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二年一月末去巴黎一个长周末,连着两个晚上看了两场演出,其中一天在浪漫的蒙玛特区参观了达利博物馆,由衷崇拜达利大师。在窄巷子里逛了布料店,色彩缤纷的各种布料让人眼花缭乱。在大教堂的广场上眺望远方的巴黎市区,埃菲尔铁塔在冬天的霾中矗立着,到处灰蒙蒙,后来又去了Petite Palais,正好有英国印象派画家的展览,可惜现在记不住他的名字了。那几天想在市区吃家乡味道的晚餐,在谷歌地图上查询了,记下来不少餐馆,拉面餐馆很多,中国人开的寿司餐馆也到处都是,价格不贵,但是千篇一律的菜单让人提不起胃口。可是到了餐馆一看菜单,菜单基本不合格,无外乎拍黄瓜,拌茄子,麻婆豆腐,几种广式点心,和煎饺子。
在拉丁区一样的倒胃口,那时的拉丁区早就已经被中东和北非移民占据了,尽管菜单是那几种典型的法餐,蒜味蜗牛,鹅肝,牛排,那黑乎乎的巷子在暗淡灯光下只有稀少的行人,让人难以言喻的感觉。
没有办法,只好又奔向远离旅游区的唐人街-11区的美丽城,回到15年春天吃过的一个港式餐馆,还别说,那个街角的大餐馆的厕所还像以前一样的简陋狭窄,跑堂居然还是那几位。简单吃过后去那家董氏豆腐坊买温州豆腐干,新鲜的油条,然后再去那一带的华人超市买东西带回家,那个旅行就算是个基本完美的巴黎之行。
转眼两年过去了,出于对北欧11月阴森气候的惧怕,让我们早早就订下了这次的长周末旅行重返巴黎-还是两场歌剧。其中一场大戏是瓦格纳的‘女武神’,另外一场是在凡尔赛宫廷剧场里演出的古典歌剧蒂朵和艾思尼亚。鉴于两年前没有吃到什么像样的中餐,这次下了功夫查阅,发现在巴斯底歌剧院这边有几家中餐馆好像评分都在四分以上,不想去吃附近的重庆辣火锅,第一个午餐就找到了酒店附近一个叫做”锦绣”的小馆,进去时老板娘正在吧嗒吧嗒吃一大盘螃蟹,墙上用三十年代的老上海广告海报装饰了半面墙,只有7,8张桌子的餐馆里只有我们两个顾客,翻了翻菜单,没有什么让人提胃口的菜,无非是水煮,炒,炸,干锅,点了一份干锅肥肠,因为在北欧没有卖动物肠子作为食品,超市里倒是有肠衣,超市自己用来做香肠的,我买过几次已经处理得很干净彻底的薄薄的几乎透明的肠衣。今年五月在柏林时吃过的最好吃的四川风味茄子和脆香的干锅肥肠让我们念念不忘,但是当这家巴黎锦绣小馆老板娘送上她家的干锅肥肠,我的直觉就是,完了!但是也得尝尝不是?只见一段一段的约直径3厘米,长2厘米的浅黄色东西混在红绿辣椒,洋葱里,这东西分两层,外面一层看着蓬松,里面一层厚的颜色发白,用筷子夹了一块送入嘴里,第一口感觉肥肠段被油炸过,外面的稍稍脆但是不够脆,里面的那一层是软囔囔的,再一咀嚼感到一种没有吃过的味道,更像是吐过后胃里返出来的味儿,赶紧用家乡的雪花啤酒送下嘴里的东西,问问家里那位,他没有什么异样感觉,于是我也怀疑起自己的味觉,来巴黎以前就胃口不好,所以就又夹了一块吃,这一口让我差点吐了,我终于不怀疑我的直觉了,那味道就像是下水道返上来的味道,或者说是肠道没有处理够的味道,放下筷子,我没法说出来,就忍着吃那盘炒得又干又涩的干煸四季豆,家里那位可能也看到了尝出来了异味,最后结账被端走时,那盘肥肠还剩很多。巴黎的第一顿中餐就让人失望。
再看天气,十一月的巴黎,就是一部灰度滤镜开到 200% 的纪录片。
天空像没睡醒的鸽子一样灰,塞纳河冷得像要跟你断绝关系,风吹在脸上跟欠它钱似的。
游客看建筑,巴黎人看天桥下面有没有多撑出一个帐篷。
《巴黎揭秘:游客不该看的那一面》。
没有阳光的巴黎,就像一幅被雨水淋湿的旧画:街道灰暗、空气湿冷,浪漫瞬间变“落魄气质”。街头的穷困与无家可归的人们,或灰头丧气的行走在脏兮兮的街道,或躺在冰冷的石板路上,比任何名著都更真实、更刺眼。巴黎的无家可归者比例一直偏高,街角帐篷、地铁站铺盖卷……贫困在巴黎从来不是秘密,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整个一个活版的悲惨世界。但是游客看到是震撼,当地人看到是习惯。浪漫背后确是藏着沉重的社会问题。
等公交车时一位骑车的老男人停下来与我们聊天,因为旁边的大巴车站被一个流浪者占居了,老人说这人已经住在这里几个月了,只见那里整整齐齐的摆放着行李箱子,纸盒箱子,睡袋和脸盆,厨房用品等,不知道那个区区的车站怎么可以做饭。我们连着几天没有看到是什么人在此屈居,但是我猜想这是个喜欢整洁的流浪女。
不得不说巴黎公共交通是全世界最会骗钱的系统之一,因为巴黎缺德的公共交通票无互通,地铁一张卡、大巴一张卡,巴黎的交通系统“设计哲学”:只要你能付钱,那么我们能让你多付一点。
地铁票不能坐大巴,大巴票不能坐电车。牛X的巴黎交通局:“我们一张票一项命,不许你省钱。”不是你“没搞明白规则”,是它本来就“缺德”。此设计理念不是方便你,而是教育你“来巴黎就要学会忍受”。
我们以为深秋初冬的巴黎会让我们再一次有激情去参观它的艺术博物馆,最喜欢的是多尔赛博物馆,它不像卢浮宫那么大,可以用2,3个小时参观完重要的馆藏作品,比如蒙奈,达利,毕加索,玛赛纳,等等的印象派作品,可是巴黎的餐馆中午要休息,一般经营到下午两点半,然后晚上七点才开门提供晚餐。我们看的大戏是傍晚六点,星期六中午我们在多尔赛博物馆排队买票想重温这些让我们喜爱的印象派画,但是又怕吃不上饭空着肚子看五个小时的歌剧,于是排队十分钟后忍痛离开,不得不坚守此次旅行的目的-先吃饭,为了看戏。
游客税
巴黎这两年疯狂涨价:酒店贵、游客税贵、吃饭贵。
感觉整个城市都在对游客说:“来可以,但请把钱包打开,谢谢。”
巴黎的算盘永远精准:一天 8 欧元,按人头算。 意思是“欢迎来巴黎感受法国文化,顺便资助一下市政财政”。就连埃菲尔铁塔的螺丝可能都对你说:Merci.
唐人街旧、破、不好吃?很真实。
巴黎的唐人街(十三区)像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十三区那片“亚洲商圈”,本来就偏越南华侨风格,中餐水平常年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装修风格主打“能营业就行”。旧、破、灰,餐馆油烟混着旧时代的味道,你能同时体验到法式冷漠与华人小炒锅气的混合双重暴击。“巴黎太贵?那来唐人街,至少吃饭不用卖肾。”吃不出乡愁,只能吃出失望。本是抱着很大的希望能吃到可口的中餐,再去享受瓦格纳的大戏,结果吃中餐难吃到怀疑人生。
说起来这天离开了排着的队,找到这样一个评估分数极高的中餐馆,名字叫渔米酸菜鱼:听着地道吧?可是吃它家特色菜只有“鱼片点缀版”酸菜鱼,来自武汉的老板居然把这道菜做到只剩“酸菜”和“锅底”了,这家店的宣传是:“名人都爱来的餐厅!(墙上贴有鲁豫和老板娘的合影)但现实是:那个名人可能叫 老板自己。
它家的炸鸡就更别提了,真比不上肯德基!那可真是“连工业味都模仿不出来” 的失败。
这两年真正的中国连锁和新移民在扩张,好不容易在三区看到真正的中国超市和新中餐,以为自己找到避风港了,但餐饮水平参差不齐。三区的新中餐稍有光亮,但也救不了整座城,巴黎的中餐还没来得及变好吃。如果想吃好吃地道的中餐,柏林,马德里,巴塞罗那,罗马,米兰,伦敦当首选。
总结
此次巴黎行感受极其强烈,这不是明信片里的巴黎,这是城市的背影,这是阳光永远照不到的那一面,巴黎让我不再留恋。
问了chatgpt,他说“充值”在 Navigo Easy 的语境里 = “购买并加载票”,不是充值余额。
那位游客的红灯情况,就是因为:他以为充值
实际上 没有正确装入适用于 Bus 的 t+ 票
请问你是什么时候去的。不是可以购买 Navigo Easy 卡,既可以坐地铁也可以坐公交 / Tram 吗?好像在zone 1 所有交通都可以,RER 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