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见证中医系列之一

(2017-01-31 12:48:47) 下一个

前言

 

中医到底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这个论题被正反双方糟蹋坏了。之所以说糟蹋,是因为双方都天马行空,信口开河。啥叫科学?这个概念太大,我也讲不清楚。但是敢肯定的一点是,科学是一种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工具,而非用来判断自然现象是否科学的依据。而且这一工具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知识积累不断进步的。科学不能描述的自然现象不等于不存在,只能说科学的描述手段还有待于发展提高。否定中医的一方正是停留在现有科学认知手段上来阐述他们的理由的(此处想起《笑林广记》里面的一则笑话,说的是一个秀才给人家写悼词,人家的老太太死了,可是秀才却给人家写了篇悼老太爷的悼词,结果人家不干了,找这个秀才理论。秀才还振振有词地辩解,书上就是悼念老太爷的,你们家死错了人…)。在他们看来,用现有科学手段解释不了的任何其他解释,就是非科学的。其实这本身就是非科学的观点,因为现有科学手段至少包括了数学和实验两大类。现有很多中医理论已经被无限多的实验所证明了。

而那些捍卫中医的人,或者认为中医是科学的,或者认为中医就是不科学的,但是管用。其实他们也还是混淆了所谓的科学的本质,即科学是手段,只要手段在一定范围内可重复,就是科学的。只是中医现有的手段在过去几千年里没有什么大发展,而且晦涩难懂。

大家不会反对任何具体的科学概念都需要就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定义域上吧?只要一种论断能够在这个定义域上进行有效的重复,这个论断就可以称之为科学了吧。之所以讲到有效重复这个概念,是因为没有100%重复的概率,很多不可见和可见因素都可能影响到重复结果的。而这个定义域也是被正反辩论双方刻意模糊的,或者说不科学地忘记了的。

本系列就是我自己的一些见证总结,力求效仿法拉第(M. Faraday)这位电磁学奠基大师所做的那样。为了见证中医,我将对所见证的每个病例都建立清晰的论点、论据和定义域。任何人如果要辩论,都必须在定义域内列举事实才好,不然就造成鸡同鸭讲的局面了。

第一个见证:我母亲十九年的咳嗽被四剂瓜蒂散治愈

病历:老母亲素来身体健康,旧有咳疾,时好时坏,何时所感,已不可考。由于不很厉害,没有当回事儿。1995年农历十月份(年适50周岁),因为偶感风寒,咳疾复发,在医院输液治疗,同时口服一些药物,具体什么药物亦不可考,无非是医院常用的治疗药物(这可以称得上科学地重复了吗?)。一周后咳嗽暂停,停止治疗。后来不久咳嗽又开始了,而且不再间断,用药不再起作用了,什么复方甘草片,各色止咳糖浆等等,统统起不过十分八分钟的作用。咳嗽起来真是无法可止,外人听着都觉得憋得慌,严重影响到休息和生活。这一咳就是十九年,直到2004年3月误服瓜蒂散为止。之所以说是误服,那是因为瓜蒂散是我为父亲开的,我母亲预先为我父亲试药而服的。清朝名医徐灵胎在他的医书里讲过,不明医理而用药,即使治好了,也属误治。这其实是一种很严谨的科学态度,深以为然。结果三剂之后,咳嗽全好。我母亲为了加强疗效,自己又服了第四次。至今两年过去了,即使中间再有偶感风寒造成咳嗽,原来那种咳嗽现象也没有再发生,吃一点中成药治好感冒,咳嗽自然消失。

瓜蒂散首见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构成是二味药:瓜蒂,赤小豆。

【药方名称】瓜蒂散

【处方】瓜蒂一份(熬黄)赤小豆一份

【制法】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和匀。

【功能主治】涌吐痰食。治痰涎宿食填塞上脘,胸中痞硬,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舌苔厚腻,寸脉微浮者。

【用法用量】每服3克,以香豉9克,用热汤700毫升,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注意】素体血虚及出血患者忌服。

【备注】方中瓜蒂味苦性升而善吐;赤小豆味苦酸,与瓜蒂配合,有酸苦涌吐之功;香豉轻清宜泄,煎汁送服,以增强涌吐的作用。本方药性较峻,宜从小剂量开始,不吐,逐渐加量,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治疗现象:

中国人都知道是药三分毒,瓜蒂散也是有毒的。不过药若对证,那就无毒。在《伤寒论》里,瓜蒂散是吐剂,并未列出所有的反应和细节。我母亲的服药反应是,大约半小时后开始恶心,可以用手指或筷子助吐。大约一小时后开始拉稀,吐的和拉的都是黏糊糊的东西。每次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三到四个小时,肚子稍微有点痛和不舒服的感觉。吐四五次,拉了四五次。

第一次催吐后,我母亲的咳嗽明显好转,没有了不停气的咳嗽,休息明显好转。两次以后,基本不再咳嗽了。三次以后就不咳嗽了。我母亲自作主张又服了一次,说是加强效果。多亏她老人家身体不错,没有产生什么副作用。现在两年过去了没再复发。可以称之为彻底治愈了。

治疗原理:

其实《黄帝内经-素问》里有三处论述了此类咳嗽的发病机理,现摘录如下: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总而言之,这种咳嗽是由于“秋伤于湿”造成的。肺本属燥金,性喜凉。这个大家可以做个实验,第一种情形,你到桑拿房里,把整个人都呆在里面,记录你能耐受的时间。第二种情形,同样温度的桑拿房,把脑袋露到外面,呼吸凉空气,其他实验条件同第一情形,记录耐受时间。比较一下就能得出你自己的结论了。在这里燥和凉都是在常人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过燥和过凉都会伤害到肺。不过在这个见证里,我们只谈跟燥相反的湿伤肺。

治法已经在《伤寒论》里讲的很明白了,那就是用“瓜蒂散”涌吐。在瓜蒂散功能主治里面有一句“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虽然没说剧咳不止,但是“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已经准确描述这种咳嗽的状态了。如果不是剧烈咳嗽,如何能产生一种“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这种情形?关键还要注意“不得息”这个描述。如果不是我母亲的误治,我也不可能对这些信息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另外还要注意,瓜蒂散是吐泻寒邪的,热邪不可以用。就这个见证医案来说,湿邪属寒邪,非是暑湿所致的。

这个方子不知现在还有人用否?治疗过程难看了点,可是如果对证,立竿见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