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加高考。由于资质平平,分数仅仅比本科录取线高出不到二十分。这样的成绩,顶多只能去读四本、五本的普通院校,至于重点大学或者稍好一些的学校,基本没有希望。
不过,那时候除了普通高校之外,凡是过了本科线的考生还可以报考军事院校。我的哥哥当年曾想参军,但因为没有给大队书记送礼,最终没能成行,而他同龄的几个伙伴都穿上了军装。母亲心里一直存着一个愿望:能当上“军属老太太”,门口挂块光荣军属的牌子,逢年过节还能收到慰问品。如果我能考上军校,不仅圆了母亲的心愿,还能减轻家里的负担——吃穿用度全由国家供给。
在我们中学,能过录取线并报考军校的,就只有我一个。我填报了海军工程学院、空军工程学院,以及另外三所如今已经记不清名字的军校。班主任告诉我:海军工程学院主要是修军港的,空军工程学院则是修机场的,这类院校毕业后大多分配到边远地区,条件比较艰苦,所以报名的人少,只要通过体检,基本都能被录取。
军校录取最早。填完志愿没几天,武装部就组织我们到金州的一家军队医院体检。我心里忐忑,却又怀着一丝期待。检查进行得很快,当轮到视力测试时,近视的毛病一下子暴露无遗。结果显而易见——我被淘汰了。就这样,提前收拾行囊,黯然回了家。当兵的愿望破灭,母亲当“军属老太太”的愿望也随之落空。武装部的人说我的回程车票是以单报双,他把钱给我,我自己买票打道回府。
多年以后,我和一位朋友闲聊起这段往事。他听后说:“你当时怎么就那么老实呢?干嘛不背下视力表?”听他这么一说,我一时竟无言以对。假如那年我真的蒙混过关,也许今天就是海军工程大学的校友了。说不定,还能和“马大神”做校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