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读《易》感悟——活书读死

(2017-03-18 20:00:12) 下一个

《易》本是描述宇宙内万事万物“变”与“化”大道的工具!

伏羲演六十四卦而命名之,其所演卦序按照“错”的规律而进行的,但是他并未对各卦做卦辞。伏羲之卦并不强调起始之类的问题,就象一个圆,真的在乎哪始哪终吗?有什么意义吗?可是为了辨别认识,伏羲为各卦进行了命名。这本来是一种对自然变化某一种规律的描述而已,后人要参考此种规律进行感悟,才能正确指导自己和社会的合理运作。可是后世之人把此活书读死了。

开端就是周文王之羑里演《易》。周文王对《易》的参悟那是极深的,他认为伏羲所描述的以“错”的规律而变化的易不能准确描述出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这个看法是对的。所以他自创了一种以“综”为变化规律的易,并且对此种规律作了《序卦传》进行解释,这其实是把《易》看活的开创性的一步。可是这也同时是《易》这本活书变成死书的一个转折点。为啥这样说,因为其后的800年周朝,人们将文王之书奉为圭臬,成为了《易经》。这800年足以固化人们的看法了,在传承当中不可能更改一字的。

周公旦在文王对《易》的演化和解释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细化解释,自作《爻辞》。在文王卦辞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对每一爻的意义进行了解释。这开辟了对每卦中细节的研究,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周公之后,再无什么突破性的发展。直到孔子五十而学《易》,看出其中端倪,就是世间事物也不是完全按照周文王所描述的规律发展变化的,所以有感于此,自作《杂卦传》和《小象》以启示后人。悲哀的是,自孔子殁,后人并无再知《易》者。后人所作所为都是在解释方面很下工夫,力求用已有的卦辞和爻辞,以及象、篆来解释变与化的规律。这生生地把活《易》读死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