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老翁

散文杂俎,人物历史,音乐艺术,老年哲理
正文

柴科夫斯基的爱情故事和第四交响曲

(2015-02-15 02:22:32) 下一个

 

    有网友在一篇跟帖中说:“ ‘心动而不行动' 是典型的男人理论, 对女人而言, ‘心动'有时可能比‘行动'受的伤害更大” 。说得深刻!爱在心里,才是天老地荒式的伟大的爱情。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背后,就有一段爱在心里的爱情故事.

    1877年,柴科夫斯基离了婚,精神十分痛苦,得了精神衰弱症,在1878年辞去教职后经济也很紧张.梅克夫人是一位拥有丰厚家产的孀妇, 她本人酷爱音乐,喜欢弹钢琴.在多次听了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乐曲之后,她不禁心醉神迷,对作曲家本人也心驰神往.她一直暗恋着他,但又不敢冲破世俗道德和等级的藩篱,只能躲在剧院的包厢里如饥似渴地吮吸柴氏的每一个音符.当她了解到柴氏经济困难时,她通过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每年以约稿方式提供一笔可观的年金(6000卢布),使柴科夫斯基得以生活无虞,可以专心从事音乐创作. 柴科夫斯基同梅克夫人一直保持通信,两人互通心曲,成为挚友. 他俩书信不断,而且持续了十三年之久,这些书信后来结集出版,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一段爱情故事,同时对诠释柴氏的作品也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在通信集中,这种恋情随处可见。随着他们的交往日益加深. 他俩却约定“永不见面”,而且确实从未违反.有一次两个人在街上不期而遇。他们的马车沿着大街渐渐靠近,当两架车相互擦过的时候,他们彼此凝视着有好几秒钟,然后互相一言不发地欠了欠身子, 就命令马车夫继续赶路了。微小的距离成为一种默契的界限,他们只在书信中爱恋, 把萦绕于彼此的心声流泻于笔尖。
 
   柴科夫斯基把《第四交响曲》题献给他的“最好的朋友”梅克夫人,并多次在同梅克夫人的信中称之为“我们的交响曲”.柴氏性格内向,腼腆,只能用音符表达自己的内心.这部作品中,表达了他个人对俄罗斯知识份子悲惨命运的呼号,对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也向梅克夫人吐露心灵的秘密:自己在命运打击下的郁郁寡欢和无奈,对生活的回忆和响往,对梅克夫人的恋情,最后劝慰夫人,共勉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人民. 我很喜欢此曲的第二乐章,这里充满了对逝去的岁月的怀旧情绪,表现了作者抒情的回忆和梦幻。我也很喜欢第四乐章中的一段旋律,这段旋律耒自一首俄罗斯民歌<<田野里的一颗小白桦>>,我觉得实际上就是柴氏自己的形象.这段旋律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出现似是一种温顺的诉求, 第二次出现则似悲伤的怨诉,但逐渐转为坚强,第三次是一种温柔的柔情,似在对梅克夫人娓娓倾吐,最后一次出现则是坚强的行进节奏,昂然迎接命运的挑战. 这段旋律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形象的各个侧面,刻划了一系列心理的微妙变化,充分展现了柴氏强调的这一部”心理戏剧”的魅力.

(视频为《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南山松 回复 悄悄话 动人的爱情故事,动听的交响曲.
谢谢fengdaming的美好分享, 周末快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