意,既然非同一母亲所生,如何算得了同胞!有人建议,互称朋友。我也觉得不妥。我是孔老二的信徒,【礼记】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既非师出同门,亦非志同道合,如何敢称朋友!

    以后,两岸的人相见,最好拱拱手,各自走开。“道路以目”也要不得,多看一眼,人家会怀疑我觊觎人家的美色呢!

    西方蛮夷之邦,当然不如我天朝上国礼仪周全,在称谓上,也简陋粗鄙得很。譬如,我们上一辈的七大姑八大姨、叔伯堂表姑舅姨,人家用两个词:uncle and aunt, 两网打尽,囊括无余。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了远近亲疏,长幼尊卑,也太不讲究了! 在普通的社交场合,认识的、知道姓名的,加上一个先生或者女士,就基本搞定了。如果不认识、不知道姓名,那就更简单了, sir or madam ,解决问题。

    看西方人在称谓上马马虎虎,大而概之,笼而统之,他们的先人在人际关系上下的功夫,肯定不如我们的先人。所以人家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一些人际关系以外的东西,尤其是形而下的东西。

    不过,西方文明最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些称谓突然间变得棘手了,不敢随便用了。 以前的称谓title, 只有先生和女士两个选项。现在社会进步了,发现性别是复杂的,人类不能只分为男性和女性,称谓当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是现在好像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有人把西方社会的这一大进步,归功于东方文明。西方人的圣经记载,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一个人,亚当,男的。上帝可怜亚当孤独寂寞,就从亚当的身上抽出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叫夏娃。上帝造人,一共造了两个,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没有其他。

    东方的女娲造人,造了一群人,数目不详,其中肯定有男有女,是否还有不男不女,或亦男亦女,没有记载。所以,有人推测,人类性别的多种多样,是女娲之功。

    至于女娲的性别,也有不同的说法。我辈凡夫俗子,认定女娲是位女神,因为她的名字里有两个女字,称其为女娲娘娘。有学者考证说,女娲其实是位男神,应该称为女娲爷爷。还有学者说,女娲是亦男亦女的双性神,或者不男不女的中性神。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称谓女娲呢?网络时代创造称谓,如同女娲造人般,信手拈来:YYDS (永远的神)!

    糊弄神容易,人不好糊弄,也不能糊弄。听说,南方的美丽之国,已经有人把外表是先生、但自己不认为是先生的先生或女士或其他称为先生而吃官司的。唉,这话听起来就别扭。 人类文明的发展,除了形而下的器物之用,在形而上的层面,不就是在自找别扭吗?

    本来,我们这北方苦寒之地的人们,很喜欢去南方暖和的地方避避寒。听说了这种事,我不敢去了。我这人,眼拙、嘴笨,万一看错了、称呼错了人家自以为的性别,吃不了不仅得兜着,可能还走不了。我可不想耽误给我们的小土豆再次竞选再投一票。

    说起小土豆,也是烦心事。人家有老婆时,称其为土豆先生,肯定错不了。现在,人家没老婆了,我又不知道人家到底是上男厕所,还是上女厕所,或者什么别的厕所,我还能称人家为先生吗?

    人心难测,人性易变。小小的称谓,无尽的烦恼!

    抄录李白的一首诗,解解闷。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百里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北京_01link' 的评论 : 这个主意好!
百里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多市人' 的评论 : 谢谢鼓励!
北京_01link 回复 悄悄话 “What pronouns do you use?”

“What pronouns would you like me to use?”
多市人 回复 悄悄话 风趣好文,赞一个!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