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理工女,白天在工作中与机器打交道、与实验仪器打交道、与数字模型打交道、与土木钢铁打交道,晚上入睡前,在昏暗的灯光下,随手抄起枕边的《唐诗宋词》来,随翻一页,任挑一首,跟着诗词那抑扬顿挫的韵律,优美无比的语言,进入到超现实的理想环境——意境,便有了一种回到人间的感觉。这大概就是理工人特别喜欢读,喜欢写古典诗词的原因吧。
现代科技,钻研的是物理;古典文学,探讨的是人情。理工人为了谋生,或者为了功名,半辈子疏离人情,执着物理,到老了物极必返,开始忧愍世道,关怀人文起来,岂止唐诗宋词李杜苏辛,连小说、剧本、政论、杂文都有人涉猎。这真是一件大好事。我的好几位理工朋友,最近都与我谈起了改行学文科的事。匆匆草就此文,也算是我的一点心得,仅供朋友们参考、酌量。
其实,理工人学文科是有先天优势的。
第一、现在是科学时代,掌握科学技术的理工人,就是现代的“士大夫”。脑瓜好使,思维力强,悟性高,这是转学文科的必备条件,因为文科讲究的就是人情练达和世事洞明。头脑拎不清的人,人情练而不达,世事洞而不明。
第二、很多优秀的理工女,早在高中阶段,她们的文科成绩就非常棒,作文写得尤其出色;而大多数文科的男生,因为年幼尚未开窍,对社会、对人生感悟不深,文科成绩反而普遍不如理工女。
第三、理工人是时代的弄潮儿。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工作经历,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一个人的眼界范围和思想境界。有了丰富的工作阅历和深厚的生活积累,即使开发得晚一点,厚积迟发,那也是乌泱泱的黑金,白花花的响银,奇货可居。总比those文科小资,了无生活内容,赤膊裸腚,持巾端坐,一味地学鞑子洗旱澡,在那里干擦硬搓的好。
当然,理工男和理工女转学文科,其先天优势,也未必都能转化成现实长才。春潮带雨晚来急,这是你们的愿望;野渡无人舟自横,却未必是尔等的意境。
总体上来说,理工人学文科,大致有这样几个误区,几个障碍:
1、轻敌。无论是理工男还是理工女,大家对社会科学,对文史哲都很轻视;以为我是社会的中坚,我是社会的主流,我懂生活,我有阅历,加上我比你更聪明,更会思考推论总结,何必非要跟从别人的观点,接受前人的思想?人文,人文,是人都懂人文,我是人,所以,我不需要花时间专门学习。
这种想法和态度,其实大谬不然。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既然是科学,说明它们也有自己要揭示的规律和研究方法,绝不可凭“想当然”而登堂入室。
2、积学有余,酌理不足。人文学科主要有“常识”和“道理”两部分组成。常识部分,如成语、典故、历史大事、文化名人、经典著作、文学体裁、写作技巧、清词丽句等等,这些东西,通过记忆、背诵和练习,便能很快掌握。
但道理部分可就不那么容易参透了,“酌理”往往成为理工男理工女们学习人文的最大障碍。换句话说,理工人学人文的“墙”,恰在于“酌理”。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理工人都知道有这个常识,也能随口背出,但常常混淆顺序,搞不清三者的内在关系。我曾在一所名牌大学建筑设计院问过教授级的专家,贵院以“三立院”自称,想必大家都知道马三立是哪三立了,若以建筑作比喻,何为基础?何为结构?何又为装饰?回答竟是莫言。
中国文化里面,一向有所谓“精华”和“糟粕”两分。“精华”指圣贤之言,“糟粕”指世俗之论。孔孟朱王的话是圣贤之言,存天理灭人欲,天理不在天上,人欲非指常欲;“两耳无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却是彻头彻尾的世俗之论。所以,理工人学人文,务必要用心酌量才是。
3、学了人文知识,忘了人文精神。中国文化,东方人文,注重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通过待人接物的各种行为规范来塑造人的品行,提升人的精神。儒家思想更强调家国天下的责任意识,鼓励知识分子入世、参政、济民。其核心都是人本,人文,由人而文,先人而后文。
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什么“智圆行方”,着重点都集中在人的品行和行为方面。
所以,真正的中国文人,都是把学问融入生活,汇入工作,贯通于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文人,从来就不是指一种学问深度,也不是指一种身份地位,而是专指一种精神境界和举止风范。
有人批评中国大陆背景的理工男,说他们普遍缺乏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献身精神和独创意识,徒有科学知识和技能,不懂“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道理。我想,这也与文理分科,理工男们轻视、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关。没有信仰,人就不可能有智慧;没有人文精神,人就容易随波逐流,被异化成股票疯、修车狂、炒房精、handyman、钓鱼猫、BBQ专家和computer geek。
很多理工男女,文如春华,思若泉涌,青词绿章写的有模有样,可你让他做一点正事,他却“拔一毫而利天下,不为也”。论及网络应对,留言置评,更是一副小人嘴脸,匹夫德行,hoof-and-mouth disease,连神医都治不了。
理工男女转学人文,有没有门?
回答是:有door,有way。
(一)、儒家弟子和基督门徒都有心怀天下的情愫。谁才能达到独揽天下的高度呢?上帝。所以,确立个人信仰,笃信遵行,这是研学人文的不二法门。
(二)、加强文字功夫训练。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为了正确领会儒家经典的奥旨,都是从小学开始,从《说文解字》起步,积累文字素养。文字,是句子的基本单元,是诗文志义的承载个体,字义准确,则会意准确。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科学中的文字,一如自然科学中的原子。举个例子说,
三顾茅庐,不如一顾茅房。假如你知道汉字的“庐”(正体字盧),原是指田中小茅屋,是看护瓜田和庄家地的临时居所,乡间每隔20里就有一座。这种建筑,农人春夏两季住在里面,秋冬两季则没有人居住。
刘备求贤若渴,他听从了徐庶的建议,马上就去卧龙岗求见诸葛亮。他三顾茅庐,第一、第二两次是在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隆冬;第三次是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初春。所以,他头两次都没有见到诸葛亮,而第三次却如愿以偿。如此看,三顾频烦,不见得都彰显后主的求贤决心,也反应刘备愚鲁,没有在正确的时间,找到正确的地方。假如他去茅房找诸葛亮,可能一次就找到了,因为茅房,诸葛亮每天都要去。
文贵立意,文以载道。“道”究竟所指何意?胡说八道,尚有“入道、学道、访道、修道、得道、传道、了道、成道”的说道;盗亦有道,那就更玄了。
其实,“一达谓之道”,也就是只有一个目的地,直达目的地的道路。神创宇宙,为的是道德的目的;人生一世,为的是实践道德的目的;写文章,发议论,为的是讲明真理,传播道义,一文阐明一理。所以,道,引申为道义。
学好人文,传播中华文化,理工男、理工女任重而道远。
位居“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生前爱听驴叫(donkey bray)。他去世下葬那天,好友曹丕提议,所有前来参加葬礼的人,各自学一声驴叫,以示哀悼。
《世说新语》原文载: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驴子的叫声,非常特别,不仅嗓门大,声音吓人,遏行云,止流水的。而且调门婉转,如泣如诉。它既可以预警退敌,也可以自娱娱人,减缓压力。可以说,驴鸣是所有动物鸣叫声中,最具有观赏性的一种声乐艺术。王粲钟爱驴鸣,完全是品味高雅的表现,择其善者而悦之。
可是,启功大师却认为,驴鸣有四声:éng、ěng、èng,正好是平、上、去;还有一种叫声是打响鼻,就像是入声了。王粲之所以爱听驴叫,乃是他发现了汉语四声,驴的叫声hee-haw,也像人说话的声调。
感谢上帝,多亏书法家他没把火车的咕咚声,用平水韵给谱写出来。大家说,这样的文化学者,如何能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说老实话,即使二十一世纪,真的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改造、重塑、推广、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也不可能落在启功、易中天、余秋雨辈的肩上,因为他们太拘泥,太狭隘,太死板,只能靠万千海外理工男和理工女,因为你们最有条件,也最有能力。
谁听出平上去入四声来了,我请谁吃驴肉!
2017.5.5
但愿没人对号入座
谢农兄指教!
传扬中华文化,还是要依靠海外华人优秀的下一代。
所以,继续推中文没商量!
1,明天有Kentucky Derby,这时候牵驴子出来,是啥意思?
2,酌了老半天,也没懂“酌理“。请农老师用白话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