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农庄

用开花的创意,将司空见惯,变成耳目一新。
个人资料
正文

大象爬树:舒婷的《致橡树》错了吗?(上)

(2015-02-02 09:09:22) 下一个

若论一个树种在历史上的影响,全世界恐怕找不出第二个树种能与橡树匹敌。尽管中国银杏树和印度菩提树在东方宗教和文化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们从来没有进入政治和军事领域。

橡树不但是圣经中提及最多、地位最重要的树种,它后来更成为希腊和罗马最高神宙斯和丘比特的象征,德鲁伊宗教不仅把橡树奉为最高神来膜拜,就连德鲁伊的名字都极有可能起源于威尔士人对橡树oak的称谓“derw”。

进入近现代,普鲁士和第三帝国的国树是橡树,强悍的德军一直把橡树作为制服和徽章(Regalia)的图案;美国不仅国树选橡树,还将橡树的叶果当作美军的军阶识别特征;英国保守党的Logo也是橡树。

橡树的一个重要识别特征就是橡果(acorn),西方人曾经用它做面包,制咖啡,中东人曾经用它喂猪、饲羊,中国人曾经靠它做橡子面度荒,现代韩国人利用它开发出广受欢迎的橡子豆腐。可见,橡树对人类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和文化,无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名符其实的“树中之王”。

正因为橡树的世界属性,所以要介绍它非常不易,既不能单从西方的角度理解它,也不能完全以东方的观点看待它,必须把东方、西方和世界中部的历史综合起来,糅合到一块,才能对橡树有一个全面而清楚的认识,做到真正的识“橡”。

一、    自然的橡树

橡树,学名叫Quercus。全世界大约有600多个品种,有乔木形态,也有灌木形态,但大多数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据说只有一个品种。比较而言,欧洲和北美洲是橡树的望地,规模最大的橡树林,高大、长寿的单株橡树,都集中在这两个地区。

中国在秦汉以前,没有“橡树”这一称谓,周代称橡树为“栩”,近代加注的学名是Quercus serrata,也叫“栎”,加注的学名是Quercus dentate。其中,种名serratadentate都是指橡树的叶子形状,前者的缘齿山尖略微歪斜,后者的则比较直立。(见下图有红色标注的叶形)

拉丁学名长于分类,精于识别,但若论形象,还是中文更胜一筹。“栩”,木 + 羽,橡树叶子酷似羽毛,而英语和拉丁语,却都没有如此形容过橡树的叶子。至于“栎”,简化汉字已看不出原意,若从繁体字的“櫟”字上理解,就可以等闲识得东风面:木字旁加一个“樂”字

《说文》:“樂,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鼙。”段玉裁注:(木字上面部分)象鼓鼙,鼓大鼙小,中间大一些的为鼓,两边小一些的则为鼙。 《尔雅》云:“櫟,其實梂。”这就是说,“栩”是根据橡树叶子命名的,而“櫟”则是根据橡果命名的,二者其实同为一物。“羽”和“樂”既是古代五声之名,也是乐器之名。周代是个非常文雅的朝代,礼乐盛行,很多植物都以礼器或乐器的名字命名,如银杏古名“枰”中之“平”,就是一种乐器;罂粟之“罂”,乃是一种口小腹大的酒器,也是一种礼器。

橡树作为行道树的优点是,夏季遮阳成荫,秋冬枯萎的叶子仍然停留在树上(Marcesent),构成棕色的彩带。这与悬铃木刚好相反。悬铃木是短短两周内就落尽所有的树叶。

欧洲大陆到处是橡树、白桦、奥地利松树构成的丛林。桦树的白,松树的绿,加上橡树的棕黄,蓝天白云下看上去非常有层次感。不过,欧洲和亚洲都很少把橡树作为行道树,反而北美的城市比较多见。

二、    圣经中的橡树

圣经里提到过很多种植物,如无花果、香柏木、苹果等等,但橡树被提到的次数最多,比如“幔利的橡树、巴珊的橡树、摩利橡树、撒拿音的橡树”等等,有人做过统计,竟然有31处之多。

在旧约时代的前期,橡树高大、健壮、长寿,遍及中东地区,一般只作为村落、部落的地标,就像中国的大槐树、大柳树、大桑树一样。橡树底下往往就是人们聚会,敬拜神明、或者举行典礼的场所。(创13:18):“亚伯兰就搬了帐篷,来到希伯伦幔利的橡树那里居住,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创35:8):“利百加的奶母底波拉死了,就葬在伯特利下边橡树底下;那棵树名叫亚伦巴古。”(书24:25-26): “当日,约书亚就与百姓立约,在示剑为他们立定律例典章。约书亚将这些话都写在神的律法书上,又将一块大石头立在橡树下耶和华的圣所旁边。”( 9:6):“ 示剑人和米罗人都一同聚集,往示剑橡树旁的柱子那里,立亚比米勒为王。”

可是,到了后期,外邦人把橡树当作“神木”,用它的木材雕刻偶像,并加以跪拜。橡树底下也变成了各种异教神像的大本营。上帝为了避免以色列人在橡树下聚集敬拜,就吩咐以色列人另造“会幕”和“圣殿”来敬拜他。(结6:13):“他们被杀的人,倒在他们祭坛四围的偶像中,就是各高岗、各山顶、各青翠树下、各茂密的橡树下,乃是他们献馨香的祭牲给一切偶像的地方。那时,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三、    欧洲的橡树崇拜

按照宗教名著《金枝》的说法,崇拜橡树和橡树之神几乎是欧洲所有雅利安人的习俗。希腊人把橡树当作最高神宙斯,并赋予掌管雷电和司雨的神圣能力。罗马人照搬希腊的那一套,只不过将宙斯改为丘比特而已。后来的日耳曼人,包括英国人、德国人和北欧的挪威人等,继续发扬希腊和罗马的传统,把橡树崇拜推向了高潮并带入现代。

日耳曼人以游牧为生,雨水对他们来说已不再重要,所以,他们不似希腊、罗马人那般虔诚敬畏,根本不搞什么祈雨仪式。在西北欧的神话中,橡树仅保留了雷神的职能,而且时常要躲避雷击。更滑稽可笑的是,英国塞尔特人的德鲁伊巫师不仅崇拜橡树,而且还爱屋及乌地把寄生在橡树之上的槲寄生(mistletoe)也看作是一种万灵丹药(panacea),具有神奇的力量和绝妙的疗效。现代西方国家的圣诞节花环,也是用这种常绿小灌木的枝叶编制的。

虽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根,还可以追朔到埃及和中东。欧洲的橡树崇拜最早来源于中东的主神巴力(Baal)崇拜。它的传播者极可能是公元前3世纪在亚洲定居的征服者塞尔特族人。

巴力神是圣经中犹太人的神耶和华的死敌,他是以色列人入住应许之地前后相当长时间里,中东一直存在的所谓异教神。

巴力有司雨的本领,也被奉为多产之神。以色列之外的人敬拜巴力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用橡树的木材雕刻成偶像,对其顶礼膜拜,甚至当面与神庙里的妓女交媾,以此取悦巴力,寄望巴力神赐予丰收。现代西方流行的各种狂欢、群交陋习甚至妓女制度,很多都跟古代巴力敬拜仪式有关。

  四、    中国橡树

尽管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找不到美国那样的参天大橡树,但在庄子时代,中国橡树也是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而且还是中原地区的社树。与中东和欧洲不同的是,中国人从来没有把橡树当作雷神或雨师崇拜。所谓社树,也不过就是为集社的会众遮阳避雨而已。

希腊人相信橡树易遭雷火,可中国人认为“木不生火,惟栎为然”;中东人用橡木雕刻偶像,但庄子却嘲笑橡树为“不材之木”。《庄子.人间世》:“匠石见栎社树,其大蔽牛,观者如市,匠石不顾。”

欧洲人把橡树尊为雷神,可至今未见解释的理由。中国人在春秋战国时把橡树称作“櫟”,把橡果比喻成大鼓和小鼓。鼓为乐器之王,鼓声如雷。秦人曾把橡树叫做“柞櫟”,今人也有把橡树直接称作“柞”(念zuo,去声)的,而“柞”一开始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该字的声部“乍”是“止亡”之意,也就是阻止、吓唬逃跑的意思。

作为社树,橡树的枝头挂满可以充饥的果实。民众白天看见它们,难免在風高月黑的夜晚入社偷盗。橡果外壳坚硬,经风一吹互相碰撞,“咋咋”有声,做贼的人心虚,听起来好似有人在后面喝道:“站住,往哪里跑!”橡树叶子略带革质而细长,强风吹拂之时,定然啪啪作响,加之橡果的碰撞声,风中的大橡树岂不轰然若雷?

橡树的“橡”开始取代“栩”、“栎”和“柞”,大约是在春秋战国的后期,由民间俗语而来。当时贵族和士大夫多不了解“橡”中之“象”为何意,甚至还展开了一场“大象”和“想象”之争。殊不知,这个橡树的“橡”正是伴随着中东巴力崇拜和印度佛教东来的产物,“橡”中之“象”乃偶像之意,指明这种树的木材可以雕刻神像,大乘佛教反对的“着相”,起初应该也跟雕刻佛像有关。

因为华夏的最高神是“天”,中国人相信“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象无形”,所以,敬天无需偶像。小人儿模样的“偶”,只有巫师才用到;大人儿形状的“像”,古人称其为“俑”,大多为泥塑石雕,很少用木头雕刻,所以,他们想象不出西来的偶像究竟为何物。

汉字发展史上不乏“俗行而正废”的例子,背后有强大宗教和文化力量推动的汉字,最有可能从民间走入宫廷,由俗语而成为正统。假作真时真亦假,如今“橡”字成了正宗,而“栩”、“栎”、“柞”却成了俗名。(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7)
评论
农家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田野maomao' 的评论 : 我猜你是学生物的,可我不是。呵呵
田野maomao 回复 悄悄话 哇塞! 农哥真是学识渊博,也是学生物的吗?
农家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kingfish2010' 的评论 : 国内绝少见到谈论文化乡土树种的文章,而乡土树种的知识就蕴藏在民间。咱们这虽然是偏门,也算是“史失求诸野"吧,呵呵。谢谢参与并赐教。握手!
kingfish201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农家苦' 的评论 : 谢谢回复。 我这是班门弄斧了:)

村里老乡也叫这蚕为 炸蚕,但是叫树为 左树。
说到乍的古义,却是不作不死的反义了:) 谢谢赐教!
农家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kingfish2010' 的评论 : 谢谢斧正。已按照您的意见更正了。我在国内时,园林界不少人都把这个字念成“炸弹”的“炸音”。泽去声是《说文》上的古音。考虑到语言是发展的,活的,所以还是改成“zuò”比较合理。
kingfish2010 回复 悄悄话 谢谢LZ,学习了。

note: 柞 发音为 zuò, not ze 泽去声, 柞蚕 Zuocan.
kingfish2010 回复 悄悄话 我插队的辽东丘陵一带有不少柞树,树叶用来喂蚕,叫柞蚕,柞蚕丝好像要比江南的桑蚕丝粗。
农家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ournier' 的评论 : 冲着你的期待,我很快会端上来!
农家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arsonwang' 的评论 : 妹子的感觉很准。中国的国民教育里,植物教育是最弱的一项。对动物,一般人还能叫上阿猫阿狗的名字;可对植物就不同了。很多喜欢低吟高唱花草诗歌的小资,你问TA吟咏的是什么植物,TA总是笑着答不上来。大学校园里散步的教授和学生,你问他们行道树是什么树种,90%答不上来。

本人半路出家学景观,痛感识别植物比识别人难,但又觉得开花结果的比穿衣戴帽的可爱、可亲、可信,因苦于大多数科班出身的植物人、农林人言必谈科属分类、栽培技术、繁殖方法,钻进树丛就出不来,埋入土壤就不出来,所以,就自己尝试一套新的植物记识方法。

谢谢赏光并鼓励!
tournier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您给我们讲橡树。

期待续篇。
warsonw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一半西窗' 的评论 : 枯燥和乏味原来意思灰常不一样吗?我觉得楼主介绍树木很有一套,与文史结合,非常生动有趣,就算我这种不求甚解的人都愿意读下去。好吧,我承认,我以前植物动物都学得很烂,是我一直提不起兴趣的学科。
农家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一半西窗' 的评论 : 不好意思,让您败胃了。
农家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na-Sun' 的评论 : 应该是这样的情况。下篇会讲到单宁的问题。谢谢喜欢!
农家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arsonwang' 的评论 : 呵呵,这些都是前人之功。
一半西窗 回复 悄悄话 “不单是枯燥的植物学了。。”?还是“乏味的植物学了”。。?
Diana-Sun 回复 悄悄话 一直喜欢并跟读你的文章。
馋佬胚的我曾经试过把橡果象板栗一样烤来吃,真是...难吃!
另外,我以前在国内装修房子时,使用的是柞木地板,档次比橡木低。是不是现在柞已经不是古时的柞了?
warsonwang 回复 悄悄话 楼主,你太厉害了,这个植物学不单是枯燥的植物学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