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紫竹箫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悉达多》到《荒原狼》

(2025-05-16 22:56:50) 下一个

认识黑塞,有相见恨晚之憾,亦有余生有幸之叹。闻黑塞其名也久矣,然而第一次真正翻开黑塞,人生已过了大半。 于晚熟的我而言,这个年龄读黑塞,也算是适逢其会吧。

 

按作品问世的时间线先读了《悉达多》,接着读了《荒原狼》和《精神与爱欲》,觉得前两部在思想理念上有更多承启与共通之处,所以放在一起写写读书时的一些随想和领悟。

 

《荒原狼》的思想脉络和《悉达多》是一致的:悉达多无端的就想要去修行,要去寻找那个独一的神性,去寻找意义和本质。而《荒原狼》中的哈里则是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僵化和格格不入的世界里,是市民世界的边缘人,想要寻找生活的解释和答案:用剃刀自杀还是与世界和解。而证果的过程,悉达多是实实在在的亲身经历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爱欲繁华;哈里则是通过虚构的剧院虚拟的现实,领悟和接受了自我和世界。

 

总结这两本书里我所能理解的,黑塞的一以贯之的思想主旨:首先,不论是对于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生活,对于精神肉体,都不能通过道德说教或禁欲逃避来达到理想的境界,要听从生命的强大的原始力量,去体验尘世的种种,包括纵欲与堕落,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历劫”。“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然后才会有精神上的和谐和解。

 

其次,就是不要试图把自己塑造或修炼成一个佛陀,而是接受不完美的,充满肉欲和矛盾的自我,接受和包容自己身上的狼性,甚至于多种性,而所谓的狼性,即非教化而形成的本真复杂的的我。

 

读黑塞的过程,也是一个领略作者所处所历的时代的各种西方思想流派和理论的过程,包括哲学的,心理学的,宗教等等的思潮或萌芽。

 

生命是一个切实的存在,本身并无意义,每个生命的个体面对明显无意义的荒谬世界,通过积极的探索,去发现和赋予人类存在的意义、目的、和价值,这是萨特的存在主义;

 

悲剧的伟大不在于教训而在于体验,面对不可战胜的的命运仍然狂欢,正是生命中这些非理性的瞬间,反而能让我们触摸到生命的最真实的温度,这是尼采的酒神精神;

 

哲学如果不能跟活泼的生命体息息相关的话,那么哲学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这是维特根斯坦;

 

黑塞作为荣格的学生和病人,其书中有荣格的人格多样,且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的阐述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灵魂就像“千百层薄皮组成的葱头,无数根细线构成的织物”。

 

我们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剧是荒谬人生的最直接粗暴的演示,正如加缪在《西西弗斯》里所言。“建立在最为短暂的创造之上的必然暗淡的荣光,还有什么比这更加让人吃惊的呢?演员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成为伊阿高或是阿尔切斯特,成为费德尔或格洛斯特。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只是五十见方的舞台,他让这些人物活着,或死去。荒诞从来不曾如此完美、如此经久地光彩夺目过。这些美好的生命,这些独特而完整的命运,就在四壁之间,几个小时的时间里,生长、完成,还有比这更浓缩、更有启示意义的吗?”

 

加缪在黑塞之后,我的理解,加缪的对于戏剧的论述,也许从黑塞这里得到启示:戏剧或者说剧院是生命荒谬的最好的模拟,在《荒原狼》中,哈里就是经历了这个模拟,然后领悟了世界和生命。

 

剧院里的第一幕,枪杀汽车和人,即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抗也是对战争的无序和残忍的控诉;下棋那段是对于多重人格的解说;驯狼那段,是对人性的剖析,人与狼的较量,以及人性的锻造;回到少年一直到杀死赫米娜是他的一生各个阶段融合为一,然后杀死精神的自己走出迷宫。

 

黑塞说过尼采在很多年前就在经历后人才体验到的迷茫和失落,诗人自古多寂寥,黑塞自己也体验着相同的不容于世的孤单寂寞,他的反战思想受到围攻,被骂到抑郁,他的对于战争的表述,就是在今天也会被说成卖国,是受害者有罪论,尤其是如今的世界重又开始变得对立和隔阂。政治需要的煽风点火,乌合之众的群情激愤,,,,,绝大多数人,不着意于反省而更钟意于追责,看看新冠后的彼此追责彼此甩锅,人性在何时何地都没有什么不同,这个世界真的没有什么长进。

 

黑塞是诗人,号称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文字描写诗意唯美,细节生动精致,意识流自然流畅。很多作家的纯理性文字容易流于冗长乏味或者艰涩难懂,但黑塞对于生命,哲学,美,音乐以及艺术的描写,却有一种开启心门醍醐灌顶的酣畅淋漓。

 

《悉达多》和《荒原狼》都是哲学小说或者说是哲学寓言小说,以虚构的人物和情节来阐述作者的哲学理念,所以,其中人物的可信性和情节的真实性并不重要。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创始人,是真实的存在,然而书中的乔达摩和悉达多却是亦真亦幻的两个人。而《荒原狼》中的几个人物: 赫敏娜思想深邃缜密,那个乐手也是如导师一般,有能够启迪哈里认知的思想深度;玛丽亚更像是《悉达多》中的妓女迦摩罗,是情欲和享乐的象征,给予哈里世俗生活的启蒙和经验;玛丽亚代表肉欲之爱,而赫敏那代表着精神之爱,她是哈里的镜像,是异性的哈里,哈里对赫敏娜的爱不同于对玛利亚的爱,这种爱是超越性别的,就如《精神与爱欲》中的哥爾德蒙与纳尔奇斯之间的爱。

 

等有心情了,再写写《精神与爱欲》的读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a7a8 回复 悄悄话 厉害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