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农庄

用开花的创意,将司空见惯,变成耳目一新。
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人与中国猪

(2017-05-14 07:24:38) 下一个

一、中国人的第一个老师,是猪老师

爱好文学与绘画的人,一提起三毛,大家马上便会想到台湾作家三毛,想到漫画大师张乐平和他的《三毛流浪记》。

那个头上长着三根毛的穷小子,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张乐平因创造了三毛的艺术形象而被誉为“三毛之父”。作家三毛后来竟认张乐平为干爹。可见,三毛的名字,三毛的形象,三毛的故事,是多么深入人心,受人欢迎。

然而,“三毛”最早却不是人的名字,而是猪的特征。“三毛”不但不流浪,反而是丛居、定居的意思。汉民族过上定居的生活,正是从养猪开始的。

猪,正体字写作“豬”。《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豕而三毛叢居者。从豕者聲。陟魚切。三毛叢凥,謂一孔生三毛。什么意思呢?

这个解释的原始意思说,一个毛孔长着三根毛,生气的时候会把尾巴竖起来的家伙,才能称作豬。豬,原先的发音念“居”,与车马炮的“车”同音。中国南方有很多方言,至今依然把猪念作“居”,而把象棋中车马炮的“车”念成“猪”,把“吃车”说成“吃猪”。

你去野外的森林里,走到一棵松树下,随手摘取一把松针来仔细查看。你会发现,松树的松针都是束定在针鞘(sheath)里的。有一鞘二针的,有一鞘三针的,还有一鞘五针,一鞘七针的。有些松树的名字,就是根据每个针鞘里的针叶数量来命名的,如一鞘五针,就叫“五针松”。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最早叫“三毛”的,不是人,乃是猪;“三毛”的意思,也无关乎流浪,而是特指“定居”、“家居”。

汉字的“家”,宀下一豕(猪),字面的意思是“尖顶屋下面有一头猪”;会意的意思特指“定居”,而非“家里有猪,上面住人,下面养猪”的意思,也不是“无猪不成家”的牵强附会。所谓居家过日子,“居家”,居就是家,家就是居;居是家的目的,家是居的手段。居就是猪,猪就是三毛,三毛指男人、女人、孩子三者,男人讨老婆生孩子,夫妻与儿女住一起,这就是家。

三毛中的关键词是“三”。三是个很难分割的组合。

中国人喜欢定居,热爱家庭,重视家庭伦理,享受天伦之乐,而家庭的建立,却受到了猪的影响,猪的启发。所以,中国人是猪背上建房子,又骑在猪背上进入历史的民族;中国人的第一个老师,是猪老师。

 

二、习王反腐,用的是养猪、杀猪之法

中国文学和戏剧故事里讲的“拉郎配”,真不好意思,里面的“郎”原先也不是你心目中的“郎君”、“新郎官”,而是“大郎猪”,即公猪、种猪。

过去,乡村人家养猪,大多养的是母猪,为了产仔致富嘛。母猪发情配种的时候,几个村子唯一的公猪,就派上用场了。养猪人家要预备好营养补品,如豆粕酒糟等,然后延请猪倌牵着大郎猪前来播种。大郎猪一路上威风凛凛,耍酷不断,披红挂绿,哼哼唧唧。拉猪郎来配种,这才是“拉郎配”的原义。

《西游记》中猪八戒娶亲的故事,显然有这种公猪“拉郎配”的影子。不过,以猪在早前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猪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从猪圈里蹦出一个神话级的figure来,料也不足为奇。天蓬元帅,就是猪圈精灵的意思。

有好事者研究说,中国的一夫多妻制度,太监制度,朝廷的养贪反腐运动,多子多福观念等,都是发轫于养猪、阉猪和杀猪行为。甚至说,腾骧又返渊,光荣又伟大的中国龙,其原型也是猪。中国最早的厕所叫“圂”,囗(念围)字里面加一个豕(猪),乃“猪圈”的意思。呵呵,主人竟在猪圈里面大小便,与猪同造万古臭。

中共的防腐剂王岐山,他名字中的“岐山”,原是块风水宝地,文化圣地。岐山县距离彬县不远,彬县的原名叫豳州,“豳”者,猪多山也。中国人的养猪文化起源于商周,而共产党的福旺之地,刚好也在陕西,所以,共产党也懂得养猪、养贪、养肥猪,养肥了再杀。习王反腐,其实就是杀肥猪。

女士们可能不大相信这些,但有一点你不要怀疑,假如你摊上个花心老公,为了挽回他的游移之心、出轨之身,你每天早晨站在门口“儿唠唠唠唠……”地唤上几声,注意,声音要舒缓而轻柔,节奏要短促而明快。一两个月后,出轨的他,定当回心转意。

 

三、中国人的相貌,竟然与猪有关!

倘若今天有人胆敢在你面前骂你是猪,中国猪(Chinese pig),我想你一定会怒不可遏,挥拳便砸,当场将其打成一头猪,一头外国猪。为什么?因为厮冲撞了你的颜面,冒犯了你的尊严。

尊严,即“庄重肃穆,尊贵威严”。人的尊严体现在哪里?在脸上,在面部。中国人讲情面,爱面子,死要面子,所以,问题都集中在脸上,整个脸部。

人的脸部,主要由“相”和“貌”两部分组成,即所谓“相貌”。

相,指静态的形状:长脸、方脸、圆脸、瓜子脸、国字脸,等等。佛家讲的庄严宝相,指的是不带表情的佛像。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还有看相,等等,都是指这个天然的、与生俱来的长相。

貌,指动态的表情、神态、气色:如貌合神离、相貌堂堂、貌美如花,等等。

不好了,说到这里问题严重了,匪夷所思了——中国人的相貌,它,它,它,竟然与猪有关!你看嘛,貌 ,豸旁加皃。皃:上面是张人脸,下面是个“人”字。这个字念“冒”,不念“儿”。原始的“貌”就写作“皃”,后来加进一个“豸”(即彘,指猪),变成了“貌”。那意思是说,中国人的表情和神态,涉及到猪,与猪有关。天哪,这事儿从何说起?

大家先别紧张,也甭生气。“涉及到猪,与猪有关”,并不等于说长得像猪,与猪貌合神似,而是指猪肉、猪油对中国人的健康,对中国人的脸色、面部表情和神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特别在早期,当六畜中的牛羊马鸡,都还没有被驯养,华夏先民们只有猪肉一种肉食的时候,更是如此。

如果你,或者你的亲朋好友,有持斋茹素的经历,你不难发现,一个人长期不沾肉,不吃荤,尽管有丰富的五谷杂粮和蔬菜水果相助,但素食者的脸色、神态还是会显出干枯、黑瘦、呆滞、憔悴等营养不良的病态来。如果这人的工作压力大,体力和脑力支出多,情况则会更加严重。而他/她一旦恢复吃荤,尤其是吃猪肉猪油,其脸色和神态很快就会灵动、鲜活起来。

根据考证,中国人养猪的历史大约有九千年,上下五千年我们都在吃猪肉、揩猪油、穿猪皮、用猪毛;牵头整猪下聘礼,供个猪头祭祖先,剁块猪耳朵下美酒,嚼条猪尾巴补腰力;猪的全身上下,里里外外,除了猪毛和猪尿泡没人吃以外,其余全部可以做成美食,至今都还有女士们靠吃猪蹄来美容哩。

 

四、中国人的优良品德,全靠猪陪练出来的

中国人民最初的,和仅剩的优良品德——勤劳勇敢,据说,都是在原始狩猎活动中培养起来的,与捕猎野猪有直接的关系。勤劳,就是勤于干事;勇敢,就是勇于进取。干事的“事”,甲骨文写作双手持网捕捉野猪之状;勇敢的“敢”,甲骨文则表现为手拿棍棒攻击野猪之状。男人为大事而来,因大事而去。原始社会的男人不懂什么“大曰政,小曰事”,就知道抓野猪。

有句俗语,叫“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其实,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叫“林中无野猪,老虎称大王”,野猪比老虎更加凶猛、彪悍。

古代中国的两大劲敌,匈奴和蒙古,都是被与猪有关的皇帝打败、赶跑的。朱元璋姓朱,谐音猪;汉武帝的小名叫刘彘,“彘”就是猪。据说,刘彘这名字是汉高祖托梦给汉景帝,要景帝取的哩。刘彘七岁时,景帝废掉原太子刘荣,改立刘彘,并认为“彘”有“彻”、“通”和“聪明”的意义,所以改名为刘彻。

众所周知,中原地区富足,人们养得起猪,吃得起肉。而江南和岭南,人多地少,粮食紧张,没有余粮可供养猪。所以,肠熬嘴馋之时,大家看见什么像猪的动物就想吃。河豚是什么?小羊曰羔,小犬曰狗,小马曰驹,小猪曰豚。河豚被认为是长在河里的小猪。这就是很多人冒死吃河豚的原因。

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那是老苏刚啃完东坡肘子,牙缝塞得发胀,想要牙签剔牙没着落,就自言自语地矫情了这么一句。真正生活在江南竹乡的贫苦百姓,馋肉黎民,你就是打死他们,他们也不会说出这种折福的话来。笨蛋的“笨”,就是竹根、竹笋的意思,吃多了,人就会变笨。人一变笨,走起路来就会象虫子爬,是为“蠢”。所以,人不吃肉,就容易变蠢笨。

经由上述分析,可见猪对中国人的影响有多深,猪与中国人的关系有多密切。倘若鳖人骂你是中国猪,仅仅指你不讲卫生,好吃懒做,喜吃杂食,而你却不是,那你大可不必理会,躲一旁偷着乐去吧。假如有人骂我是中国猪,我就会大笑着承认说,Yes, I am,并且告诉他意想不到的理由。

 

五、我们要为猪打一场俗战!

这个世界上,究竟谁TM最喜欢对我们中国人和中国猪说三道四,指手划脚?

不用问,就是世界的中部,那几个禁食猪肉,干净成癖的国家。东边的日韩,西边的英美,他们爱干净,不过是后来跟世界中部的人学的。其实,东洋人和西洋人原先都邋遢,都不爱洗澡,都不注意卫生。全世界最爱干净,禁忌最多的,就是中部的阿拉伯人、穆斯林。他们为什么不吃猪肉,特爱干净?

亚伯拉罕的两个儿子,他们读的两本圣书《旧约》和《可兰经》,里面都是这样命定的。讲圣洁,爱干净,由宗教而世俗,自上古而现代,从中部到西方,这本来是个优良传统,可惜过犹不及,无端指责别人的习俗,更不可取。

拉比、毛拉、阿訇,各位胡子爷,你们看看嘛,今天世界上哪里的战乱最多?哪里的人民最苦?哪里的经济文化最落后?为什么?讲究、穷讲究太多!

要不是耶稣基督为了拯救我们华人,重新订了《新约》,允许我们吃猪肉,哼哼,依我看,我们中国人与阿拉伯人、穆斯林,迟早要为猪、为红烧肉打一场俗战!

 

2017.5.1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农家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我爱丁二酸钠' 的评论 : 小肚补哪里?有讲究吗?津门美食,天下一绝。
我爱丁二酸钠 回复 悄悄话 猪尿泡,天津人叫小肚,市场上就有卖的,只不过不如大肚儿好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